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孙多慈(1913徐悲鸿 丈夫 许绍棣

孙多慈(1913—1975),女,安徽寿县人,画家。端庄秀美,颇具艺术气质。出身于寿县的书香名门,父亲孙传瑗在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麾下担任过秘书。1933年,孙多慈与徐悲鸿产生感情。全面抗战爆发后,孙多慈与徐悲鸿的联系一度中断。在朋友的劝告下,孙多慈与时任浙南政府教育厅长许绍棣结识。后因父亲坚决反对她与所爱的老师徐悲鸿恋爱,又因徐悲鸿尚有家室之累,于是1940年孙多慈与许绍棣结婚。1949年,孙多慈随丈夫许绍棣前往台湾,日益精研绘画,成为知名画家。1975年在病逝于美国洛杉矶。 [1-3] 人物关系 纠错 丈夫 许绍棣 中文名孙多慈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日期1913年逝世日期1975年毕业院校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职 业画家出生地安徽寿县代表作品《玄武湖春晓》性 别女父 亲孙传瑗家庭成员父母,姐弟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慈悲之恋 ▪ 最终归宿 ▪ 婚后生活 3 主要作品 人物生平编辑 中年时的孙多慈 中年时的孙多慈 孙多慈(1913-1975),安徽寿县人,她的祖父孙家鼐是清末重臣,历任工、礼、吏、户部尚书和中国首任学务大臣,曾一手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父亲孙传瑗(养癯)曾参加晚清民主革命,为一代名士,历任孙传芳秘书和国民党安徽省常委。孙多慈自幼酷爱丹青,是徐悲鸿女弟子中得其真传且较有成就者之一。20世纪40年代初嫁与临海许绍棣。1948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后任院长。75年因患癌症逝于美国洛杉矶。 孙多慈作品《妹妹》 孙多慈作品《妹妹》 [4] 因为喜欢绘画,孙多慈于1930年到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作旁听生。当时徐悲鸿正好是美术系主任,也时常亲自授课。因为孙多慈的冰雪聪明,加上一定的绘画天赋与其少女的清新纯真,在艺术家徐悲鸿的眼中,自然是可爱且又可心的。于是,悲鸿先生的笔下就多了一些描绘孙多慈少女风姿的素描与油画。而孙多慈虽说出于名门之后,但在这样一位风华绝代的艺术大师的呵护与关照中,其内心自然是不复矜持的。因此在当年的南京中央大学,二人之间就被一些小道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同时也造成了徐悲鸿与其当时的夫人蒋碧薇之间的龃龉。1931年7月,孙多慈考取了中央大学美术系。在以后的4年里,孙徐二人师生间的情感日见笃厚。 据有关资料介绍,徐悲鸿曾为孙徐二人合绘“台城夜月”图,图中的背景即是玄武湖畔的台城。画中,悲鸿先生席地而坐,孙多慈则侍立一旁,围巾飘扬。天际一轮明月朗朗,意蕴清幽,师生间情谊跃然画幅之中。 在徐悲鸿的南京公馆落成时,孙多慈以学生身份送来枫苗百棵。但徐夫人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让佣人把枫苗全部折断当作柴火烧掉。徐悲鸿面对这种事,痛心无奈之余,遂将此公馆称为“无枫堂”,称画室为“无枫堂画室”,并刻下“无枫堂”印章一枚作为纪念,钤盖于那一时期的画作上。 1935年,孙多慈毕业于中大。在徐悲鸿的帮助下,她于毕业之初就出版了个人画集。在《中华书局收藏近代名人手迹》中所收集的徐悲鸿给当时中华书局负责人舒新城的三十九通书札里,就有一些是记录当年徐悲鸿为孙多慈操作出版画集的经过,也有之后二人相恋之苦及遭受孙多慈父亲极力反对的事情真相。 后来,因为父亲的反对,孙多慈到了丽水的一所中学任教。而身心俱疲的徐悲鸿也应邀去印度讲学,一去四五年不归。到1942年春回国时,孙多慈已经人介绍并在其父亲的安排下,认识并嫁给了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许绍棣。许绍棣那时40岁上下。已是有了2个女儿的父亲。他的原配夫人由于肺病已去世不久。 孙多慈 孙多慈(2张) 孙多慈,又名韵君,著名国画家。1913年生。长大后端庄秀美,颇具艺术气质。她出身于安徽寿县的书香名门。父亲孙传瑗在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麾下任过秘书,官儿虽小,却因曾与这位大帅叙过族谱而留下麻烦。1927年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孙传瑗遭通缉,被当局关在南京老虎桥监狱里服刑,家中变故令孙多慈痛苦而忧郁,师长徐悲鸿的关切却令她感受到温暖。徐悲鸿,中国著名的国画家,曾留学巴黎等学习绘画,其所绘骏马等造诣极高。徐悲鸿的妻子蒋碧微早年与徐悲鸿结婚。1928年回国后,两人龃龉日生,徐悲鸿苦闷无比,1933年,他与当时中央大学艺术系他的学生孙多慈产生了感情。师生间恋情纯洁而热烈,虽受到周围人们不少非议,但他俩并未后退。