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安徽裁军
2月15日张文山以安徽财力不足以维持三师一旅的军费开支为由,向省议会提交了裁军议案。议案要求省议会同意裁减军队计划,将军费开支减少三成,同时节省的经费全部用来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实业和改善民生。
议会的议员大部分都是商人和拥有大量土地的士绅,他们都不希望发生战争,而是希望发展实业,不断积累财富,而制止战争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军费开支,集中力量用来发展实业。
一部分革命党也认为辛亥革命既然胜利了,就没必要保留军队了,毕竟孙中山都已经当了全国铁路总办,在报纸上扬言要为国家修10万里的铁路了。只有少数革命党担心北方的威胁,想要保留力量,甚至扩军对付北方的威胁。最后双方经过几番商讨决定保留二个正规师和一些地方部队。
2月20日议会和军政府正式联合发电给北京政府和南京留守处请求裁军,安徽省是南方革命省份中第一个主动裁军的省份,上海申报香港求实等报纸纷纷讨论,社会各界人士也都是众说纷纭,有的赞赏认为应该消减军费发展实业是明智之举,甚至还有的人认为安徽是内陆省份没有外敌入侵的威胁,保留些警察就可以了,当然也少不了反对意见,一些激进者认为安徽是在自毁长城,张文山早晚会后悔的。
早春的北京还有一丝寒意,商铺的屋檐下堆满了残雪,走在街上的人步伐匆匆小心翼翼笼着手,不是的会对着冻着发红的手哈上一口热气。这样的天气里北京郊区的贫民区经常会响起哀嚎声,显然是谁家的老人没有熬过寒冬。
然而此时的北京的铁狮子胡同里确实一片欢乐,厨房里正在准备一场宴会,这是一座占地巨大十分豪华的府邸,转过后花园的假山流水,水榭厅堂就是中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住处。今天袁世凯收到了安徽的电报就是一阵大笑,早饭也不觉的多吃了些,主子心情好,府里的下人自然也是一副喜庆的气氛。
“你说,张文山是真的想裁军吗.”
袁世凯端起茶杯询问坐在对面的陆军总长段祺瑞。
“张文山是商人出身,不喜欢兵事也很正常。他要裁军咱们就支持他。”段祺瑞对于张文山主动裁军也是乐见其成。
“那你说南方其余的省份是否也要进行裁军那。”虽然是询问,但是袁世凯已经有了答案。
武昌起义以来,南方各省相继召募大量的军队,因仓猝成军,未受教育,恐怕会成为地方的祸患,而且部里也没有军饷供养这么多的军队。”因此,必须大力裁减“地方军队”,“以恢复地方秩序”。段祺瑞也不在掩饰,很是露骨的说道。
袁世凯深知裁减革命军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针对各省不同的情况,他采取了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的策略,而集中全力瓦解同盟会的军事力量。
对于非同盟会系统的都督,袁世凯基本上允许保留原有的军队数额,以取他们的支持。对于其他各省同盟会军人所掌握的军队,袁世凯则严令遣散或裁减。为了减少阻力,他极力利用同盟会军人来推动这件事。派李燮和为长江水师总稽查,“以求达到改编长江水警的目的”。派原山东督胡瑛前往烟台,派王芝祥为南方军队宣慰使赴湖南,目的都是为了遣散革命军队。这些措施,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另一面密令陆军部次长蒋作宾和江苏都督程德全前往南京监督,以压迫黄兴加快遣散军队的速度。
至6月中旬,近十万革命军队已有三分之一遣散了,三分之一回原来各省,余下的三分之一江苏本省供饷编成三个师:分别以章梓(第一师)、冷凡(第三师)、陈之骥(第八师)为师长,6月14日,袁世凯下令撤销南京留守处,解除了黄兴的职务。
