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袁志士范光启
| ||
范鸿仙与陈独秀、胡适的交往(6)
时间:2011-05-04 00:00 来源:《档案与建设》杂志 作者:黄慧英
六、刀下留人,反袁为重 二次革命中,范鸿仙携管鹏、郑赞丞等相率来归,全力支持柏文蔚讨袁。柏、范、管、郑等随即在柏军中召开秘密会议。会上,议定讨袁兵分三路。柏提出,令胡万泰为一路,率部西出太湖与北洋军作战;令龚振鹏为一路,率部西出颖上,抵档倪嗣冲;令张汇滔率淮上军为主力,北伐中原。范鸿仙陈述不宜令胡万泰率师西征,其早有异谋,一旦统兵在外,无异于放虎归山,后患不堪设想。其他人也向柏氏进言,胡万泰不是国民党籍人士,又有“反复再三将军”的称号,怎能让他当主帅。柏文蔚对进言根本不予采纳,不顾众人激烈反对,按计划还是让胡万泰领兵出了城。果然不出所料,胡领兵出城以后,并未西征,而是屯兵城下,得悉形势有变,随即叛变,包围了安庆,部署围攻督署。造成皖省讨袁大业功败垂成,淮上讨袁军全部失败。 柏文蔚电令从正阳关撤回芜湖的龚振鹏前来救应,龚氏因柏重用胡万泰还在赌气,按军不动。柏文蔚一干人从安庆南门撤出城外,经大通退往芜湖。 安庆大本营面临全军溃散,安徽都督府秘书长陈独秀、师长袁家声先行退到芜湖。陈独秀在柏被袁世凯免职后,与柏氏同往南京,两家合住一院。黄兴南京讨袁,敦请柏文蔚和陈独秀重新出山,分别担任安徽都督兼讨袁军总司令和秘书长。还在安庆期间,陈独秀就获悉,龚氏从正阳关撤退回到芜湖后,性情大变,纵容部下“惨杀无度,每日枪杀民众不可胜数”。所以,他一到龚氏司令部,就以上级的身份厉声训责他:“按兵不动,有何居心?残民以逞,是何用意?”龚振鹏脸色一下阴沉了下来,陈不过是柏氏身边的幕僚,落难之人,竟当着部下的面教训自己,不由恼羞成怒,喝令部下:“给老子绑了!”史料记载,被五花大绑的陈独秀虽然气得脸色发白,但口气极硬:“要枪决,就快点!” 此刻,旅部内刘文典上前劝阻:“陈仲甫是社会名流,杀不得!”刘文典曾就读于芜湖的安徽公学,陈独秀做过他的国文教员。谁知龚振鹏一瞪眼:“什么杀不得!”此时龚振鹏根本就想不到,陈独秀后来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而龚家与共产党会发生密切关联。龚后来与陈炯明关系密切,而陈是反孙中山的,因而龚也遭国民党长期冷遇,于是他在政治上日益倾共,1932年后与共产党人取得了联系,他的两个旷世才女龚普生和龚澎在他的支持下投奔延安,参加革命,后来分别嫁给了新中国的外交部长章汉夫和乔冠华。 安徽讨袁军旅长张永正接到刘文典等人暗中通报,大吃一惊,他刚从淮北战场撤到芜湖,旅部就设在镜湖之畔的烟雨墩上,与三十五旅隔湖相望。他与陈独秀关系极好,岂能见死不救,立即率手枪营闯来,指着龚振鹏的鼻子警告,手下的炮队己瞄准好了,若枪决陈独秀和袁家声,就轰毁龚的司令部。龚振鹏见张永正兵谏, 当即胆怯了几分,说此事必须面见柏文蔚后才能作最后定夺。 柏文蔚还在路上,就得知了龚振鹏要杀陈独秀的事。到芜湖后,柏文蔚不敢贸然登岸,幕中诸友都说,须先探听一下消息。柏认为甚有理由,当即泊船,致函龚振鹏。据柏在事后回忆信函的内容:“安庆之变,变于南京之溃散,下游己无望,现拟由徽属之祁门、婺源赴江西,与李烈钧结合,由湘、赣恢复武汉。足下如有意,请来行营面商行止。” 柏氏的信写得非常客气,但颇有内涵:一是澄清了龚氏加在陈、袁二人头上的罪名;二是邀龚氏一道奋斗;三是指点了退路及今后的设想。 范鸿仙先于柏到了芜湖。他则没有必要如此疑惑客套了,见到龚振鹏,他不客气地训斥了龚一顿,要他对陈、袁二人“刀下留人,以反袁为重任。” 范鸿仙为什么可以不讲情面?实在在于他俩关系非同一般,龚是范鸿仙妻子的表弟,范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铁血军成立,龚率领一、二支队,后来改编,龚成为陆军第二旅旅长,皆因范的提携。范是龚的恩师,龚对范也一向言听计从。现在范鸿仙发话,龚岂敢违背,好在龚并非真心要杀陈、袁二人,只是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己。 虽则老上级让龚振鹏狼狈,幸而柏氏给足了他面子。据柏回忆录称,龚振鹏接信后当即大声地说:“为什么都说老柏不好?到了此时才知道好咧。走,我们到江边去。”一干人马立即赶到芜湖江边,客客气气地迎接柏文蔚。柏氏“见龚神气和悦,毫无恶意,当即离舰登岸,到龚之司令部。” 柏、龚二人就此握手言和,在柏、范的斡旋下,陈独秀勉强和龚振鹏握了握手,第二天就匆匆离开芜湖,避往上海。陈独秀事后,从不在外人面前提及此事,只是在一篇文章中,说他的这段经历是:不祥之人在不祥之地遇到了不祥之事。他的好友高语罕在《参与陈独秀先生葬仪感言》中道出陈氏未有丢命的原因:正拟枪决,“旋经刘叔雅、范鸿仙、张子刚三先生极力营救得免。” |