徐悲鸿曾为恋人画了数幅肖像,其中油画《台城夜月》等两幅画遭致妻子蒋碧微嫉妒,被妻子取走,后下落不明(说法之一) [5] 。 抗战爆发后,孙多慈与徐悲鸿的联系一度中断。在朋友的劝告下,二十五岁的孙多慈与时任浙南流亡政府教育厅长许绍棣结识。后因父亲坚决反对她与所爱的老师徐悲鸿恋爱,又因徐悲鸿尚有家室之累,于是1940年孙多慈与许绍棣结婚。 1949年,孙多慈随丈夫许绍棣前往台湾,日益精研绘画,成为知名画家。 1957年5月后参加五月画会。1975年病逝于美国洛杉矶。 与丈夫许绍棣育有两子,但至死仍怀念徐悲鸿。代表作有《玄武湖春晓》等。 慈悲之恋编辑 孙多慈 孙多慈 徐悲鸿和孙多慈是彻头彻尾的师生恋。1930年9月,孙多慈在宗白华的介绍下,成了艺术专修科的旁听生。时值著名画家徐悲鸿出任美术系主任,常亲自授课,孙多慈遂成为徐悲鸿的学生。孙多慈初见徐悲鸿,是在徐的画室,徐悲鸿很快发现了孙多慈与众不同的才华和悟性,认为如此出众的女学生实不多见,就格外用心地培养她,这时,她做梦也不会想到她会成为徐悲鸿画笔下的模特,并和他发生惊世骇俗的恋情。 时常在课余约她来画室观摩,并为她个人画像,谁知日子一长,一场艰难而痛苦的“师生恋”就拉开了序幕。孙多慈的绘画悟性和潜力让徐悲鸿惊讶,孙多慈成为徐悲鸿油画《台城月夜》的画中人,难怪蒋碧薇要坐立不安了。《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里,蒋碧薇到中央大学的女生宿舍找孙多慈,给她颜色看,与其说是一个警告,不如说是一个女人捍卫爱情和婚姻的本能。很多人都把《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和蒋碧薇的《我和悲鸿》对照着看,无所谓谁对谁错,只有爱与不爱。 徐悲鸿那时的太太蒋碧薇闻讯后大发雷霆,一方面在家里向徐悲鸿发难,另一方面指使人对孙多慈进行人身攻击。不是把她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加上不堪入目的秽语加以诋毁,就是用刀把孙的画作捅破,并恫吓她:“我将像对付这张画一样对付你!” 在那个年代,文坛艺苑师生恋是特色。暂且不说鲁迅和许广平、沈从文和张兆和,那是修得正果的,没有结局的是徐悲鸿和孙多慈。他们的爱情碰上了对手,蒋碧薇,一个懂得徐悲鸿心思、知道他弱点的人。徐与蒋,当年他们也曾有过私奔去日本留学的浪漫,而如今婚姻出现了危机。徐悲鸿移情别恋,显然有蒋碧薇的性格原因,她虽说是个女子,但一点也不柔弱,遇到事情,冷静,主动,甚至富有心计,从蒋碧薇千方百计阻止孙多慈出国留学就可以看出来。而徐悲鸿终究是个艺术家,性格冲动,意气用事。徐悲鸿的心是慈悲的,奈何他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始乱终弃的争议。1931年7月,孙多慈在中央大学美术系。在以后的4年里,虽然徐悲鸿很少在南京逗留,但蒋碧薇并没有放松对她的攻击,孙多慈只能百般地忍耐。然而蒋碧薇越是闹得凶,徐悲鸿越是对她不感兴趣,感情的天平越向孙多慈倾斜。他曾画了一幅“台城夜月”图,把他和孙多慈都画入其中了,两个人一个席地而坐,一个侍立一旁,洁白的纱巾随风飘动,天边正高悬着一轮皓月。可惜这幅画被蒋碧薇发现了,被她撕成了碎片(说法之二) [6] 。在孙多慈完成大学学业时,徐悲鸿原打算带领全班同学赴苏联参观学习,然后趁机送孙一人赴法国深造的,但这一计划最后被破坏无遗。 孙多慈与徐悲鸿的爱情画传后来徐、孙二人不得不各奔东西,中间全靠徐的好朋友舒新城来为他们传递信件。他们在信中互诉离别之苦。徐曾绘《燕燕于飞图》赠孙,画面为一古装仕女,满面愁容,仰望着天上飞翔的小燕子出神,上题:“乙亥冬,写燕燕于飞,以遣胸怀。”表示了对孙依然是一往情深。孙则寄一粒红豆给徐,不着一字。徐见红豆触景生情,即以“红豆三首”为答,其诗中曰:“灿烂朝霞血染红,关山间隔此心同;千言万语从何说,付与灵犀一点通。”“耿耿星河月在天,光芒北斗自高悬;几回凝望相思地,风送凄凉到客边。”“急雨狂风避不禁,放舟弃棹匿亭阴;剥莲认识中心苦,独自沉沉味苦心。” 抗战爆发后,孙多慈一家辗转流徙到了长沙,徐悲鸿终于得以抽身出来到长沙与孙见面,并将孙的全家接到桂林,而且为孙在广西省政府谋到一职,这段时间也许是他们在一起最愉快的日子,他们常常一起去漓江写生,两人均创作了不少作品。几个月后,徐悲鸿在《广西日报》上刊出了一则与蒋碧薇脱离同居关系的启事,他们的朋友沈宜申拿着这张报纸去见孙的父亲,想极力促成徐、孙的婚事,谁知孙老先生竟坚决反对,而且带着全家离开了桂林,转往浙江丽水。一向软弱又内向的孙多慈在此关键时刻屈服于父亲,在丽水的一所中学任教。后来,徐悲鸿应邀去印度讲学,一去四五年不归,直到1942年春才回国,而这时的孙多慈,已迫于父命,嫁给当时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许40来岁,正丧偶待续。徐悲鸿于次年认识了廖静文,后来娶廖静文为妻。 最终归宿 孙多慈 孙多慈 孙多慈最终嫁给了许绍棣——一个国民党的超级“党棍”。许绍棣在浙江省教育厅长任上,呈请国民党中央要求通缉“堕落文人”鲁迅;他还是郁达夫、王映霞婚变的“第三者”。孙多慈嫁给死了老婆、有三个女儿的许绍棣,是王映霞当的“红娘”。结婚前,孙多慈以为身为教育厅长的许绍棣很有学问,婚后方知其不仅十分无知,还是个好色之徒。1939年8月,孙多慈还在给徐悲鸿的一封信中表达了后悔之心以及对徐悲鸿的思念之情。 