担任南京留守的黄兴虽然感到有人企图打着共和的旗号来恢复旧制度,但对袁世凯却也抱有幻想。他认为既然南北已告“统一”,就无必要保留20多万民军,于是接受袁世凯裁撤军队的建议。大刀阔斧地遣散各省的民军。东南四省在辛亥革命时成立的25个师,就裁遣了近20个师。黄兴为了防止湖南民军“糜烂”他的家乡,特由驻南京的第八师中抽出赵恒惕旅开回湖南弹压,将湘省民军5个师全部解散。
缩减军队是国民的全体意志,也是中央政府的命令,张文山占据了大义,又掌握了第一师。王庆云和胡万泰,孙万乘等人就是一百个不愿意也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但是如何裁减军队,减多少就要好好商议一番。
首先,张文山和王庆云,孙万乘,张汇韬进行军事会议商议,最后决定将部队改编为两师一旅,并且建立地方部队。
方案上报北京陆军部,陆军部要求减少到一师一旅。张文山以安置军官不易为由将其拒绝,张文山裁军是为了节省军费,进行现代军事建设,而不是消弱自己的势力,所以张文华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北京的要求。
张文山裁军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排除异己,按照蒋介石的方法就是明升暗降和掺沙子。孙万乘和胡万泰都是投机分子,那边强就会站到那边。张文山不会给他们兵权,而是要想办法可控制他们,可以使用明升暗降的方法。
王庆云的威望太高,又是坚定的革命党,对张文山的命令阳奉阴违。部下张汇韬等人都服从南京的命令,而不是张文山。张文山对他们的处理方法就是冷藏,这些人都需要调换,但不能急于求成。
对于如何裁军,会不会裁减到自己,这是所有的军官和士兵都很担心的问题,许多的人专门赶到安庆走门路打听消息。
对于外界的风雨,张文山自然清楚,为了稳定军心,张文山在安庆日报上公开发表文章公布裁军政策,表示军官可以经过考核后,进入警察厅和民政厅工作,政府会优先安置军官和有功士兵。
同时愿意接受退役士兵的企业可以享受到减税的政策,所以的退伍士兵都会接受半年的就业培训,学习一些谋生的手艺,并且发放20元军饷安置士兵。
同时大都督府正式公开裁军法案。
警卫团团长蒋伟,共计1200人。装备10挺重机枪和20挺轻机枪.汉阳造1100枝。作战任务是负责安庆城内卫和重要官员的保护工作。
第一师下设第一和第二步兵旅,师部下属参谋部,后勤部,独立炮兵团,辎重营,侦察连,卫生队以及通讯队,共计9000人。装备不同口径的火炮54门,马克沁重机枪40挺,麦德森轻机枪60挺,汉阳造步枪7500枝。
张青担任师长,龚振鹏担任副师长,顾琢塘担任一旅旅长,管鹏担任二旅旅长。王大力当任炮团团长。第一师都是张文山的嫡系部队。
顾琢塘原本是新军61标的管带,他和胡万泰一起起义,但是在安庆后来的政治斗争中输给了胡万泰只在新军中担任了闲职。
张文山认为他有军事才能,却不懂得政治斗争,所以是个让人放心的军事人才。于是调到自己起家部队。
胡万泰部与孙万乘和为第二师,胡万泰担任师长,孙万乘担任副师长,第三旅长宋庆明,副旅长张永和,第四旅旅长刘文明,副旅长袁斗。这些人有的师绅士势力的代表,有的是胡万泰的势力,还有革命党。可以说张文山是在第二师里掺沙子。
第二师下设第三旅和第四旅两个步兵旅,师部下设参谋部和参谋部,独立炮兵团,辎重营,骑兵营,工程营,卫生队,通讯队,军乐队。共计10000人,装备各类火炮54门,日式步枪和汉阳造8000枝。没有机枪编制。
第二师都是安徽新军和一些旧军组成的,武器配备齐全,实力较强,但是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大都是些投机者和革命者。张文山就使用掺沙子的方法把自己的心腹宋庆明和一批下级军官安插进去,想办法拉拢收买中下级军官。
正阳关的北伐第一师张汇韬部因为大战损失兵力较多,改编为安徽第一混成旅,下设第七团和第八团,旅属独立炮兵营骑兵营辎重营工程队宪兵队卫生队。张汇韬任旅长,副旅长袁家声,参谋长张纯。共计7000人,
老旧式火炮64门,毛瑟88式步枪3000枝,汉阳造3000枝。重机枪10挺。这只部队是淮上军的中坚力量,战力较强,全旅都被革命党所控制。
张文山只能以武器较差,人员不足,训练不足为由进行缩编。
