薛子祥(1871—1946年)名宜发,号毅生,寿县城关人。幼读私塾,后随父至安庆支应局学习会计,结识熊成基、常藩侯、陈独秀等人。时值其兄薛哲由南京陆军学校毕业后,任安庆新军二标二营管带。他遂到该营任军需官,此间加入同盟会。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徐锡麟枪杀安庆巡抚恩铭未遂,复拟乘次年10月清军在太湖会操之机,狙杀阅兵大臣端方、荫昌等。后因端方等未来,事泄未果。 不久,光绪、慈禧相继死去,革命党人遂于11月9日下午在安庆红光街杨氏试馆召开秘密会议,计划起义。决定10时举义,推熊成基为总指挥,子祥为副总指挥,并推子祥以革命司令部名义拟定密令13条。当晚9时,熊成基在炮营下令起义,举火为号烧毁营盘,杀死清军管带陈昌镛,捕拿标统蒋于权。蒋所属之部闻风响应。起义队伍达千余人,夺下北城菱湖子弹库后,正向安庆城挺进时、不料薛哲行军至北门,为清标统余大鸿发觉扣留,辎重队范传甲及讲武堂张劲夫均受监视,未能及时发动。兼之起义军攻城炮弹缺乏引火,围城一昼夜终未破城。安庆滨长江,驻省清舰数艘,虽经运动有降服之意,但因攻城未克,清舰反击起义军,起义军腹背受敌。熊成基、薛子祥率兵北撤,又被清军围困,马炮营起义遂告失败。薛哲、范传甲、张劲夫、李朝栋等均被清军杀害。熊成基、薛子祥遂逃回寿县南门外顾家圩亲戚家,后转到廖家湾廖子宾、廖润斋、廖盘珍家暂居。因通缉紧急,经廖盘珍等资助北上,经同乡方维如介绍至唐山膏药店帮工,薛化名为“谢吉三”。 辛亥革命胜利后,他回到安庆担任中国同盟会安徽省分会会长。不久,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他担任安徽省支部长,兼任中国稽勋局安徽分局局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倪嗣冲进驻安徽,他携眷移居上海,与岳相如等居住一起从事讨袁活动。时与柯庆施等来往甚密。后因与蒋介石政见不合,上海不能存身。又携眷返里。时柏文蔚主皖,召他驻颍口垂岗集,以盐税金供给。柏解职后,他也离去。 抗战军兴,安徽皖北抗日自卫军成立,他任名誉顾问。民国28年(公元1939年),自卫军撤销,他赋闲居家。35年10月1日病逝。于右任先生作挽联“一生大事惟革命;两袖清风返道山”以奠之。 [以上内容由"PS2"分享。] 薛哲(西元一八八三~一九○八年),字明甫,安徽寿州人,生于清光绪九年。少时读书,能明-,其志行纯笃。 弱冠至金陵,入江南陆师学堂。适时,赵声、倪映典、柏文蔚、戴凤翔、熊成基等均集於金陵,咸以光复华夏为志,哲以意气相投,遂密为结纳。迨入同盟会,乃返皖任职督练公所,旋任新军三十一混成协六十二标二营管带,与志士范传甲等相结,密输革命思想於军中,适倪映典来任-管带,声势益大。光绪三十三年(一九○七),映典与哲等志士同筹起义,因事洩而映典去职。翌年秋,清廷拟於太湖秋操,成基复谋起义,适清帝后崩殂讯至,乃议定十月二十六日发难。哲与传甲,则驻城内为内应。是夜,成基指挥炮兵营先举事,-继之,兵临城下,皖抚朱家宝闻讯,闭城拒守,并监视哲及传甲二人所部,起义军终因无内应而不得入。其後传甲纵火而出,被执,哲假救火之名欲出城门,亦为所执。翌日,哲部第二营奉令出驻集贤关,哲以内应无成,深感愧痛,营讯时乃慷慨自陈,历数清廷罪恶及革命救国宗旨。十一月十一日遂遇害。时年仅二十有六。
彪炳史迹:安徽历史20件大事 1.春秋战国,老子庄子哲学思想,影响中土。 2.战国末期,楚国王城寿春保卫战失败,楚国亡国。 3.秦末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起义,掀起推翻秦帝国的序幕。 4.砀郡公刘邦,推翻暴秦建立大汉帝国。 5.汉末三国,曹操父子结束大汉帝国。周瑜鲁肃协助建立吴国。 6.唐末朱温推翻大唐帝国。 7.元末韩三林刘福通起义,朱元璋推翻蒙元,建立大明帝国。 8.清晚期,安徽捻军起义,击杀满清蒙古亲王僧格林钦,策应太平天国起义。 9.破灭太平军、捻军,李鸿章淮军崛起。 10.桐城派文学,引领大清文坛。 11.吴越刺杀满清出洋五大臣,震慑大清权贵。 12.清末徐锡麟安庆起义,打痛满清各级官吏。 13.安庆马炮营新军起义,为革命党找到新军起义这一制胜关键。倪映典发起广州新军起义。 14.柏文蔚率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伐第一军北伐,停战后担任安徽都督,招募陈独秀担任秘书。 15.段祺瑞协助袁世凯,创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四造共和,建立皖系政府。 16.陈独秀创立岳王会、中国共产党,为推翻民国打下基础。 17.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引领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派别。 18.杨振宁作为中国人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19.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私下写血书分田单干,开创了中国农村制度变革的序幕。 20.安徽芜湖傻子瓜子,开创中国雇工超过7人的限制,为城市工商业发展闯出新路。 (敢为天下先,敢立敢灭,不畏强权) 澳门周成 注: 1.老子, 生於東周的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今属安徽临泉县,一说河南 周口市鹿邑县。 2.砀郡,刘邦为大秦(原楚地)砀郡沛县丰邑人。刘邦以沛公出山,以砀郡公领兵西进灭秦封汉王。砀郡郡治砀山县今属安徽,沛县今属江苏。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