事实上,徐悲鸿和孙多慈已是劳燕分飞各西东。1945年,徐悲鸿和蒋碧薇终结了28年的婚姻,赔偿给蒋碧薇一大笔画。随后,徐悲鸿和廖静文结婚。1949年,孙多慈举家去了台湾。 徐悲鸿的婚恋,是民国文化名流的一个典型,也可以说是民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不知多少现实版的“慈悲”之恋在今天上演,只是没有了艺术的底蕴,仅剩下欲望的狂欢了。 婚后生活 孙多慈 孙多慈 孙多慈在艺术上有自己的追求,三十年代后期已扬名天下了,1936年中华书局为其出版了第一本素描集。第二年在安徽举办了个人画展,1949年在上海慈淑大楼又举办了个人画展。解放前随丈夫到了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五十年代赴美国和法国进修,在台湾又举办了个人画展,受到了极高的评价。 1953年9月,徐悲鸿在北京病逝,噩耗传到台湾时,蒋碧薇正去中山堂看画展。在展厅门口当她刚签好名字一抬头,正好孙多慈站在了她面前,这对几十年前的情敌,一时双方都愣住了。后来还是蒋碧薇先开了口,略事寒暄后就把徐悲鸿逝世的消息告诉了孙,孙闻之即刻脸色大变,眼泪夺眶而出。她怎么也不会料到,这是蒋碧薇惟一的一次与她对话,竟是告诉她徐悲鸿的死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孙多慈患了乳腺癌,曾三次飞往美国手术,仍无效,于1975年2月,病逝于她的好友吴健雄博士的家中,享年63岁。 主要作品编辑 孙多慈在艺术上有自己的追求,三十年代后期已扬名天下了,1936年中华书局为其出版了第一本素描集。第二年在安徽举办了个人画展,1949年在上海慈淑大楼又举办了个人画展。主要艺术作品 《玄武湖春晓》 [7] 《孙多慈描集》 油画《泰国公主》 油画《泰国公主》 1930年素描《瓶汲》 《石小工》 1934年作品《狮》 1961年油画《泰国公主》 《孙多慈自画像》 《天问》 《沉思者》 《农作》 《妹妹》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7)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2) 孙多慈 孙多慈(2)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浩然文史 万象大会年度创作者 百家榜创作者 百家号金牌导师 历史学博士 学者,学者 历史学博士,历史爱好者,优质创作者 徐悲鸿画了幅少女像,世人疑惑她是谁?遗孀说:是他的恋人孙多慈 :徐悲鸿和孙多慈发乎情,止乎礼。两人在艺术追求上殊途同归,但在理想和情怀上却南辕北辙。尽管他们有过8年苦恋,但孙多慈真不是最理解徐悲鸿的人。真正理解他的,是姗姗来迟的廖静文。 2019-12-171339 老黄说史 期刊主编,文史作家 发现徐悲鸿爱上20岁女学生后,他妻子的报复方式惊世骇俗 当画家爱上20岁学生 妻子表现绝了 抢走他的画 甘做他人情妇20年。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绝对是大家中的大家,他的国画彩墨浑成,尤其以奔马图享名于世。遭此变故后,徐悲鸿不愿再呆在家里,而是只身一人前往上海学画。 2019-03-11135 周冲的影像声色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孙多慈:徐悲鸿的小三,学生时插足老师婚姻,后另嫁他人 那年她十九岁,在中央大学的美术系画室里苦练绘画。 她知道自己不是个好学生,从小研习的是国画,如今却是学的油画。 她是旁听生,家里花了一大笔钱才把她送到这里来。与那些真正考上中央大学美术系的学生相比,她在这里像个是多余的人。她有时愣愣地盯着在画室里走来走去的老师。她知道他是谁... 2018-06-14115 老黄说史 期刊主编,文史作家 悲欢离合总难全:徐悲鸿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她就是徐悲鸿曾经相濡以沫近20年的妻子,却公开做了别人20多年情妇的民国奇女子。1927年,蒋碧微随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回国,先后生下一双儿女。为了赢得孙韵君父母的欢心,徐悲鸿在报纸上公开声明:鄙人与蒋碧微女士久已脱离同居关系,彼在社会上的一切事业概由其个人负责。 2018-06-15112 亭殿阁 运营 长沙声远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历史达人,优质创作者 民国史上最著名的师生恋,已有家室的大师爱上了单纯的女学生 遗憾一词,读来总是多情,唇齿之间弥漫着伤感的气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难全,便是人生。然而,在滚滚红尘里,也有人将遗憾活成了一种通透,错过之后,在下一份感情里,将从前的遗憾流转成陌上花开缓缓归的珍惜, 2018-08-1872 1/2 参考资料 1. 孤山丽水觅诗情:孙多慈 .网易新闻 2. 孙多慈与徐悲鸿的爱情:恨不相逢未嫁时 .人民网 3. 名媛孙多慈 徽州才女情以画寄 .网易新闻 4. 中国临海新闻网 5. 民国女画家孙多慈老照片 .