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倪嗣冲与合肥的恩恩怨怨

 

倪嗣冲与合肥的恩恩怨怨

○倪嗣冲
 

    早就想去阜南县柴集镇倪新寨看看了,那是北洋时期皖系军阀实力派人物倪嗣冲的故里。所以,当安徽省青年记者协会邀我去那里采风时,我便爽快地答应了。

    阜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浩介绍说,倪嗣冲是个毁誉参半的人,过去的评价以负面为主。这几年研究他的人逐渐客观公正,事实上他主政安徽期间,也做过不少好事。

    倪嗣冲生于1868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皆系清朝官吏,父亲倪淑是清末举人,曾受聘于袁世凯做家庭教师,后成为袁世凯的亲信幕僚。

    倪嗣冲随父就读时得识袁世凯,一生中多次投其门下,曾被任命为安徽都督兼署民政长,后又被黎元洪任命为安徽省省长,再投老乡段祺瑞,将安徽督军和省长之职集于一身。

    今天我们称呼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省长,可翻阅安徽的历史,从巡抚到都督,到民政长,到巡按使,官名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实际上反映了近代中国动荡不安的局势。

    而省长称呼还是北洋政府发明的。1916年7月6日,北洋政府明令各省巡按使公署改称省长公署,省行政长官改称省长。据《安徽省长公署》,安徽第一任省长就是倪嗣冲。只是他后来拥戴张勋复辟,一度又把省长改回巡抚。

    说实话,起初我对倪嗣冲的印象并不好,在撰写有关合肥民国时期教育的时候,发现合肥教育发展历史可以用筚路蓝缕来形容。据《解放前40余年合肥教育概况》记载,1913年,安徽督军倪嗣冲挪用教育经费,停办了包括官立城西两等小学堂在内的所有公立学校,后虽然复学,但元气大伤,损失惨重。

    另外,他在镇压辛亥革命志士时也决不手软,合肥籍的王正藩、水百川都是惨死于他手。

    王正藩1884年生于合肥东乡,1903年考入“安徽陆军弁目学堂”学习,后又入“保定陆军师范学堂”,毕业后到武昌陆军第三中学任教官。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王正藩返回合肥组织武装力量,开展革命宣传,并参加由吴旸谷领导的光复安庆等活动。

    1912年,范鸿仙在家乡招募了5000壮士成立“铁血军”,力主北伐。王正藩在“铁血军”里任参谋,并随军进驻南京。同年底受命重回安徽组织革命队伍,发展地方武装力量。

    我在《走向共和的足迹》里看到,王正藩在合肥组织“庐州五属团防局”,一面加紧对士兵的军事训练,一面以孙中山先生“创立民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富国强兵”的思想教育士兵,其部纪律严明。

    孙中山发动和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王正藩转入地下活动。1914年1月25日,王正藩只身由肥东赵家巷的一个亲戚家回到自己家中时,被倪嗣冲部逮捕,枪杀于合肥城内洗马塘畔(今花园街)。

    水百川出生于1892年,长丰人。1913年讨袁失败后,倪嗣冲掌管安徽军政大权,残酷杀害革命党人,激起群愤。水百川趁机号召民众,拿起枪杆。但起事并不顺利,水百川遂往上海王庆云处避难。1914年与革命党人管鹏、王建芳等回皖策划讨倪,不料刚到芜湖,即遭倪嗣冲密探暗算,被捕遇害。

    当然,他也有相处不错的合肥朋友,比如龚心湛。

    龚心湛是合肥四大家族“龚张李段”之龚家后裔,1871年出生于合肥,1943年12月在天津病逝。他曾驻英、日、美、法、比等国使馆随员多年,安徽国税筹备处处长、财政厅长,又调任财政次长兼盐务署督办,回任安徽省长,并代理过国务总理。

    龚心湛1914年5月25日赴安庆就任安徽省财政厅长时,安徽都督倪嗣冲十分欣赏他的外交才华,委派他去与洋人谈判,处理安徽教案。

    副县长戴彩凤曾在文化局工作过,她说倪嗣冲是个旧派人物,比如别的省长、督军都用军乐队了,他还是喜欢合肥的吹打班子。

    受传统对北洋军阀祸国殃民的否定情结影响,许多对倪嗣冲的评价似乎缺乏客观性。实事求是地说,倪嗣冲主皖期间,也做过一些有益之事。

    比如对安徽包括合肥匪患的治理;重视皖省赈灾工作,积极筹集赈款,举办工赈,兴修水利;整顿盐务,改革盐务运销模式,建立相应的盐务机构,加强缉私。不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客观上也利于稳定地方统治秩序和人民生活。

