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磊(1890年2月20日-1939年10月23日)祖籍廣東化州 新桂系骨幹。[1]38年9月,廖磊接替在前線指揮的李宗仁,出任安徽省政府主席

廖磊(1890年2月20日-1939年10月23日),字燕農,又名夢祥,祖籍廣東化州合江梧村,其先人曾遷居廣西陸川水塘坡永平村;清同治初年,其祖父遷回化州,在今平定「pa」背村落業安居。其時建有四合院式平房21間,約有1000多平方米(1947年,廖磊之弟廖熙原拆祖屋重建。房屋增至30餘間,1952年因土改運動而移居他處)。 光緒十七年(1891年)廖磊出生於「pa」背村。中華民國軍事將領,新桂系骨幹。[1] 目錄 1 生平 1.1 崛起湘軍 1.2 新桂系的活動 1.3 抗日戰爭 2 參考文獻 生平 柳州廖磊公館 崛起湘軍 1906年(光緒32年),到桂林入廣西陸軍小學堂第2期。1911年(宣統3年)畢業,入湖北陸軍第三中學第2期。武昌起義爆發後,廖磊參加革命派,同清軍作戰負傷。中華民國成立後的1913年(民國2年),入陸軍第一預備學校。翌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2期。1916年(民國5年)6月畢業。畢業後,到湖南省入湘軍(湖南陸軍),屢立軍功,1920年(民國9年)升為團長。[1] 1926年(民國15年)6月,湘軍的唐生智投入國民革命軍任第8軍軍長,廖磊成為國民革命軍第8軍第4師副師長。廖磊隨唐生智參加北伐,同北京政府軍隊作戰立功。10月,攻取武漢,第8軍擴編為3個軍,成為集團軍,廖磊任其中的第36軍第1師師長。1927年(民國16年)10月,寧漢戰爭爆發,廖磊隨唐生智與新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作戰。唐生智敗北下野,廖磊留在湖北省,投降白崇禧,加入新桂系。結果,隨著軍隊重編,廖磊升任國民革命軍第36軍軍長。[1] 新桂系的活動 廖磊作為新桂系的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的一翼,在再度展開的北伐中為攻取北京作出貢獻,立下軍功。北伐結束後,廖磊率第36軍駐紮唐山。1929年(民國18年)1月,隨著軍隊縮編,第36軍縮編為第53師,廖磊任師長。1929年(民國18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蔣介石唆使廖磊背離新桂系,但廖磊仍堅持支持新桂系。廖磊幫助留在中國北方的白崇禧回到廣西後,為抗議蔣介石而辭職下野。[1] 1930年,廖磊應白崇禧邀請,回到廣西省,任護黨救國軍(新桂系的軍隊)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3月,護黨救國軍第1方面軍改組,廖磊任第1方面軍第7軍副軍長兼參謀長,在中原大戰中同蔣介石軍隊交戰。中原大戰新桂系等反蔣派敗北,廖磊在廣西成功擊退了進攻廣西的盧漢的滇軍(屬於親蔣派)。[1] 1931年(民國20年)1月,廖磊升任第7軍軍長,駐紮柳州。新桂系統治廣西期間,廖磊是軍事統制方面的有力人物。1929年末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的百色起義及1933年(民國22年)的瑤族起義,廖磊均為軍事鎮壓行動的主導。1934年(民國23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之際,廖磊率部迎撃,對中國工農紅軍造成很大損失,自身損失也很大。[1] 抗日戰爭 1937年(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廖磊任第11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7軍軍長,在第五戰區迎擊日軍。同年10月,廖磊升任第21集團軍總司令兼第48軍軍長,在上海方面同日軍交戰。廖磊的軍隊在交戰中損失很大,後到湖南省重編。1938年(民國27年)春,入安徽省。同年4月,在徐州方面迎擊日軍。[1] 1938年9月,廖磊接替在前線指揮的李宗仁,出任安徽省政府主席。翌月,兼任豫鄂皖邊區游擊兵團司令。廖磊將安徽省變成了抗日基地,推進軍事訓練的精細化及行政機構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果。另外,廖磊與新四軍合作,採取容共姿態。但其容共態度遭到安徽省內的CC系以及新桂系的反共勢力的批判和反對,廖磊為此十分苦惱。[1][2] 1939年(民國28年)10月23日,廖磊因突發腦溢血而逝世。享年50歲(滿49歳)。其後,李品仙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原來的容共路線由此改為反共路線。[1][2] 中共高度評價廖磊維持安徽合作抗日大局的行為。在廖磊逝世後,中共領導人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彭德懷送了輓聯,新四軍領導人葉挺、項英、張雲逸、戴季英、羅炳輝、彭雪楓、孫仲德也發了唁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參考文獻 莫鳳欣「廖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国人物传 第7卷. 中華書局. 1993. ISBN 7-101-01052-0. 劉壽林等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前任: 李宗仁 安徽省政府主席 1938年9月—1939年10月 繼任: 李品仙 [顯示]閱論編 安徽行政長官(1912年至今) 分類:1890年出生1939年逝世中華民國安徽省主席廖姓陸川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友桂軍將領辛亥革命人物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彪炳史迹:安徽历史20件大事