样子收藏网[引用日期2016-04-27] 6. 孙多慈情恋悲鸿 .安徽省寿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016-04-27] 7. 民国女画家孙多慈老照片 .样子网[引用日期2014-11-29] 孙多慈为何与徐悲鸿有缘无份:哥哥患自闭症,父亲开“天价彩礼” 窥探历史 2020-09-14 23:38 徐悲鸿大师的人生中有三段重要的感情经历,也是他艺术激情的来源。其中两段感情的脉络都被当事人尽情披露:陪伴他在法国求学多年的前妻 蒋碧微 晚年写了自传作品,上半部名为《悲鸿与我》,记录下了二人的二十年情史点滴;陪他到人生终点的 廖静文 ,则著有厚厚一部《徐悲鸿的一生》。 打开搜狗搜索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某种程度上,这两部作品针锋相对。 蒋碧微文笔精妙细腻,但由于婚姻失意、性格强势,她内心对徐悲鸿深感失望,多有针砭笔墨,对与她并不存在正面冲突的继任廖静文也很有些丑化的说法;廖静文护夫心切,文中对蒋碧微多有驳斥之辞,对蒋亦存在不少贬低评价。 两个女人通过在海峡两岸出版回忆录,隔空交锋,打了一场笔墨官司,也算是各有春秋笔法、各有看法角度,从不同侧面还原了徐悲鸿的爱恨人生。 唯独在徐悲鸿心底占重要位置、让他毕生难忘的女弟子孙多慈,这位曾报考中央大学文学系、精通诗画的才女,与徐悲鸿情深缘浅、含恨而终,却几乎绝口不提这段凄凉情史,更不曾动笔写过徐悲鸿与她的任何一段往事,只能由她的友人、亲戚回忆中搜寻片断。 孙多慈 真正刻骨铭心的爱,困心横虑、朝夕在怀,是无法理性地用语言阐述清楚的。 有情人难成眷属,令徐悲鸿半生郁郁、中年弃世,也让孙多慈一直心存愧憾,深感自己辜负了徐悲鸿,60岁出头,她就因癌症在美国不治身亡。 慈悲之恋,在一片非议中开场,又在一片惋惜中落幕,孙多慈没有蒋碧微那样决绝的勇气和那样奔放的自我,她的温婉柔顺,曾令徐悲鸿钟情,却又是二人终成眷属的巨大阻隔,她对家庭、对父亲的无条件服从,让她的人生始终受人所制,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出身书香世家,兄病弟亡,才女成为父亲的唯一希望 孙多慈祖籍安徽省寿县,孙家是当地世家,孙多慈的叔祖父孙家鼐是清末重臣,咸丰年间中状元,与翁同龢俱为光绪皇帝的帝师,历任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也是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创办者。 孙氏子弟大多是读书人,孙多慈的父亲孙传瑗也是饱读之士,他年轻时倾心于新学,是有名的晚清斗士。 1905年,孙传瑗加入同盟会,剪辫子、办新学,由于寿县地方风气保守,孙传瑗很快遭到当地士绅围攻反对,不得不连夜带着几十名学生出城,徒步500多里,前往安徽当时的省城 安庆 办学,就此定居下来。 1908年,孙传瑗与人一起创办了《安徽通俗公报》,反对帝制,此后,他前往南京新军发动起义,被两江总督端方抓捕入狱,直到辛亥革命后才被释放,出狱后,应其族叔、安徽省第一任都督孙毓筠邀请,孙传瑗在省政府秘书处任职,秘书长是陈独秀。 不久,孙传瑗又担任了安徽大学的教务长,北伐战争后,1929年,孙传瑗在安徽省政府主席方振武的决策班子里任职,后来成为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秘书,在民国初年的安徽政坛,孙传瑗是位重要人物。 孙传瑗 1913年,孙多慈出生于安庆,又名孙韵君,她从小秀外慧中,性格安静,钟情诗文,深得家人赞誉、父亲钟爱。 孙多慈有一兄一弟,哥哥孙多拯有严重的自闭症,与常人举止不同,无法立足社会,更无法支撑家庭,孙传瑗便将希望寄托到一双幼小的儿女身上,孙多慈的弟弟聪明好学,孙传瑗对姐弟俩爱若掌珠。 孙多慈在安庆女中读书时,因为精通诗文、擅长写作、相貌清丽,成为学校里广为人知的才女。 在安庆女中就读的孙多慈(中立者) 1930年,她中学毕业后,前往南京报考中央大学文学系,可没想到,正当她准备考试时,孙传瑗因曾任族兄孙传芳的秘书、参与反蒋而被捕入狱,关进南京老虎桥监狱,不久,她弟弟又因盲肠炎突然去世,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这个弱女子的人生风波横起,猝然临乱,17岁的孙多慈手足无措,竟然考试落榜了。 1930年底,孙传瑗被释放出狱后,托人设法为女儿再寻求学机会,此时,年过半百的他膝下只有孙多慈一人可以依靠,婉静柔顺的孙多慈,是家中最大的希望。 2、弃文学画,天才少女深得大师青睐 孙传瑗托付的人是他的同乡好友、著名诗人宗白华,并建议孙多慈弃文学画,当时,宗白华正在中央大学任教,便将孙多慈带到艺术系美术专修班当旁听生,进了徐悲鸿的画室。 少年徐悲鸿 徐悲鸿对这个没学过油画的旁听生并未加注意,而孙多慈本有一些国画基础,加上内心灵慧,听了徐悲鸿的课不久,画技突飞猛进,令身为艺术系主任的徐悲鸿大为赏识,后来他称赞说:“慈学画三月,智慧绝伦,敏妙之才,吾所罕见。” 与笔下的灵秀相比,孙多慈沉静而忧郁的性格更让徐悲鸿感到吸引。 