这次整编,张文山将第一师和第二师的军官进行了对调,张文山的嫡系将领进入第二师利用升官和金钱开道拉拢那些原新军的军官,将一些有影响力的新军将领调往第一师加强第一师的指挥能力。对于北伐师则进行压制规模。
其余的小股部队改编为地方守备营,分别驻守寿县,颍州,庐州,芜湖,宣城,池州等地。
由警备司令部负责训练管理和剿匪事宜,李天明担任警备部司令。这些部队都是一些在辛亥起义时想要浑水摸鱼的家伙,自己组建了部队攻占城市,他们的部队数量少,装备较差。
但是他们基本掌握了地方的绝大多数的权利。
在张文山的设计中守备营充当的角色就是军队的预备役,平时守备地方,清剿匪患。战时可以补充主力的兵员损失。
大通缉私营500人归后勤处管理。
另外,王庆云调到参谋部担任参谋主任,吴江仍旧担任后勤部主任,田庆担任装备部主任,池州知府王心海调任政治部主任。
王庆云所担任的参谋主任负责安徽全省军队的整训和调动,战时具有制定作战大权。UU看书 www.uukanshu.com 而且王庆云的心腹张汇涛掌握了第一混成旅。可以说王庆云已经成为了安徽军界的二号人物。
另外胡万泰原本掌握了第二师的全部军政大权,部队驻扎在安庆对张文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次裁军张文山借口第二师兵员不足将孙万乘部调入,分去了一个旅的编制。而且还将胡万泰的心腹顾琢塘调到自己的第一师。因为宋庆明进入第三旅,胡万泰的控制力也大为减弱。
各县的农会和民团都要在地方政府重新登记,地方驻军要派出军事教官帮组民团利用农闲时间训练,民兵组织农闲时训练,农忙时就下地干活。保证了正规军的有足够的兵员征用。这样就会形成现代预备役的雏形,又可以加强对乡村的控制。
经过3个月的调整,安徽的军事力量形成了野战军,地方守备军,民兵三层结构。安徽野战军共计26000人,地方守备军4800人,民兵20000万人。
另外,此次裁军总共裁减12000名士兵,军官400多人,全军的一年军费开支下降3成。经过裁军,省政府的财政情况明显好转,可以拿出钱救济战争造成的难民,恢复社会治安,稳定新政府的统治。
\u003cahref=\u003eUU看书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UU看书!\u003c/a\u003e\u003ca\u003eUU看书。\u003c/a\u003e
议会的议员大部分都是商人和拥有大量土地的士绅,他们都不希望发生战争,而是希望发展实业,不断积累财富,而制止战争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军费开支,集中力量用来发展实业。
一部分革命党也认为辛亥革命既然胜利了,就没必要保留军队了,毕竟孙中山都已经当了全国铁路总办,在报纸上扬言要为国家修10万里的铁路了。只有少数革命党担心北方的威胁,想要保留力量,甚至扩军对付北方的威胁。最后双方经过几番商讨决定保留二个正规师和一些地方部队。
2月20日议会和军政府正式联合发电给北京政府和南京留守处请求裁军,安徽省是南方革命省份中第一个主动裁军的省份,上海申报香港求实等报纸纷纷讨论,社会各界人士也都是众说纷纭,有的赞赏认为应该消减军费发展实业是明智之举,甚至还有的人认为安徽是内陆省份没有外敌入侵的威胁,保留些警察就可以了,当然也少不了反对意见,一些激进者认为安徽是在自毁长城,张文山早晚会后悔的。
早春的北京还有一丝寒意,商铺的屋檐下堆满了残雪,走在街上的人步伐匆匆小心翼翼笼着手,不是的会对着冻着发红的手哈上一口热气。这样的天气里北京郊区的贫民区经常会响起哀嚎声,显然是谁家的老人没有熬过寒冬。
然而此时的北京的铁狮子胡同里确实一片欢乐,厨房里正在准备一场宴会,这是一座占地巨大十分豪华的府邸,转过后花园的假山流水,水榭厅堂就是中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住处。今天袁世凯收到了安徽的电报就是一阵大笑,早饭也不觉的多吃了些,主子心情好,府里的下人自然也是一副喜庆的气氛。
“你说,张文山是真的想裁军吗.”