- 上一篇:辛亥先驱续西峰
- 下一篇:辛亥革命湖南湘军北伐军总参谋长梅焯敏
范光啟[編輯]
范光啟(1882年6月20日-1914年3月20日),字鴻仙,筆名孤鴻,安徽合肥縣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軍事人物。
生平[編輯]
清朝光緒八年五月初五(1882年6月20日),范光啟生於合肥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09年春,他離家到上海,和章太炎、宋教仁、于右任、陳其美等人多有來往,並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5月,于右任在上海創辦《民呼日報》,他從事校對,旋任主編及撰稿人。此後他以「孤鴻」為筆名發表文章。8月14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拘捕于右任,查封《民呼日報》。經范光啟營救,並親赴會審公廨承擔文責,使于右任獲釋。
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范光啟等創辦《民吁日報》。因于右任無法公開出面,便由范光啟任《民吁日報》社社長,景耀月任總編輯。因刊登反日文章,日本駐上海總領事松岡洋右以該報「任意臆測,煽惑破壞,幸災樂禍,有礙中日邦交」為由,對蘇松太道蔡乃煌提出「強烈抗議」。11月19日蔡乃煌會同租界當局查封《民吁日報》,拘捕范光啟。經過審訊,租界當局判令「該報永遠停止出版。所有主筆人等,均免於深究完案。機器不准作印刷報紙之用,由該被告切實具結領取可也。」
獲釋後,范光啟和于右任於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創辦《民立報》,于右任任社長,范光啟任總理。1911年7月31日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在上海成立,范光啟參與中部總會的創建,並且被推舉為該會候補文事部長和安徽分部主持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此後范光啟在《民立報》發表短評,同時他還參與了安徽、上海、江蘇的獨立光復。為光復南京,范光啟策動駐南京秣陵關的陸軍第九鎮統制徐紹楨起義,使徐紹楨進攻張勳屬下的雨花台江防營營地,後敗退鎮江。此後范光啟促成江浙聯軍,並說服聯軍將領推舉徐紹楨任聯軍總司令。後江浙聯軍擊敗張勳江防營,南京光復。南京光復後,鎮軍司令林述慶首先入城,駐軍兩江總督衙門,自封蘇軍都督。其他各軍對此不滿,推舉徐紹楨為蘇軍都督。范光啟、宋教仁等聞訊到南京協調,最後大家公推程德全任江蘇都督,徐紹楨任南京衛戍司令,林述慶任北伐軍總司令。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范光啟呈請孫中山批准,親自到皖北招募民軍,編成鐵血軍,范光啟任鐵血軍總司令。南北和談成功,袁世凱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范光啟遂辭去鐵血軍總司令職,將部隊改編為民軍第三十五步兵旅,龔振鵬任旅長。回到上海後,范光啟重任《民立報》主筆兼總理。此後他多次拒絕了袁世凱發出的到北京任職的邀請。
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范光啟回安徽策動反袁,並以駐蕪湖的旅長龔振鵬的名義宣布討袁。各界公推范光啟擔任安徽都督,他辭未就職。他發出通電,請被袁世凱免職的原安徽都督柏文蔚回到安徽任安徽都督。他還勸說袁世凱新任的安徽都督孫多森和被袁世凱收買的師長胡萬泰在柏文蔚領導下一起討袁。1913年7月下旬,柏文蔚回安徽安慶就任都督,范光啟自蕪湖回到安慶協助柏文蔚。安徽受倪嗣沖部進攻,胡萬泰叛投袁世凱,圍攻安慶,逼柏文蔚交出范光啟等人。范光啟稱:「吾黨知殺身以成仁,不求生以害義,使吾得遂橫草之烈,幸也。」準備騎馬赴義,被別人阻攔。他潛回上海,此時二次革命已失敗,他被袁世凱通緝,遂到日本追隨孫中山,參與籌組中華革命黨。
1914年2月,范光啟被孫中山派回上海,聯絡各方力量繼續反袁。上海鎮守使鄭汝成四處捕殺革命黨。范光啟則在嵩山路設機關部,準備進攻設在上海製造局的鎮守使署。范光啟在策反北洋軍時,消息被鄭汝成知悉。鄭汝成收買了4名刺客行刺范光啟。1914年3月20日凌晨4時許,范光啟在嵩山路機關部寓所內被4名刺客刺死。在日本的孫中山聞訊後派員到上海致祭。1933年,范光啟被追贈為陸軍上將,1936年移葬南京中山陵東側馬群,為中山陵「附葬」。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