徐悲鸿比孙多慈大17岁,早过了而立之年,儿女双全,妻子蒋碧微擅长交际,也很会设计和经营徐悲鸿的前途,留法回国后,在蒋碧微的压力下,徐悲鸿离开了田汉的南国社,前往中央大学任艺术系主任,收到聘书后,蒋碧微立刻在校外精心营建了一座中西结合的大宅院,家中来往的俱是当时的中外艺术名人,她在法国多年,深通沙龙文化,以徐夫人身份,会宾客、交朋友、见学生,将徐府营造成知名的“太太客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很是受人称道,也令徐悲鸿名声大噪。 此时的徐悲鸿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他本来该对这样的人生知足,这也是后来蒋碧微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 而蒋碧微不理解的是,具有苦行僧特点、苦苦追求画艺突破的徐悲鸿其实并不太在意身外名利,亦不愿按照她的设计规划步步登天,成为名位惊人、富贵双全的大师。正如她后来在回忆录里感慨的,徐悲鸿最钟爱的只是他的艺术,可能正因如此,他把自己的怜才之心、与孙多慈的艺术共鸣投影到了这个少女的身上。 徐悲鸿笔下的孙多慈 当发现自己越来越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之际,徐悲鸿诚实地给在家乡宜兴办事的蒋碧微写了信,要她快点回南京,“你要是再不回来,我恐怕要爱上别人了。” 蒋碧微回来了,然而她的回来却让这桩婚姻里产生了真正的鸿沟。 大胆逃婚、与徐悲鸿私奔为侣、在法国伴读十年的蒋碧微,才貌双全,个性强势,如她回忆录里所说,她为家庭奉献了青春和人生,为徐悲鸿吃尽了苦头,唯愿凭籍“徐悲鸿夫人”的地位名声知名于世,“徐悲鸿夫人”不仅是她的伴侣地位,更是她的人生、她的理想,岂能容人轻撼? 蒋碧微 因此,蒋碧微没有冷处理这件绯闻,而是把它当成徐悲鸿的丑闻,闹得尽人皆知:她写信给孙传瑗,要他来南京管教女儿;对徐悲鸿的朋友和学生诉苦,让消息传遍了校园,也被南京城的小报传得沸沸扬扬;拔掉孙多慈赠送给徐悲鸿当搬家礼物的100棵枫树苗;叫人到教室里搬走徐悲鸿为孙多慈画的《台城夜月》;闯入中大女生宿舍,当众羞辱孙多慈,对她说:“你以后少和我家徐先生来往,我警告你,徐先生是有爱人的。”在众多女生的围观中,孙多慈几乎无地自容。甚至,当徐悲鸿千方百计托人为孙多慈联系好了出国留学名额时,蒋碧微特地写信给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和主管留学的官员褚民谊,指责孙多慈人品不佳,将她从官费留学名单中除名。 徐悲鸿 心高气傲的蒋碧微并不真的想用距离和时间来淡化徐悲鸿与孙多慈的感情,亦不想与徐悲鸿真正沟通、修补感情,而是要徐悲鸿向她彻底屈服,若不然,就毁了他们。 蒋碧微曾对学生说,她绝不会离婚,不会让徐悲鸿逍遥快活。而另一方面,蒋碧微也不再羁束自己的感情,她厌倦了始终不合她心意、不通世故的徐悲鸿,与暗恋她多年、在法国给她写过求爱信的张道藩开始书信往还,暧昧地回应着他的热情。 铺天盖地的压力下,徐悲鸿反而奋起抗争了,他看出了蒋碧微的控制欲,不愿意自己的人生始终受制,更不愿向她屈服。 于是,他刻了一方“无枫堂”的印章,印在画上,以示反击。 在一次旁人为他们说和的酒席上,徐悲鸿沉默地离席,后来,蒋碧微才查到他已经出走外地,还寄信要求与蒋碧微离婚,他在信中说:“我默察你最近唯以使我忧烦为乐……吾人之结合,全凭于爱,今爱已无存,相处亦已不可能。此后我按月寄你两百金,直到万金为止,两儿由你抚养,总之你亦在外十年,应可自立谋生。” 1933年,在众人的劝说下,徐悲鸿曾试图与蒋碧微修复关系,夫妻二人在1933年同赴欧洲游历一年多并在巴黎等地举办画展,再度同行,二人却终于发现了彼此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观上存在巨大差异,夫妻感情早已破裂,蒋碧微对徐悲鸿怨恨难消。 徐悲鸿在天目山为孙多慈画像 当婚姻已经变成了彼此伤害,徐悲鸿的心彻底向孙多慈放开了。1934年,在天目山写生时,他采摘了两枚相思红豆,到南京银楼里做成戒指,刻了“慈悲”二字。 孙多慈虽然也非常依恋徐悲鸿,但一来徐悲鸿是有夫之妇,二来父亲孙传瑗坚决反对她与徐悲鸿接近,因此她始终不敢正式回应徐悲鸿的感情,二人始终把好感保存在内心深处,发乎情、止乎礼。 3、三赴安庆,情牵一线,因家庭阻力未能遂愿 1935年,孙多慈毕业后,因蒋碧微的阻挠,没有获得出国机会,回家乡安庆中学任教,她内心仍思念着徐悲鸿,因此婉拒了同校男教师的示好。在安庆教书期间,孙多慈办过画展、设计过教育杂志封面,以美术才华受当地人称道,名动一时。 分别之后,徐悲鸿深深思念着孙多慈,在给中华书局总编舒新城的信上写着“多慈别去,悲不自胜,天昏地暗,无处可诉”。 1936年5月,徐悲鸿为孙多慈联系到卖画机会,借送购画合同之机,前往安庆探望孙多慈,二人久别重逢,感情热度上升,孙多慈瞒住父亲,由女同学李家应陪同,与徐悲鸿见了一面后,徐悲鸿立刻匆匆返回,在安庆待的时间还不到24小时。 1937年6月中旬,为支持孙多慈办画展,徐悲鸿由长沙赶来,顺江而下,第二次来到安庆。 孙多慈自感这次是“公事”,便将徐悲鸿的来临告诉了父亲,并亲自从码头上将徐悲鸿迎接到了孙家,这是孙传瑗第二次见到徐悲鸿,在旁人的劝说下,孙传瑗克制住了内心的不快,以师礼相待。饭后,孙多慈与好友李家应又陪徐悲鸿前往安庆名胜振风塔、大观亭等处游玩,徐悲鸿兴高采烈,当晚作画赠给了二位女生。 此时时局动荡,徐悲鸿专程赶赴中华书局,要求总编舒新城从他的稿费中支取2千元,资助孙多慈前往比利时留学。 