袁世凯端起茶杯询问坐在对面的陆军总长段祺瑞。
“张文山是商人出身,不喜欢兵事也很正常。他要裁军咱们就支持他。”段祺瑞对于张文山主动裁军也是乐见其成。
“那你说南方其余的省份是否也要进行裁军那。”虽然是询问,但是袁世凯已经有了答案。
武昌起义以来,南方各省相继召募大量的军队,因仓猝成军,未受教育,恐怕会成为地方的祸患,而且部里也没有军饷供养这么多的军队。”因此,必须大力裁减“地方军队”,“以恢复地方秩序”。段祺瑞也不在掩饰,很是露骨的说道。
袁世凯深知裁减革命军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针对各省不同的情况,他采取了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的策略,而集中全力瓦解同盟会的军事力量。
对于非同盟会系统的都督,袁世凯基本上允许保留原有的军队数额,以取他们的支持。对于其他各省同盟会军人所掌握的军队,袁世凯则严令遣散或裁减。为了减少阻力,他极力利用同盟会军人来推动这件事。派李燮和为长江水师总稽查,“以求达到改编长江水警的目的”。派原山东督胡瑛前往烟台,派王芝祥为南方军队宣慰使赴湖南,目的都是为了遣散革命军队。这些措施,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另一面密令陆军部次长蒋作宾和江苏都督程德全前往南京监督,以压迫黄兴加快遣散军队的速度。
至6月中旬,近十万革命军队已有三分之一遣散了,三分之一回原来各省,余下的三分之一江苏本省供饷编成三个师:分别以章梓(第一师)、冷凡(第三师)、陈之骥(第八师)为师长,6月14日,袁世凯下令撤销南京留守处,解除了黄兴的职务。
担任南京留守的黄兴虽然感到有人企图打着共和的旗号来恢复旧制度,但对袁世凯却也抱有幻想。他认为既然南北已告“统一”,就无必要保留20多万民军,于是接受袁世凯裁撤军队的建议。大刀阔斧地遣散各省的民军。东南四省在辛亥革命时成立的25个师,就裁遣了近20个师。黄兴为了防止湖南民军“糜烂”他的家乡,特由驻南京的第八师中抽出赵恒惕旅开回湖南弹压,将湘省民军5个师全部解散。
缩减军队是国民的全体意志,也是中央政府的命令,张文山占据了大义,又掌握了第一师。王庆云和胡万泰,孙万乘等人就是一百个不愿意也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但是如何裁减军队,减多少就要好好商议一番。
首先,张文山和王庆云,孙万乘,张汇韬进行军事会议商议,最后决定将部队改编为两师一旅,并且建立地方部队。
方案上报北京陆军部,陆军部要求减少到一师一旅。张文山以安置军官不易为由将其拒绝,张文山裁军是为了节省军费,进行现代军事建设,而不是消弱自己的势力,所以张文华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北京的要求。
张文山裁军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排除异己,按照蒋介石的方法就是明升暗降和掺沙子。孙万乘和胡万泰都是投机分子,那边强就会站到那边。张文山不会给他们兵权,而是要想办法可控制他们,可以使用明升暗降的方法。
王庆云的威望太高,又是坚定的革命党,对张文山的命令阳奉阴违。部下张汇韬等人都服从南京的命令,而不是张文山。张文山对他们的处理方法就是冷藏,这些人都需要调换,但不能急于求成。
对于如何裁军,会不会裁减到自己,这是所有的军官和士兵都很担心的问题,许多的人专门赶到安庆走门路打听消息。
对于外界的风雨,张文山自然清楚,为了稳定军心,张文山在安庆日报上公开发表文章公布裁军政策,表示军官可以经过考核后,进入警察厅和民政厅工作,政府会优先安置军官和有功士兵。
同时愿意接受退役士兵的企业可以享受到减税的政策,所以的退伍士兵都会接受半年的就业培训,学习一些谋生的手艺,并且发放20元军饷安置士兵。
同时大都督府正式公开裁军法案。
警卫团团长蒋伟,共计1200人。装备10挺重机枪和20挺轻机枪.汉阳造1100枝。作战任务是负责安庆城内卫和重要官员的保护工作。
第一师下设第一和第二步兵旅,师部下属参谋部,后勤部,独立炮兵团,辎重营,侦察连,卫生队以及通讯队,共计9000人。装备不同口径的火炮54门,马克沁重机枪40挺,麦德森轻机枪60挺,汉阳造步枪7500枝。