彪炳史迹:安徽历史20件大事 1.春秋战国,老子庄子哲学思想,影响中土。 2.战国末期,楚国王城寿春保卫战失败,楚国亡国。 3.秦末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起义,掀起推翻秦帝国的序幕。 4.砀郡公刘邦,推翻暴秦建立大汉帝国。 5.汉末三国,曹操父子结束大汉帝国。周瑜鲁肃协助建立吴国。 6.唐末朱温推翻大唐帝国。 7.元末韩三林刘福通起义,朱元璋推翻蒙元,建立大明帝国。 8.清晚期,安徽捻军起义,击杀满清蒙古亲王僧格林钦,策应太平天国起义。 9.破灭太平军、捻军,李鸿章淮军崛起。 10.桐城派文学,引领大清文坛。 11.吴越刺杀满清出洋五大臣,震慑大清权贵。 12.清末徐锡麟安庆起义,打痛满清各级官吏。 13.安庆马炮营新军起义,为革命党找到新军起义这一制胜关键。倪映典发起广州新军起义。 14.柏文蔚率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伐第一军北伐,停战后担任安徽都督,招募陈独秀担任秘书。 15.段祺瑞协助袁世凯,创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四造共和,建立皖系政府。 16.陈独秀创立岳王会、中国共产党,为推翻民国打下基础。 17.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引领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派别。 18.杨振宁作为中国人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19.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私下写血书分田单干,开创了中国农村制度变革的序幕。 20.安徽芜湖傻子瓜子,开创中国雇工超过7人的限制,为城市工商业发展闯出新路。 (敢为天下先,敢立敢灭,不畏强权) 澳门周成 注: 1.老子, 生於東周的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今属安徽临泉县,一说河南 周口市鹿邑县。 2.砀郡,刘邦为大秦(原楚地)砀郡沛县丰邑人。刘邦以沛公出山,以砀郡公领兵西进灭秦封汉王。砀郡郡治砀山县今属安徽,沛县今属江苏。

