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孙传瑗(1893—1985),字蘧生,号养癯,安徽省寿县人,晚清斗士,曾任五省联军孙传芳的秘书,后曾任大学教授、教务长。 本 名孙传瑗所处时代晚清出生时间1893年去世时间1985年 主要作品 著有《雁后合钞》五种五卷,《中国上古时代刑罚史》、《今雅》等书。 我写“孙多慈” 安庆老城闲人 2016-06-06 投诉阅读数:2719 回过头看,如果孙多慈与徐悲鸿成就一段爱情佳话,其结果未必好于现在。 ​​ 回过头看,如果孙多慈与徐悲鸿成就一段爱情佳话,其结果未必好于现在。残缺之美,让我们充满无数想象。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孙多慈是个神秘的女子。她是个画家,在民国6位“新女性画家”中,她的年龄最小,但她的成就斐然,国立中央大学毕业时,就在中华书局出版了《孙多慈描集》。但现在大家知道孙多慈的名字,并不是因为她的画,而是她与美术巨匠徐悲鸿的师生恋情。   我写孙多慈,则是从她父亲孙传瑗开始的。蒋碧微的《我与悲鸿》中,说她与徐悲鸿关系紧张时,孙多慈之父曾“特地由安庆来到南京,下榻鼓楼饭店”,并“通知徐先生的学生蒋仁,说他要见徐先生”。后来他们“在鸡鸣寺的茶座会晤”,还请孙先生来傅厚岗6号小聚。因关注地方文史,所以引发兴趣,孙多慈父亲孙传瑗,在安徽老省城安庆,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一发而不可收。   安徽光复前后,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孙传瑗在安徽政界都有一席之地,陈独秀出任安徽都督秘书长时,他就在他手下工作。而这之前,安徽创办革命报纸,孙传瑗也是重量级人物。1929年方振武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孙传瑗是决策班子里的重要成员(省政府委员),后因在孙传芳处任五省联军秘书,被蒋介石秘密关押于南京老虎桥监狱。研究地方文史,这样的人物自然值得深究。   由这条线往下走,我们看到了清丽纯朴的孙多慈。   孙多慈以她的清丽纯朴,击中了美术大师徐悲鸿。“慈学画三月,智慧绝伦,敏妙之才,吾所罕见。”事实上,孙多慈一出现,就扰乱了大师的平静生活。三个月后,徐悲鸿对孙多慈的感情,由爱“才”发展到爱“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徐悲鸿创作了以自己和孙多慈为原型的油画《台城月夜》。他和蒋碧微之间的矛盾,也开始升级到不可调和的阶段。   之后的故事,便是这部《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   孙多慈与徐悲鸿相恋10年,但最终仍是无言的结局。这中间,有包括战争在内的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孙传瑗近乎于固执的反对。   孙传瑗拼命反对女儿与徐悲鸿结合,有其特定原因:孙传瑗生有3个子女,大儿子患有自闭症,不能正常生活。小儿子因盲肠炎病逝于南京。孙多慈性格温柔,对父母百依百顺,孙传瑗本来就视其为掌上明珠,如此一来,更疼爱有加。徐悲鸿虽也是个优秀人物,但大孙多慈17岁,且已有家室,女儿嫁给这样的人,孙传瑗感情上无法接受。而孙多慈,“十成的安琪儿,幽娴贞静,旧道德,新思想,兼而有之”(安徽舒城科学家沈宜甲语),于是酿成她与徐悲鸿之间的爱情悲剧。但孙传瑗不知道,一人一命,孙多慈生来如此,后来的女婿许绍棣,同样也是大龄且是有过家室的。   孙多慈与许绍棣的结合,牵线人是王映霞。王映霞当时是郁达夫的妻子。而郁达夫,1929年来安徽大学任教时,孙多慈还是安庆街头无忧无虑的花季少女。   关注地方文史,这自然也是一个点。   一段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一个因爱而痛苦一生的女人。   不少女性读者告诉我,读到故事结尾,孙多慈在挚友吴健雄手心写下一语双关的“慈悲”二字时,都忍不住落下眼泪。她们说也知道这里是作者温厚的虚拟,但还是接受了这种“庸俗而温暖的爱情悲剧的狭隘想象”。   回过头看,如果孙多慈与徐悲鸿成就一段爱情佳话,其结果未必好于现在。残缺之美,让我们充满无数想象。   所以,《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注定是一部没有结局的爱情传奇。                             原刊《长沙晚报》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彪炳史迹:安徽历史20件大事