张青担任师长,龚振鹏担任副师长,顾琢塘担任一旅旅长,管鹏担任二旅旅长。王大力当任炮团团长。第一师都是张文山的嫡系部队。
顾琢塘原本是新军61标的管带,他和胡万泰一起起义,但是在安庆后来的政治斗争中输给了胡万泰只在新军中担任了闲职。
张文山认为他有军事才能,却不懂得政治斗争,所以是个让人放心的军事人才。于是调到自己起家部队。
胡万泰部与孙万乘和为第二师,胡万泰担任师长,孙万乘担任副师长,第三旅长宋庆明,副旅长张永和,第四旅旅长刘文明,副旅长袁斗。这些人有的师绅士势力的代表,有的是胡万泰的势力,还有革命党。可以说张文山是在第二师里掺沙子。
第二师下设第三旅和第四旅两个步兵旅,师部下设参谋部和参谋部,独立炮兵团,辎重营,骑兵营,工程营,卫生队,通讯队,军乐队。共计10000人,装备各类火炮54门,日式步枪和汉阳造8000枝。没有机枪编制。
第二师都是安徽新军和一些旧军组成的,武器配备齐全,实力较强,但是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大都是些投机者和革命者。张文山就使用掺沙子的方法把自己的心腹宋庆明和一批下级军官安插进去,想办法拉拢收买中下级军官。
正阳关的北伐第一师张汇韬部因为大战损失兵力较多,改编为安徽第一混成旅,下设第七团和第八团,旅属独立炮兵营骑兵营辎重营工程队宪兵队卫生队。张汇韬任旅长,副旅长袁家声,参谋长张纯。共计7000人,
老旧式火炮64门,毛瑟88式步枪3000枝,汉阳造3000枝。重机枪10挺。这只部队是淮上军的中坚力量,战力较强,全旅都被革命党所控制。
张文山只能以武器较差,人员不足,训练不足为由进行缩编。
这次整编,张文山将第一师和第二师的军官进行了对调,张文山的嫡系将领进入第二师利用升官和金钱开道拉拢那些原新军的军官,将一些有影响力的新军将领调往第一师加强第一师的指挥能力。对于北伐师则进行压制规模。
其余的小股部队改编为地方守备营,分别驻守寿县,颍州,庐州,芜湖,宣城,池州等地。
由警备司令部负责训练管理和剿匪事宜,李天明担任警备部司令。这些部队都是一些在辛亥起义时想要浑水摸鱼的家伙,自己组建了部队攻占城市,他们的部队数量少,装备较差。
但是他们基本掌握了地方的绝大多数的权利。
在张文山的设计中守备营充当的角色就是军队的预备役,平时守备地方,清剿匪患。战时可以补充主力的兵员损失。
大通缉私营500人归后勤处管理。
另外,王庆云调到参谋部担任参谋主任,吴江仍旧担任后勤部主任,田庆担任装备部主任,池州知府王心海调任政治部主任。
王庆云所担任的参谋主任负责安徽全省军队的整训和调动,战时具有制定作战大权。UU看书 www.uukanshu.com 而且王庆云的心腹张汇涛掌握了第一混成旅。可以说王庆云已经成为了安徽军界的二号人物。
另外胡万泰原本掌握了第二师的全部军政大权,部队驻扎在安庆对张文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次裁军张文山借口第二师兵员不足将孙万乘部调入,分去了一个旅的编制。而且还将胡万泰的心腹顾琢塘调到自己的第一师。因为宋庆明进入第三旅,胡万泰的控制力也大为减弱。
各县的农会和民团都要在地方政府重新登记,地方驻军要派出军事教官帮组民团利用农闲时间训练,民兵组织农闲时训练,农忙时就下地干活。保证了正规军的有足够的兵员征用。这样就会形成现代预备役的雏形,又可以加强对乡村的控制。
经过3个月的调整,安徽的军事力量形成了野战军,地方守备军,民兵三层结构。安徽野战军共计26000人,地方守备军4800人,民兵20000万人。
另外,此次裁军总共裁减12000名士兵,军官400多人,全军的一年军费开支下降3成。经过裁军,省政府的财政情况明显好转,可以拿出钱救济战争造成的难民,恢复社会治安,稳定新政府的统治。
\u003cahref=\u003eUU看书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UU看书!\u003c/a\u003e\u003ca\u003eUU看书。\u003c/a\u003e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