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延桢黄埔拓荒 发布时间:2019-05-22 作者: 时洪平 阅读次数:1090[字体:大 中 小] 1924 年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时,年仅 27 岁的中共 党员茅延桢,被上海党组织派到广州参加黄埔军校的筹建 工作,深受孙中山、廖仲恺的欣赏,和张崧年(申府)、 周恩来、金佛庄等九位首批教官被誉为“红色拓荒者”。 不幸的是,在北伐出师前遭敌暗杀,成了“为北伐流第一 滴血的人”。 茅延桢(1897——1925),字致祥,安徽寿县正阳关人。 三报军校 早期入党 1897 年,茅延桢出生于寿县正阳关花园巷一个中医世家。地 处淮河要冲的正阳关是一座千年古城,清末时仍是江淮名镇,使 一些实时信息和进步思想得以在此内陆小镇流传。8 岁即入正阳关 公立两等学堂读书的茅延桢,在这里接受了不少进步思想,对时 局也有清醒的认识。1911 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对他的思想带来很 大的震动,参军报国的念头也从此萌生。 辛亥革命后不久,听说南京陆军学校招生,当时只有 14 岁的 茅延桢不顾父亲反对,和三名同学偷偷离家出走直奔南京,但由 于当时交通不便,等他们到了南京时报名已经截止。这次出走虽 未能如愿,但南京高涨的革命热情对其影响巨大,更加坚定了他 立志革命的信念。1914 年茅延桢考入阜阳安徽第三师范学校。1916 年,已读三年级的茅延桢听说安庆省立陆军学校招生,毅然退学 奔赴安庆,但似乎命运又跟这个年青人开了一个玩笑:等他到了 安庆,发现报名时间又截止了。此时已无路费回家的茅延桢,只 好在安庆水上警察所当差度日。第二年,正当茅延桢对这个职业 感到厌烦的时候,他获悉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正在招生,于是, 茅延桢立即北上,开始了第三次报考军校之旅。这一次,上天没 有再和这个热血青年开玩笑,茅延桢顺利地考入位于河北清河的 第一陆军预备学校,并在两年后以优异成绩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 校,编入九期工科班。 “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也传到了保定陆军军官学 校。茅延桢和一些同学经常自费去北京听李大钊等人的演讲,寒暑假也不回家,大多住在北京凤阳会馆,生活窘迫时,他甚至不 得不当掉自己的衣服,“几个人在一起革命的,只有一条裤子, 一件褂子,谁上街谁穿一下”。在军校两年多的时间里,茅延桢 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研究新思想、新学说,探求人生真理 和救国救民的道路,终于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随着对马克思主义了解的不断深入, 1922 年春,茅延桢加入社会 主义青年团,同年,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常和邓 中夏去京郊长辛店宣传革命、指导工运。第二年夏,茅延桢军校 毕业,根据党组织安排,到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当时上海只 有 53 名中共党员,他被编在第三党小组,与他一起工作的还有邓 中夏、沈雁冰、林伯渠等人。 安徽才子 黄埔精英 1924 年 1 月,国民党“一大”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中 共积极帮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茅延桢也被上海党组织派到广 州参加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到了广州后,由于茅延桢年轻而有 魄力,深受廖仲恺的欣赏,把他推荐到孙中山身边工作。一段时 间后,聪颖活泼的茅延桢也得到孙中山的赞赏,称他为“安徽的 小才子”。 黄埔军校成立后,茅延桢被委任为第一期学生队第二队队长、 军事教官,同时还是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领导下的学生二队党 小组组长。当时,黄埔军校第一期共招正取生 3 个队和一个备取生队,由吕梦熊、茅延桢、金佛庄任 3 个正取生队队长,其中金 佛庄和茅延桢是共产党员。白天他忙于军训,和苏联教官们把学员的军事素质提升了很多,夜晚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向学员 们讲解国内外形势,讲述自己对革命的亲身体会,组织他们看进 步刊物《响导》、《中国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提高学 员们的思想觉悟,许多学员深受启发,思想逐渐倾向共产党。