彪炳史迹:安徽历史20件大事 1.春秋战国,老子庄子哲学思想,影响中土。 2.战国末期,楚国王城寿春保卫战失败,楚国亡国。 3.秦末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起义,掀起推翻秦帝国的序幕。 4.砀郡公刘邦,推翻暴秦建立大汉帝国。 5.汉末三国,曹操父子结束大汉帝国。周瑜鲁肃协助建立吴国。 6.唐末朱温推翻大唐帝国。 7.元末韩三林刘福通起义,朱元璋推翻蒙元,建立大明帝国。 8.清晚期,安徽捻军起义,击杀满清蒙古亲王僧格林钦,策应太平天国起义。 9.破灭太平军、捻军,李鸿章淮军崛起。 10.桐城派文学,引领大清文坛。 11.吴越刺杀满清出洋五大臣,震慑大清权贵。 12.清末徐锡麟安庆起义,打痛满清各级官吏。 13.安庆马炮营新军起义,为革命党找到新军起义这一制胜关键。倪映典发起广州新军起义。 14.柏文蔚率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伐第一军北伐,停战后担任安徽都督,招募陈独秀担任秘书。 15.段祺瑞协助袁世凯,创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四造共和,建立皖系政府。 16.陈独秀创立岳王会、中国共产党,为推翻民国打下基础。 17.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引领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派别。 18.杨振宁作为中国人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19.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私下写血书分田单干,开创了中国农村制度变革的序幕。 20.安徽芜湖傻子瓜子,开创中国雇工超过7人的限制,为城市工商业发展闯出新路。 (敢为天下先,敢立敢灭,不畏强权) 澳门周成 注: 1.老子, 生於東周的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今属安徽临泉县,一说河南 周口市鹿邑县。 2.砀郡,刘邦为大秦(原楚地)砀郡沛县丰邑人。刘邦以沛公出山,以砀郡公领兵西进灭秦封汉王。砀郡郡治砀山县今属安徽,沛县今属江苏。

第二十一章 “三大主義”陳獨秀于1915年6月中旬從日本返回上海,住在法租界嵩山路吉誼里21號樓

  第二十一章 “三大主義”   陳獨秀于1915年6月中旬從日本返回上海,住在法租界嵩山路吉誼里21號樓一樓一底磚木結构的樓房,和闊別一年、患病咯血的妻子高君曼團聚在一起。20日,老朋友亞東圖書館經理汪孟鄒為陳獨秀等設宴洗塵。   9月15日,由陳獨秀主撰的《青年雜志》出版。陳獨秀在二次革命失敗后,苦苦的沉思、求索,所獲結論是: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這是他辦雜志的原因。   1916年9月1日,陳獨秀將雜志名稱改為《新青年》。陳獨秀在自己辦的雜志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便擂響了思想解放運動的戰鼓。他“涕泣陳辭”,寄希望于活潑之青年,呼喚青年“自覺其新鮮活潑之价值与責任”,號召青年“奮其智能,力排陳腐朽敗者以去”。他提出6項標准,即: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陳獨秀6項標准的主線是科學与民主。所謂科學,既包括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和哲學,重在提倡科學精神,尊重科學規律。所謂民主,它的對立面便是封建專制,科學与民主是檢驗一切政治、法律、倫理、學術以及社會風俗、人們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唯一准繩,凡違反科學与民主,哪怕是“祖宗之所遺留,圣賢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會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1916年秋冬,陳獨秀以《新青年》為陣地,積极發動了文學革命。這場革命的主將是陳獨秀,急先鋒便是留美學生胡适。   胡适名洪騂,字适之,安徽績溪人。早年肄業于上海中國公學,接触新學,信奉進化論。1910年赴美國,先后就讀于康乃爾大學和哥侖比亞大學,從學于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獲博士學位。   陳、胡兩人并不相識,但不謀而合,都在思考中國文學的改革問題,因此一經書信來往,便成了好朋友。   陳獨秀同胡适建立聯系,是通過老朋友汪孟鄒的幫助。汪与胡是同鄉,1915年10月6日,汪孟鄒寫信并寄《青年雜志》一冊給胡适,告訴他這個雜志是皖人陳獨秀主編,并向他約稿。12月13日,汪再次寫信給胡适,重申陳獨秀約稿之懇切。1916年2月3日,胡适寫信給比他大12歲的陳獨秀說:“今日欲為祖國造新文學,宜從輸入歐西名著入手,使國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觀摩,然后乃有自己創造之新文學可言也。”   胡适認為,國語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而白話則是一种活語言,白話不但不鄙俗,而且甚优美适用。...