7月15日,相思难禁的徐悲鸿再次来到安庆,参加了孙多慈画展的开幕式,两天之后,7月17日晚上,徐悲鸿离开安庆,孙多慈陪他先去城东的皖江公园,再从那里送他登上夜间12点多的轮船。 这是二人难得能独处的时刻,身后只远远跟着个被孙传瑗派来“监视”的小表妹,在公园里,在码头上,二人相偎低语,孙多慈不时悲伤哭泣,父亲的坚决反对和社会舆论的压力都让她感觉这场感情毫无希望。 不久,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孙多慈与家人避往长沙,而与徐悲鸿分居数载的蒋碧微也正式投入张道藩怀抱,成为公开情侣,誓要“海枯石烂、此情不泯”,徐悲鸿认为自己与蒋碧微当年并无一纸婚书羁绊,如今蒋的感情另有所寄,他也可以重新追求爱情,便设法联系到身在长沙的孙多慈,又陪孙家前往桂林,并向孙多慈求婚。 中为孙多慈 但求婚却遭到了孙传瑗的坚决反对,当时,多位故交好友陪徐悲鸿前往孙家做媒说项,苦口婆心,但孙传瑗态度顽固,一来,他认为徐悲鸿当年曾与孙多慈在南京中央大学闹出绯闻,如果孙多慈真嫁给徐悲鸿,就坐实了当年的“小三”传言;二来,此时孙传瑗膝下只有孙多拯和孙多慈兄妹,安庆老宅陷于战火,孙家已经破产,如果孙多慈嫁给行止不定、不逐名利的徐悲鸿,他与孙多拯将来可能会无人依靠,从政多年的孙传瑗看不上徐悲鸿这位无官无职的艺术大师,而是更器重仕宦之人。 徐悲鸿为了这段姻缘,费尽心机讨好比自己年龄大不了多少的孙传瑗,还于1938年公开登报宣布与蒋碧微早已解除夫妻关系,让好友、化学家沈宜甲拿着报纸去孙家说媒,然而事情却越闹越僵,孙传瑷对徐悲鸿越来越反感,还索性开出天价彩礼,以此为障,与徐悲鸿彻底反目。 性格柔顺的孙多慈无力反抗自己的父亲,她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家庭,不得已,在父亲的安排下,她前往浙江丽水一家小学当教师,经人介绍,与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相亲。失望已极的徐悲鸿则应泰戈尔邀请,于1938年10月赴印度游历并举办画展。 据沈宜甲评价,孙多慈是“十成的安琪儿,幽娴贞静,旧道德、新思想,兼而有之”。然而,身处父亲和爱人的对峙中,孙多慈的柔顺便成了优柔寡断,连好友吴健雄都劝她:“你要当断则断,不能优柔寡断,总是这样逃避现实,事情会愈发变得糟糕。” 许绍棣丧偶多年,比徐悲鸿年轻五岁,有两个前妻留下的女儿,曾与郁达夫妻子王映霞传过一段绯闻,但他为人世故、洞悉人心,接近孙多慈后,便立刻对孙家极尽照顾,为身为仅是小小书记员的孙传瑗专门找了有防空洞的学校屋舍安置,并安排教育厅预付给他三个月薪水当车马费,又支付给他优厚的补偿金,让孙家得以从简陋旅舍中搬出来,很快结束了入不敷出的生活。 许绍棣 孙传瑗对这个儒雅温文、有一定职权的厅长“女婿”十分满意,孙多慈或许是想要抗争,1939年8月,还写信给徐悲鸿,流露了自己对他的思念,称“我后悔当日因为父母反对,没有和你结婚,但今生今世总会再看到我的悲鸿”,因情伤远走印度的徐悲鸿也回信劝她慎重,而在父亲的催促下,1941年春天,27岁的孙多慈嫁给了苦苦追求她两载多的许绍棣。 4、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婚后,孙多慈为许绍棣生了两个儿子,许绍棣也极力呵护她,很支持妻子的事业,先是安排孙多慈到自己兼任校长的英士大学当讲师,再聘她为杭州国立艺专的副教授。 到台湾之后,许绍棣成为台湾立法委员,在台北也有一定影响力,又帮妻子在台湾和香港办画展,还支持她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最终前往她梦寐以求的法国国立美术学院进修,成为享誉中外的女画家,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时人曾评说,她的绘画成就不输于潘玉良。 对于孙家,许绍棣极尽半子之谊,他将孙传瑗夫妇和孙多拯带往台湾安置,为孙传瑗养老送终,对于这门婚事,孙传瑗始终觉得非常满意,因为有了这个能干而贴心的女婿,他晚年有了真正的依靠。 许绍棣与孙多慈 而孙多慈的内心却磨灭不去徐悲鸿瘦高的身影、他那张清癯忧郁的面容,1942年,从印度回来后,徐悲鸿见与孙多慈的姻缘无望,曾到重庆找蒋碧微复合,试图回归当年的家庭,蒋碧微早已与张道藩情投意合,执意不愿接受他,徐悲鸿独居多年,1946年,与比他小28岁的图书管理员廖静文结合,另组家庭。他内心觉得在感情上辜负过蒋碧微,因此答应了蒋碧微开出的天价离婚费:100万赡养费和100张画,据廖静文回忆录称,正是由于长期陷于感情纠纷、无人照料、日夜为蒋碧微作画,徐悲鸿才在58岁就英年早逝。 徐悲鸿与廖静文 1953年,孙多慈从蒋碧微处听说了徐悲鸿猝逝的消息后,悲痛欲绝,生平不拂人意的孙多慈,执意在家中为徐悲鸿服孝三年,看在许绍棣眼中,想必也是郁闷的,他得到了她的人,却并没有得到她的心,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在这场感情里,最真诚的那个人是徐悲鸿,他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执着于对孙多慈的深情,很多年后,孙多慈在旅居纽约的画家王少陵家中看到客厅玻璃镜框里有徐悲鸿手迹,一问才知,那是他从前到徐悲鸿北京家中告别时,徐悲鸿正在写字,徐悲鸿本欲作画相赠,由于王少陵急着赶返美飞机来不及了,就要了徐悲鸿当时正写的这幅字,而上面里正是徐悲鸿当年为孙多慈所赋的相思诗《红豆》:“急雨狂风势不禁,放舟弃棹迁亭阴。