在 茅延桢的带领下,队里学员的思想最活跃,许多学生深受他的影 响和启发,倾向共产党,有的直接加入共产党。茅延桢与学员张 隐韬、李奇中、赵楠等共产党员建立了归属中共黄埔特别支部领 导的“C、P”小组,发展党员。在二队 120 人中,半年内就有 20 多人参加了共产党,其中就有许继慎和曹渊。“C、P”小组还经 常秘密开会,交流对形势的看法,把打倒列强、打倒军阀,完成 国民革命视为当前紧迫的任务,从而使他赢得了军校党组织的信 任和学生的爱戴,和首批教官张崧年(申府)、周恩来、茅延桢、 金佛庄、郭俊、严风仪、胡公冕、徐坚、徐成章九位黄埔中共党 员被誉为“红色拓荒者”。 一期学员李奇中回忆当时的情景:大约是 1924 年 7 月以后的 一天半夜里,值星官细声叫起同学们起床集合。大家迅速地爬起 来站好了队,队长茅延桢宣布出发到虎门去,但是什么任务没说。 同学们心里不免紧张起来,又不敢问,只是互相耳语,瞎议论。 茅延桢率领第二队全体学生登船向东驶去,拂晓便到达虎门。只 见一条海轮停在附近隐蔽处,待我们乘的小火轮驶近这艘海轮时, 才发现挂的苏联国旗。但是为什么这样机密,船上装的什么东西 还不清楚。当船上的水手们揭开舱面上盖的油布,放下吊车,露 出一些木箱,这时茅延桢队长才告诉我们大家,我们的任务是起 卸苏制枪炮武器弹药。同学们立即高兴得跳起来,纷纷同苏联水 手握手,会说俄语的还同他们交谈。我们第二队曾先后到虎门起 卸枪械三次。自从得到苏联武器后,我们黄埔学生就一律换上苏 式步枪和手提机关枪等武器装备。 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1924 年 10 月,茅延桢受命率部参加讨 伐商团叛乱的战斗。1925 年 2 月,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经军校党代 表廖仲恺批准,发动教员和学生中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参加, 于 1925 年 2 月 1 日成立了公开的群众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 会”。“青军会”中有教职员金佛庄、郭俊、胡公冕,学生中有 李之龙、蒋先云、周逸群、徐向前、许继慎、陈赓、王一飞、左 权、傅维钰、杨其纲、黄鳌、张际春等人,茅延桢是“青军会” 的主要成员。茅延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对青年军人进行思想 教育,培养他们革命的观念,受到青军会学员们的欢迎。“青军 会”出版了《青年人》、《中国军人》、《兵友必读》等杂志, 对全国各色军人进行革命启蒙教育,提高了广大青年军人的觉悟, 对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共产党员的积极 作用,“青军会”组织发展很快,从建立到 1925 年 4 月,仅三个 月时间,“青军会”会员就发展到了二千多人,后来发展到二万 多人,在各项革命活动中表现十分突出,影响很大。之后,他参 加了第一次东征。东征的主力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军,茅延桢任中 校参谋和代理参谋处长。校军勇猛顽强,加之海陆丰农民的支援,以破竹之势,直捣潮汕。2 月 15 日,茅延桢随教导第一团只用 1 个多小时就攻克了由两千多敌人据守的水城。接着,参加了平定 滇桂军阀叛乱的战斗。是年 6 月,他率部随东征军回师广州,升 任四团二营营长。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为广东国民革命 政府的巩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出师未捷 血洒郑州 茅延桢单身在外,老家的父老兄弟惦记着他,多次去信催促 他回家完婚。茅延桢的姐夫胡逊之受茅延桢父亲生前之托,二次 前往广州看望茅延桢。终因军校革命工作,无暇抽身回家完婚。 随着南方革命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政府积极准备北 伐。1925 年 8 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茅延桢奉命到河南郑 州搞策反工作。当时驻防在郑州的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军陈文钊师, 表面上听从国民革命军,实际受吴佩孚控制。为了将队伍争取过 来,茅延桢冒险来到师部,利用保定同学的关系,想说服该师投 向革命。但刘表面上佯装答应,夜邀茅延桢同去郑州党部商议,在路过明王公墓时,被师部参谋孔繁熔事先埋伏在此的反动特务, 从背后开枪杀害。