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瑤(1883年-1938年1月25日),別號喻珊,安徽壽州(今壽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1]
生平[編輯]
張克瑤早年畢業於開平武備學堂及北洋將弁學堂。歷任山東陸軍第五鎮管帶、標統。武昌起義爆發後,張克瑤在山東響應。[1]
中華民國成立後,陸軍第五鎮改稱陸軍第五師。1914年7月30日,張樹元被北京政府任命為陸軍第五師師長。[2]1914年8月3日,陸軍第五師步兵第十旅奉命改為陸軍第一混成旅,仍由施從濱任旅長,原步兵第十旅步兵第十九、第二十團團長潘鴻鈞、張克瑤分別出任陸軍第一混成旅步兵第一、第二團團長。 [3]
1918年1月4日,大總統發布任命施從濱、潘鴻鈞、張克瑤署山東暫編陸軍第一師師旅長令,任命施從濱署山東暫編陸軍第一師師長,潘鴻鈞署山東暫編陸軍第一師步兵第一旅旅長、張克瑤署第二旅旅長。[4]民國7年(1918年)6月27日,北京政府陸軍部裁撤山東暫編陸軍第一師,該師的第一、第二旅改設為兩個混成旅。[5]1918年6月27日,大總統令任命潘鴻鈞為陸軍第一混成旅旅長,張克瑤為山東陸軍混成第一旅旅長。[6]
後來,因與吳佩孚發生爭執,張克瑤辭職。[1]1923年2月10日,獲授將軍府將軍。[7]1924年,張克瑤迎孫中山北上並恢復軍職。1926年,被北京政府任命為第七十六師師長、陸軍上將,駐山東。[1]1927年2月1日獲授將軍府克威將軍。[8]
1927年,張克瑤加入北伐軍,同年5月14日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第二師師長。1928年2月12日,升任第三十三軍軍長。後來兼任第七十師師長。1928年7月25日,任編遣之後的第一師副師長。1930年3月17日,任安徽省政府委員。1930年11月13日,任軍事參議院參議。張克瑤還曾擔任駐豫綏靖公署總參議。1936年1月28日,獲任中將。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克瑤曾經在安徽組織民軍。 [1]
參考文獻[編輯]
张克瑶
清光绪九年(1883)生。早年入私塾读书,曾取附生。
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山东选派入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学习。
光绪三十年(1904)11月毕业,后分配到第五镇任职,历任第十协帮带官、管带官。
宣统三年(1911)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张克瑶在山东响应。
民国元年(1912)9月,陆军第五镇改称陆军第五师。11月21日,张克瑶改任第五师第十旅第二十团团长。
1913年2月10日,授予陆军步兵上校。8月10日,晋加陆军少将衔。9月14日,晋授陆军少将,同日特授勋五位。
1914年8月,陆军第五师步兵第十旅奉命改为陆军第一混成旅,张克瑶先后任陆军第一混成旅第一、第二团团长。
1918年1月4日,大总统发布任命张克瑶署山东陆军第一师(师长施从滨)第二旅旅长。6月27日,北京政府陆军部裁撤山东暂编陆军第一师,其第一、第二旅改设为两个混成旅。张克瑶仍为山东陆军混成第一旅旅长。
1920年4月28日,晋加陆军中将衔。
1922年9月23日,晋授陆军中将。
1923年2月10日,获授将军府将军。后因与吴佩孚发生争执,5月29日辞去旅长职务。
1924年,张克瑶迎孙中山北上并恢复军职。
1925年4月1日,临时执政府复任其为山东陆军第一混成旅旅长。12月,部队扩编为直鲁联军鲁军第六十七师,张克瑶任第五军副军长兼第六十七师师长、陆军上将,驻山东。
1926年12月,任直鲁联军第一路副总指挥。
1927年2月1日,特任将军府克威将军,加入北伐军。5月14日,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军长柏文蔚)第二师师长。
1928年3月11日,升任第三十三军军长兼任第二师师长,后兼任第七十一师师长。7月25日,所部缩编为第一军第一师,任第一师(师长刘峙)副师长。
1930年3月17日,任安徽省政府委员。9月9日,免职。11月13日,任军事参议院参议,后任驻豫绥靖公署(主任刘峙)中将总参议。
1936年1月28日,叙任陆军中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克瑶曾经在安徽组织民军,抗击日军。
1938年1月25日,因胃癌在香港病逝,终年55岁。
[以上内容由"我本沉没本飞扬"分享。]
同年(公元188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8年)去世的名人: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