剥莲认识中心苦,独自沉沉味苦心。” 当徐悲鸿搬往北京时,已经与廖静文结婚生子,并任北京艺专校长,可他仍然放不下十几年前的那段苦恋。 孙多慈也到死没有忘情,1966年,多年郁郁寡欢的孙多慈查出乳腺癌,以治病为由前往美国,住在好友吴健雄家中,从此没有再回台湾,1975年2月,她病逝于美国,年仅62岁,临终前,长久陷入昏迷的孙多慈醒来,问过日期后,她在吴健雄手心默默画图,吴健雄含泪说道:“我知道,我知道,你这一生,就是慈悲为怀啊!” 慈悲之恋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爱情悲剧,不对的时机遇上对的人,在亲恩与爱情之间不敢取舍、不能扬弃,缺乏魄力的孙多慈怀着深沉的愧悔与爱情,草草完成了自己的一生,她爱得深沉而痛苦,最终,平生不愿负人的孙多慈自伤也伤人、自误也误人。 在她去世之后,许绍棣独居台湾五载,守着满壁的孙多慈画作,每日怀着对爱妻的思念,摩挲着孙多慈画作,在画上补题诗句,去世前几天,他还写了一首直抒心怀的《踏莎行》:“一室羁栖,孤零滋味,伤心触景情先醉,人生安乐总无方,凭栏不觉洒清泪。” 1980年,许绍棣病故后,由他们的儿子将夫妻二人的骨灰合葬于阳明山,总算是实现了地下团聚。 在孙多慈身后,她的学生朱杞华曾发表文章称:“孙师可能由于过去感情创伤过深,难以发挥自己应有的空间,五十岁以后,作品问世,更趋于停步不前,不料胸部癌细胞已在滋长……倘若当年徐、孙能结为夫妇,则中国近代绘画史上,他俩皆能登上艺术名人之林,他俩更不可能在五十多岁,即遭天忌而遭绝症。看过画展及许多书籍,令我为孙师叹息不已……” 就如《红楼梦》中的宝黛之恋一样,黛玉弃世后,宝玉便再觉得生无可恋,勉强为家人尽过科举上榜、娶妻生子的人生责任后,便不管不顾地撒手离开,只想追寻恋人而去,世间的真爱罕若珍玉,遇上了,燃烧了,却被各种羁绊所困,以为委屈自己就能成全家人,而事实上,带给恋人和家庭的都是无尽伤害,困于情伤,更无法尽情舒展才华、实现理想。 人生最怕是辜负,徐悲鸿对蒋碧微的辜负,用100幅画作弥补,而孙多慈对徐悲鸿的辜负,深觉无可补偿,只得用自己的生命去献祭……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彪炳史迹:安徽历史20件大事

彪炳史迹:安徽历史20件大事 1.春秋战国,老子庄子哲学思想,影响中土。 2.战国末期,楚国王城寿春保卫战失败,楚国亡国。 3.秦末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起义,掀起推翻秦帝国的序幕。 4.砀郡公刘邦,推翻暴秦建立大汉帝国。 5.汉末三国,曹操父子结束大汉帝国。周瑜鲁肃协助建立吴国。 6.唐末朱温推翻大唐帝国。 7.元末韩三林刘福通起义,朱元璋推翻蒙元,建立大明帝国。 8.清晚期,安徽捻军起义,击杀满清蒙古亲王僧格林钦,策应太平天国起义。 9.破灭太平军、捻军,李鸿章淮军崛起。 10.桐城派文学,引领大清文坛。 11.吴越刺杀满清出洋五大臣,震慑大清权贵。 12.清末徐锡麟安庆起义,打痛满清各级官吏。 13.安庆马炮营新军起义,为革命党找到新军起义这一制胜关键。倪映典发起广州新军起义。 14.柏文蔚率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伐第一军北伐,停战后担任安徽都督,招募陈独秀担任秘书。 15.段祺瑞协助袁世凯,创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四造共和,建立皖系政府。 16.陈独秀创立岳王会、中国共产党,为推翻民国打下基础。 17.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引领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派别。 18.杨振宁作为中国人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19.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私下写血书分田单干,开创了中国农村制度变革的序幕。 20.安徽芜湖傻子瓜子,开创中国雇工超过7人的限制,为城市工商业发展闯出新路。 (敢为天下先,敢立敢灭,不畏强权) 澳门周成 注: 1.老子, 生於東周的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今属安徽临泉县,一说河南 周口市鹿邑县。 2.砀郡,刘邦为大秦(原楚地)砀郡沛县丰邑人。刘邦以沛公出山,以砀郡公领兵西进灭秦封汉王。砀郡郡治砀山县今属安徽,沛县今属江苏。

第二十一章 “三大主義”陳獨秀于1915年6月中旬從日本返回上海,住在法租界嵩山路吉誼里21號樓

