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 2021的博文

总之,陈独秀祖父以上仍是“小户人家”,因为都是绅士们瞧不起的。163身高

  就陈独秀出生在什么样的人家的问题与张君同志商榷 郑超麟 (1994年11月4日)   〔 说明 〕刊载于范用编《(现代稀见史料书系)郑超麟回忆录(下册)》,东方出版,2004年3月出版。   张君同志将她提交江津会议的论文《陈独秀出生在什么样的人家》的一个副本寄给我看,我看了。她自谦,引古语“不贤者识其小者”。我却认为讨论的对象虽小,这篇论文却是重要的,至少对我来说是重要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本来接受胡适和章士钊的说法。胡适的说法、论文已引了。章士钊的说法,很少人引用,那是出于他做段执政的教育总长时办的《甲寅》上的一篇文章,那里的两句话,我至今记得,即说:“陈独秀,怀宁世家子,自幼读书有声。”   可是,《实庵自传》发表后,我的看法改变了。陈独秀自已说:他出生于“小户人家”。他自己说自己的“出生”,难道会错吗?   1942年陈独秀死讯传来上海后,汪孟邹要我写《陈独秀传》,他供给我陈独秀的早年的材料。我义不容辞,便拟了一个提纲,其中有一句“陈独秀出生于小户人家”,汪孟邹看了,不以为然,于是,我拿出《实庵自传》给他看,他没有话说,但心里仍不以为然。他的看法是与胡适、章士钊一致的。其实,陈独秀的所有老朋友都持这个看法。   张君同志这篇论文才使我恍然大悟,原来陈独秀并非出生于“小户人家”。   张君同志为这个多年争执的小对象不惜繁征博引,其中有许多别人难得看见的史料,她由此作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个精神是很可宝贵的,陈独秀一生有争执的事情很多,不仅有小的,也还有大的。这些问题,如果都能用张君同志这个精神去解决,那有多好!   我们看见,自从《实庵自传》发表之后,胡适和章士钊的说法就没有人采用了。许多研究家都采用“小户人家”的说法,唐宝林的《年谱》和任建树的《传》不过照抄而已;李帆群的文章则补充以证据,吴晓的书则以此为基础而加以发挥,其至用《破屋春秋》作为他的书的副书名,好像陈独秀出生于“小户人家”,已经成为颠扑不破的定论了。   读了张君同志论文之后,我明白:我错了,其他一切持“小户人家”说法的人,也都错了。   原来,陈独秀并非出生于“小户人家”。   张君同志的论据具见于她的论文,这里不重复了,读者可以直接看她的论文。   但我在同意她的大结论(陈独秀并非出生于“小户人家”)之下,对于她的结论的某些部分仍有不同意见,此文同她商榷的只是这些不同的意见。   在这个

【安徽记忆】 忆我的外公尹宽

  【安徽记忆】 忆我的外公尹宽 2017-03-02 09:23:14 来源:  慢步烟火人间    举报 0 分享至 外公尹宽1897年出生于原石南乡雪池村一户农民人家。 其父亲尹宏谱忠厚老实、勤劳俭朴,人称“尹好人”,母亲笪氏是同村人,于外公8个月时死于肺结核病。外公还有一位姐姐,初为人妇之时,不幸早逝。 曾外祖母死后,曾外祖父没有再娶,他白天忙于农活,晚上为儿女洗衣浆衫,除此之外,他还编织箩筐等竹器,用以卖钱补贴家用。 在曾祖父的辛勤劳作支撑下,外公8岁时入私塾读书。由于他聪颖好学,当时尹氏家族的族长和族中的头面人物,都对外公的前途十分看好,感叹:“有益(外公原名)将来必成大器。” 外公青年时期,族人筹钱给外公继续深造。外公在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党校读书时,与进步教师高语罕交厚,受其影响, 积极投身了五四运动 。 1919年,他又在高语罕的帮助下,赴法国勤工俭学,也就是在此期间,结识陈独秀、周恩来、郑超麟等年轻的旅欧马克思主义者, 并于1922年6月与 周恩来 、赵世炎、李慰农、杨士彬等十八名代表,在巴黎成立“少年共产党”。 差不多也就是从这开始,外公的人生与政治密切相关 。 (赴法留学时的外公) 而外公的政治生涯,我也是从母亲口述及书籍资料中才得以了解:外公1923年署名“石生”主编《少年》杂志,连续发表《在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等文章;1924年,从莫斯科东方大学结业回国,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共中央日常事务。1925年,领导建立发展山东的中共党、团组织,开展 响应上海五卅运动的爱国群众斗争 。8月调任由地委扩大的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主持区委整顿党、团组织,加强对上海总工会和共青团区委的领导。 少年共产党笫二次大会集体照部分,后排左二为外公尹宽 1927年2月,外公继续被选为中共上海区委(江浙区委)主席团委员,仍任宣传部部长。2月23日,中共中央与上海区委合组的特别委员会和宣传委员会成立,任特委委员,宣委负责人。参与上海工人第一、二、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领导。 1927年2月,外公参加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暴动最高领导机关特别委员会,与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李立三、陈延年等人致电中共中央,提出“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 。“四·一二”大屠杀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并出席了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会后,被