【安徽记忆】 忆我的外公尹宽

  【安徽记忆】 忆我的外公尹宽 2017-03-02 09:23:14 来源:  慢步烟火人间    举报 0 分享至 外公尹宽1897年出生于原石南乡雪池村一户农民人家。 其父亲尹宏谱忠厚老实、勤劳俭朴,人称“尹好人”,母亲笪氏是同村人,于外公8个月时死于肺结核病。外公还有一位姐姐,初为人妇之时,不幸早逝。 曾外祖母死后,曾外祖父没有再娶,他白天忙于农活,晚上为儿女洗衣浆衫,除此之外,他还编织箩筐等竹器,用以卖钱补贴家用。 在曾祖父的辛勤劳作支撑下,外公8岁时入私塾读书。由于他聪颖好学,当时尹氏家族的族长和族中的头面人物,都对外公的前途十分看好,感叹:“有益(外公原名)将来必成大器。” 外公青年时期,族人筹钱给外公继续深造。外公在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党校读书时,与进步教师高语罕交厚,受其影响, 积极投身了五四运动 。 1919年,他又在高语罕的帮助下,赴法国勤工俭学,也就是在此期间,结识陈独秀、周恩来、郑超麟等年轻的旅欧马克思主义者, 并于1922年6月与 周恩来 、赵世炎、李慰农、杨士彬等十八名代表,在巴黎成立“少年共产党”。 差不多也就是从这开始,外公的人生与政治密切相关 。 (赴法留学时的外公) 而外公的政治生涯,我也是从母亲口述及书籍资料中才得以了解:外公1923年署名“石生”主编《少年》杂志,连续发表《在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等文章;1924年,从莫斯科东方大学结业回国,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共中央日常事务。1925年,领导建立发展山东的中共党、团组织,开展 响应上海五卅运动的爱国群众斗争 。8月调任由地委扩大的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主持区委整顿党、团组织,加强对上海总工会和共青团区委的领导。 少年共产党笫二次大会集体照部分,后排左二为外公尹宽 1927年2月,外公继续被选为中共上海区委(江浙区委)主席团委员,仍任宣传部部长。2月23日,中共中央与上海区委合组的特别委员会和宣传委员会成立,任特委委员,宣委负责人。参与上海工人第一、二、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领导。 1927年2月,外公参加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暴动最高领导机关特别委员会,与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李立三、陈延年等人致电中共中央,提出“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 。“四·一二”大屠杀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并出...

鲍汝澧(1908—1971年)字岷东,寿县东津人。幼读私塾,及长务农。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入伍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方振武部

鲍汝澧(1908—1971年)字岷东,寿县东津人。幼读私塾,及长务农。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入伍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方振武部。出师北伐,辗转于湖北、河南一带,与军阀吴佩孚部激战,屡立战功,升任连长。14—26年,任国民党军四十四师少校营长,后任独立四十六旅营长。27年调国民党军一一○师,参加台儿庄战役,因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升任为少校团长。同年,部队调至武汉,守卫在桐柏山麓御敌,与日本侵略军作战,大败日军。该师非蒋嫡系,于29年(公元1940年)被摘去兵权,编为十六师。他虽任少将步兵指挥官,但无军队,责其单人匹马去河南鹿邑招兵买马。次年,组成挺进四纵队,任少将总司令,开赴河南漯河等地整训。31年编为独立第一旅,任旅长。33年,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原。他受命守卫郑州,阻击日本侵略军。战斗开始,因汤恩伯部不战南撤,鲍旅为求生存坚持抗日,部队由黄河岸转战至密县一带,迂回击敌,历经一周,后乘隙东进,过京汉铁路以东,经扶沟、沈邱一带,南渡沙河,经上蔡、西平,暗越京汉路,在嵖岈山与日军激战,双方伤亡不少。同年秋到达滇平,与上级接通关系后,杀回豫西。是年底,改编为六十二师,任少将师长。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受命驻防河南陕县。不久队伍被解散,复以通共之罪名,拘捕西安受审,囚居二年余,后经张轸电保释放。1949年5月,在武汉上游金口镇随张轸部起义。7月,正式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十一军二一二师任师长。1950年10月至1952年7月,任湖北省大冶军分区司令员,兼任二一二师师长。秋,大冶军分区撤销,调湖北军区司令部待分配。1953年9月,任湖北军区干校第一副校长。1955年3月,任湖北省水产局副局长。1958年5月,任湖北省参事室参事。1971年1月病逝。 来源:http://60.166.6.242:8080/was40/detail?record=257&channelid=13955&back=-1 【打印正文】 上一条:张克瑶 [ 2014-03-20 ] 下一条:没有了!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新闻热线:0564-3936627 3284422 纠错热线电话:0564-3936625 3284022 广告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