壮志未酬,英年罹难,年仅 28 岁,成了“为北 伐流第一滴血的人”。 南方革命政府得此噩耗,即电河南督军:缉拿凶手,并电唁 家属,表示哀悼。茅延桢葬于郑州五宫花园前,墓前立有河南省 长刘峙题写的“茅延桢烈士殉难处纪念碑”。浸着烈士鲜血的衣 服寄往广州黄埔军校。后茅延桢的亲属将烈士遗骨运回寿县正阳 关五里铺老家安葬。 茅延桢是为北伐而牺牲的中共早期党员,茅延桢的牺牲一直 激励着后人投身革命事业。1926 年 12 月 21 日,广州黄埔军校校刊《黄埔日刊》第 200 号,在头版头条以显著的位置评论茅延桢 与另外两名黄埔教官同时被害时说到,“忆本校第一期队长四人, 李队长炜章于杨刘之役,因做秘密工作,死于乱军的枪下,茅队 长延桢死于二次东征时为北伐被派赴河南,死于郑州刺客之误击, 金队长佛庄同志,又继死于南京,此三同志皆在第一期负担军事 基本工作”,“金、茅(延桢)二队长俱 C、P 同志,为国民革命 而牺牲,死亦无所遗憾”;“其死难详情及生平事略,自有待于 史乘”,“吾辈后死……唯有更加努力,更加团结,继续先烈牺 牲之精神,为先烈复仇,号召全国人民反对军阀与帝国主义勾结 之白色恐怖,完成我国民革命工作!以慰先烈于地下也!” 茅延桢是我党最早从事革命军事工作的党员之一,他参与第 一次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为培养革命军事人才,为发展革命 武装力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北伐战争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 命,是永远值得人们赞颂与怀念的。1945 年,党的“七大”召开 前夕,中共中央组织部编印的军队《死难烈士英名录》,茅延桢 光荣载入史册。1989 年 6 月,徐向前元帅为茅延桢烈士题词:“革命先烈,英名永垂”。2007 年是茅延桢烈士诞辰 110 周年,原南 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欣然题词:“革命先烈,红色拓荒者”, 原安徽省领导王光宇、郑锐等同志也为烈士题词悼念。2007 年 9 月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中共党史人物传》主编、 中共党史学著名教授陈志凌题词“深入虎穴遭暗害,一代英才万 古伤”。
彪炳史迹:安徽历史20件大事 1.春秋战国,老子庄子哲学思想,影响中土。 2.战国末期,楚国王城寿春保卫战失败,楚国亡国。 3.秦末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起义,掀起推翻秦帝国的序幕。 4.砀郡公刘邦,推翻暴秦建立大汉帝国。 5.汉末三国,曹操父子结束大汉帝国。周瑜鲁肃协助建立吴国。 6.唐末朱温推翻大唐帝国。 7.元末韩三林刘福通起义,朱元璋推翻蒙元,建立大明帝国。 8.清晚期,安徽捻军起义,击杀满清蒙古亲王僧格林钦,策应太平天国起义。 9.破灭太平军、捻军,李鸿章淮军崛起。 10.桐城派文学,引领大清文坛。 11.吴越刺杀满清出洋五大臣,震慑大清权贵。 12.清末徐锡麟安庆起义,打痛满清各级官吏。 13.安庆马炮营新军起义,为革命党找到新军起义这一制胜关键。倪映典发起广州新军起义。 14.柏文蔚率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伐第一军北伐,停战后担任安徽都督,招募陈独秀担任秘书。 15.段祺瑞协助袁世凯,创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四造共和,建立皖系政府。 16.陈独秀创立岳王会、中国共产党,为推翻民国打下基础。 17.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引领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派别。 18.杨振宁作为中国人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19.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私下写血书分田单干,开创了中国农村制度变革的序幕。 20.安徽芜湖傻子瓜子,开创中国雇工超过7人的限制,为城市工商业发展闯出新路。 (敢为天下先,敢立敢灭,不畏强权) 澳门周成 注: 1.老子, 生於東周的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今属安徽临泉县,一说河南 周口市鹿邑县。 2.砀郡,刘邦为大秦(原楚地)砀郡沛县丰邑人。刘邦以沛公出山,以砀郡公领兵西进灭秦封汉王。砀郡郡治砀山县今属安徽,沛县今属江苏。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