韩衍_百度百科 那是韩奇提出的,他是辛亥烈士韩耆伯的遗孤 1922

 但赵世炎、王若飞、李维汉、汪泽楷等人仍不敢露面。不记得为了一件什么事情,我们在木棚宿舍召集一次群众会议,通过了一篇宣言,推举韩奇为代表,去华法教育会同各地方来的代表会面,发起一次群众运动。运动的领导权很轻易地被蒙达尔派掌握了。韩奇是能干的,但王若飞处处在背后指导他,好像手把着手教他,以此引起了韩奇的反感。两人发生冲突。我们在这次运动中扩大了影响,发展了组织,但韩奇退出了组织。他后来改名韩雁门(或恢复雁门原名)。回国在国民党统治下做什么官。 原私立江南大学农学院院长韩雁门教授生平考  2020-04-25 21:39 “黄河故道,淮河沃野,自古气象雄。民情刚毅,士气纯朴,泱泱大国风。莘莘学子居其中,吾校光荣世所崇。君不闻劳动神圣在做工,又不闻国家根本在从农。怎样去生产?勤和俭,不忧穷。怎样去做人?公和诚,要由衷。吾侪师生万众一心同,要为民族努力建奇功。”这是1937年易君左先生的《淮阴农业学校校歌》歌词,是对淮阴农业学校办学的高度肯定。废黄河畔,一九三一年春,韩雁门接任江苏省立淮阴农业学校校长,增设女农蚕职业班,并与当年离任。 任职虽短,但雁过留声。当年的淮阴农校旧址,已非农业气象,而是淮安市清河的城市景象,只是废黄河的水依然如古向东流淌。 追记淮阴农校校长韩雁门,不忘那一段淮阴农业教育的历史,让今人、后人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站得高,看得远。 不一样的家教,不一般的情怀 韩雁门的父亲韩衍,原名重,字蓍伯,别号孤云,原籍江苏丹徒,1912年改入安徽太和县籍。(油脂工程师之家注:因政治纷争,有人提出“皖人治皖”针对作为江苏人的韩衍在皖从政,故韩公开改籍)。韩衍少年时期,才气横溢,志行卓越,为实业家学问家张謇收为弟子,荐于北洋幕府任督练处文案。1904年来到安徽当时省会安庆,先亦于督练公所任文案,不久辞官参加反清秘密团体“岳王会”,后随集体转入同盟会。 韩衍先组织“读书会”,1908年10月创办《安徽通俗公报》。 同时他还创办《安徽船》报作为革命喉舌,组建青年军维持地方治安。1912年2月,由韩衍与陈独秀、易白沙创办《安徽船》,是民*国成立后的安徽第一份省报。韩衍还先后创办读者对象为青年军的《青年军报》。1912年4月,他路经一道山梁,却突遭歹徒狙击,身中数弹,伤重而死。 韩雁门的母亲姓林名红叶,她说:“要做革命党人,就得准备过这样的清贫生活!” 韩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