烟雨故乡吊遗踪——纪念尹宽123周年诞辰

  烟雨故乡吊遗踪——纪念尹宽123周年诞辰   发表日期:2020年5月23日      作者:尹思放     【编辑录入: 多声 】                                                 往年的清明时候,我一如众布衣,要回家乡为逝去的先人扫墓,今年有疫情而耽搁。在祖父尹宽诞辰之际,一个微风细雨的傍晚,我来到他的墓前凭吊。 尹宽墓位于桐城市原石南乡双墩村太平冈(山),紧傍孔城至卅铺的县乡公路 9 公里碑处,占地面积不大,墓 㙇 、墓圹、石阶、墓碑、文物保护标志碑,有些拥挤。墓碑上行楷 “尹宽墓”三字,为桐城文物保护专家张泽国手书。 1996 年夏我和时任桐城文物保护部门负责人泽国先生认识,他谈到文物应保尽保的话题并提及尹宽墓,大气候对陈独秀、尹宽等党史人物的认识有反复,尹宽墓的保护尚未落实。我说 1986 年中央相关部门组织撰写出版中共著名党史人物传记,尹宽位列其中,撰写人还从北京过来釆访过我和姑妈尹龙珠,后因反自由化放下。泽 国先生 这次 触动 了我,时郎涛学兄在桐城市委书记任上,一次我去拜访,把全国党史界对党史人物尹宽的研究资料给他看。 经文物保护部门推动, 次年值尹宽 100 周年诞辰,桐城市政府将尹宽墓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其后做了修缮,安庆市政府后来也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细雨如烟,笼罩四野,墓碑如洗,孤寂无声,祖父长眠地下,早已化作白骨矣。他在中共历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和作用的,党史研究评论,他是 现 代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参与了中共的创建活动,与蔡和森等建立了旅欧共产主义团体,这是中共成立前最早的几个党组织之一;他参与中共对大革命的领导,先后担任过中共山东省委、江浙区委、安徽临时省委的书记,参与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并经历了大革命的兴起、高潮和失败;他随陈独秀等组织了党内反对派,毕生坚信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推翻国民党独裁政权,是中共反对派四才子之一;他是中共早期领导层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祖父是贫苦农民的儿子,他在那个风起云涌时代中追寻,他的风华、足迹和传奇,尘封于 现 代中国革命史中。他飞蛾扑火般地信仰、求索和献身,悲剧地演绎了那个时代中为改变中国、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人生。 祖父于 1897 年生于桐城石南乡,是祠堂族人供俸他读书及至远涉重洋追求马克思主义。就读安徽甲种第二农校时,深受在二农任教过的陈独

何其鞏(1899年-1955年)[1],字克之,安徽桐城人.尹宽同学,冯玉祥秘书长

  何其鞏 [ 編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何其鞏 何其鞏 (1899年-1955年) [1] ,字 克之 , 安徽 桐城 人(今 安慶 樅陽縣 石磯青山人)。 中華民國 官員、 北平特別市 首任市長(也是 北京 歷史上的首任市長),後曾長期擔任 中國大學 代理校長。 目次 1 早年經歷 2 中年經歷 3 逝世 4 家庭 5 參考資料 6 相關條目 早年經歷 [ 編輯 ] 北伐 時期的何其鞏(Who's Who in China 4th ed., 1931) 何其鞏早年先後在桐城縣立中學、 安徽省立蕪湖甲種農業學校 學習,因參加學生遊行而被學校除名。 [2] 後來,他來到北京當教員,並擔任《正言報》記者。後入 國民軍 當上士文書。不久,1924年被 馮玉祥 派往 蘇聯 留學。1925年,他學習了 共產主義 理論後從 蘇聯 回國。1925年( 民國 14年), 馮玉祥 被任命為西北邊防督辦,何其鞏出任其秘書。不久升任秘書長,曾率西北軍代表團到蘇聯考察政治。歸國後任 綏遠都統 公署秘書長。 [3] [4] [5] 1926年(民國15年),馮玉祥被批為「赤化」而下野赴蘇聯之際,何其鞏作為其機要秘書隨同赴蘇聯。同年,馮玉祥歸國,舉行 五原誓師 ,何其鞏被任命為 國民聯軍 總司令部秘書長,隨軍經 潼關 入 河南 。1927年(民國16年)5月 北伐 之際, 國民聯軍 總司令部改組為 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 總司令部,何其鞏仍任秘書長。1927年6月,改任豫南行政長官兼民團軍軍長。其後,歷任 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 總司令部內防處處長、 中國國民黨河南省黨部 整理委員、 國民政府 顧問、中央政治會議 開封 分會委員等職務。1928年(民國17年)6月,何其鞏出任國民政府統治下的首任 北平特別市市長 。1929年5月8日後,他稱病不再上班。1929年,改任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 中年經歷 [ 編輯 ] 1931年8月,他回到家鄉 安徽省 任職,歷任安徽省政府委員、安徽省教育廳廳長、安徽省財政廳廳長。 [4] [6] [5] 《 民國名人圖鑑 》中的何其鞏照片 1933年5月,何其鞏出任 行政院 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翌月,出任華北區救濟委員會委員。 [4] [7] [5] 1934年,時任北平政務委員會秘書長何其鞏密呈條陳,建議 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