  第二十一章 “三大主義”   陳獨秀于1915年6月中旬從日本返回上海,住在法租界嵩山路吉誼里21號樓一樓一底磚木結构的樓房,和闊別一年、患病咯血的妻子高君曼團聚在一起。20日,老朋友亞東圖書館經理汪孟鄒為陳獨秀等設宴洗塵。   9月15日,由陳獨秀主撰的《青年雜志》出版。陳獨秀在二次革命失敗后,苦苦的沉思、求索,所獲結論是: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這是他辦雜志的原因。   1916年9月1日,陳獨秀將雜志名稱改為《新青年》。陳獨秀在自己辦的雜志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便擂響了思想解放運動的戰鼓。他“涕泣陳辭”,寄希望于活潑之青年,呼喚青年“自覺其新鮮活潑之价值与責任”,號召青年“奮其智能,力排陳腐朽敗者以去”。他提出6項標准,即: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陳獨秀6項標准的主線是科學与民主。所謂科學,既包括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和哲學,重在提倡科學精神,尊重科學規律。所謂民主,它的對立面便是封建專制,科學与民主是檢驗一切政治、法律、倫理、學術以及社會風俗、人們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唯一准繩,凡違反科學与民主,哪怕是“祖宗之所遺留,圣賢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會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1916年秋冬,陳獨秀以《新青年》為陣地,積极發動了文學革命。這場革命的主將是陳獨秀,急先鋒便是留美學生胡适。   胡适名洪騂,字适之,安徽績溪人。早年肄業于上海中國公學,接触新學,信奉進化論。1910年赴美國,先后就讀于康乃爾大學和哥侖比亞大學,從學于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獲博士學位。   陳、胡兩人并不相識,但不謀而合,都在思考中國文學的改革問題,因此一經書信來往,便成了好朋友。   陳獨秀同胡适建立聯系,是通過老朋友汪孟鄒的幫助。汪与胡是同鄉,1915年10月6日,汪孟鄒寫信并寄《青年雜志》一冊給胡适,告訴他這個雜志是皖人陳獨秀主編,并向他約稿。12月13日,汪再次寫信給胡适,重申陳獨秀約稿之懇切。1916年2月3日,胡适寫信給比他大12歲的陳獨秀說:“今日欲為祖國造新文學,宜從輸入歐西名著入手,使國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觀摩,然后乃有自己創造之新文學可言也。”   胡适認為,國語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而白話則是一种活語言,白話不但不鄙俗,而且甚优美适用。...

韩衍_百度百科 那是韩奇提出的,他是辛亥烈士韩耆伯的遗孤 1922

 但赵世炎、王若飞、李维汉、汪泽楷等人仍不敢露面。不记得为了一件什么事情,我们在木棚宿舍召集一次群众会议,通过了一篇宣言,推举韩奇为代表,去华法教育会同各地方来的代表会面,发起一次群众运动。运动的领导权很轻易地被蒙达尔派掌握了。韩奇是能干的,但王若飞处处在背后指导他,好像手把着手教他,以此引起了韩奇的反感。两人发生冲突。我们在这次运动中扩大了影响,发展了组织,但韩奇退出了组织。他后来改名韩雁门(或恢复雁门原名)。回国在国民党统治下做什么官。 原私立江南大学农学院院长韩雁门教授生平考  2020-04-25 21:39 “黄河故道,淮河沃野,自古气象雄。民情刚毅,士气纯朴,泱泱大国风。莘莘学子居其中,吾校光荣世所崇。君不闻劳动神圣在做工,又不闻国家根本在从农。怎样去生产?勤和俭,不忧穷。怎样去做人?公和诚,要由衷。吾侪师生万众一心同,要为民族努力建奇功。”这是1937年易君左先生的《淮阴农业学校校歌》歌词,是对淮阴农业学校办学的高度肯定。废黄河畔,一九三一年春,韩雁门接任江苏省立淮阴农业学校校长,增设女农蚕职业班,并与当年离任。 任职虽短,但雁过留声。当年的淮阴农校旧址,已非农业气象,而是淮安市清河的城市景象,只是废黄河的水依然如古向东流淌。 追记淮阴农校校长韩雁门,不忘那一段淮阴农业教育的历史,让今人、后人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站得高,看得远。 不一样的家教,不一般的情怀 韩雁门的父亲韩衍,原名重,字蓍伯,别号孤云,原籍江苏丹徒,1912年改入安徽太和县籍。(油脂工程师之家注:因政治纷争,有人提出“皖人治皖”针对作为江苏人的韩衍在皖从政,故韩公开改籍)。韩衍少年时期,才气横溢,志行卓越,为实业家学问家张謇收为弟子,荐于北洋幕府任督练处文案。1904年来到安徽当时省会安庆,先亦于督练公所任文案,不久辞官参加反清秘密团体“岳王会”,后随集体转入同盟会。 韩衍先组织“读书会”,1908年10月创办《安徽通俗公报》。 同时他还创办《安徽船》报作为革命喉舌,组建青年军维持地方治安。1912年2月,由韩衍与陈独秀、易白沙创办《安徽船》,是民*国成立后的安徽第一份省报。韩衍还先后创办读者对象为青年军的《青年军报》。1912年4月,他路经一道山梁,却突遭歹徒狙击,身中数弹,伤重而死。 韩雁门的母亲姓林名红叶,她说:“要做革命党人,就得准备过这样的清贫生活!” 韩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