    这里插个花絮,我在天津参观了儿童医院,昔日那里是倪家花园。1924年,倪嗣冲病逝后葬于那里。据说墓志铭是由马其昶撰文,傅增湘书丹,王揖唐篆盖。

    其中,王揖唐就是合肥市人。遗憾的是王揖唐抗战期间叛国投敌,沦为汉奸,1948年被以汉奸罪枪决。



倪嗣冲


[][公元1870年-1924年]
倪嗣冲
  倪嗣冲(1870~1924),原名倪毓桂,号丹忱,清同治九年(1870 年)生于阜阳城西南三塔村(今阜南县三塔集)。曾祖父、祖父皆系清朝官吏。其父倪淑是清末举人,受聘于袁世凯作家庭教师,后曾任县令和知府,晚年为袁世凯的亲信幕僚。倪嗣冲曾中过秀才,后屡试不第,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投奔新任山东巡抚袁世凯。其时山东兖、沂、曹、济等地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鲁西北40 余州县皆有义和团活动。袁世凯奉命进剿,倪嗣冲以其血腥-义和团得到袁的赏识,被袁保荐为恩县县令,并连捐带保知州。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即保升倪为知府,后又将倪转荐于新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徐保举倪为过班道员、东三省民政司长。时东三省的“胡子”正揭竿而起,倪到任后,大肆捕剿,杀人盈野,并乘机搜刮财物。后因-被-,清廷把他交刑部问罪。倪用重金贿赂了清廷贵族,才没有定罪,只是革去职务,勒令退回一切脏款。
  宣统三年(1911 年)10 月武昌起义,清廷再次起用袁世凯。袁在未出山之前,即在其家乡河南彰德密召皖籍心腹段祺瑞、倪嗣冲等,商量进图安徽战略要地事宜,决定密编一个别动队,开入皖北,进而控制安徽,故派倪嗣冲以武卫右军统领名义率该队驻军豫东。不久,袁又保倪为河南布政使兼武卫右军左翼统领参赞军备,遂率部驻进离阜阳仅100 多公里的周口一带,补充装备,伺机入皖。时安徽淮上军起义并占领阜阳,倪立即从周口出兵,率步兵3 营、炮兵1 营、马兵1 营,共5 个营兵力,沿大沙河,分水、陆两路进攻皖北淮上军。倪部抵阜阳城外时,纠集地方武装2 万余人,攻占了阜阳城。入城后,倪军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300 多名被俘淮上军全部被 杀,还将城内的一些青壮年集中起来,令其排队报数,凡听出是寿县凤台口音者,一律以“乱党”罪名杀害。倪嗣冲因镇压革命党人有功,被清廷赐予额尔德穆巴图鲁勇号。
  倪嗣冲占领阜阳后,任命其三弟倪毓棻为皖北招募总办,在阜阳、豫东等地大肆招兵 ,将所部扩充到40 营之多,成为北洋军阀的一支重要的 武装。不久,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委任倪嗣冲为豫鄂皖边区剿匪督办,使倪军占据皖北合法化。民国2 年(1913 年)7 月,革命党人发起“二次革命”,柏文蔚在安徽组织讨袁军。袁世凯令倪嗣冲率部抄袭柏文蔚讨袁军后路,击败了津浦线卢慈甫的讨袁军,并攻占正阳关、寿县六安等地,直扑安庆芜湖。在柏文蔚受叛将胡万泰、顾琢塘的胁迫下离开安徽后,倪嗣冲占领了安庆芜湖等地。8 月,袁世凯任命倪嗣冲为安徽都督兼民政长,倪从此掌握了安徽的军政大权。
  民国4 年(1915 年),袁世凯暗中策划复辟帝制,倪嗣冲积极拥护,并联合14 省将军-袁世凯,请袁速定大位。他又联合一批官僚、政客,伪造地方民意,组织“全国-联合会”,要求将共和制改为帝制。袁世凯称帝后,封倪嗣冲为一等公爵。袁世凯死后,倪嗣冲投靠段祺瑞。大总统黎元洪借口惩办帝制,要求严惩倪嗣冲,以图削弱北洋派军事力量。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彪炳史迹:安徽历史20件大事

彪炳史迹:安徽历史20件大事 1.春秋战国,老子庄子哲学思想,影响中土。 2.战国末期,楚国王城寿春保卫战失败,楚国亡国。 3.秦末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起义,掀起推翻秦帝国的序幕。 4.砀郡公刘邦,推翻暴秦建立大汉帝国。 5.汉末三国,曹操父子结束大汉帝国。周瑜鲁肃协助建立吴国。 6.唐末朱温推翻大唐帝国。 7.元末韩三林刘福通起义,朱元璋推翻蒙元,建立大明帝国。 8.清晚期,安徽捻军起义,击杀满清蒙古亲王僧格林钦,策应太平天国起义。 9.破灭太平军、捻军,李鸿章淮军崛起。 10.桐城派文学,引领大清文坛。 11.吴越刺杀满清出洋五大臣,震慑大清权贵。 12.清末徐锡麟安庆起义,打痛满清各级官吏。 13.安庆马炮营新军起义,为革命党找到新军起义这一制胜关键。倪映典发起广州新军起义。 14.柏文蔚率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伐第一军北伐,停战后担任安徽都督,招募陈独秀担任秘书。 15.段祺瑞协助袁世凯,创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四造共和,建立皖系政府。 16.陈独秀创立岳王会、中国共产党,为推翻民国打下基础。 17.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引领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派别。 18.杨振宁作为中国人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19.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私下写血书分田单干,开创了中国农村制度变革的序幕。 20.安徽芜湖傻子瓜子,开创中国雇工超过7人的限制,为城市工商业发展闯出新路。 (敢为天下先,敢立敢灭,不畏强权) 澳门周成 注: 1.老子, 生於東周的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今属安徽临泉县,一说河南 周口市鹿邑县。 2.砀郡,刘邦为大秦(原楚地)砀郡沛县丰邑人。刘邦以沛公出山,以砀郡公领兵西进灭秦封汉王。砀郡郡治砀山县今属安徽,沛县今属江苏。

第二十一章 “三大主義”陳獨秀于1915年6月中旬從日本返回上海,住在法租界嵩山路吉誼里21號樓

  第二十一章 “三大主義”   陳獨秀于1915年6月中旬從日本返回上海,住在法租界嵩山路吉誼里21號樓一樓一底磚木結构的樓房,和闊別一年、患病咯血的妻子高君曼團聚在一起。20日,老朋友亞東圖書館經理汪孟鄒為陳獨秀等設宴洗塵。   9月15日,由陳獨秀主撰的《青年雜志》出版。陳獨秀在二次革命失敗后,苦苦的沉思、求索,所獲結論是: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這是他辦雜志的原因。   1916年9月1日,陳獨秀將雜志名稱改為《新青年》。陳獨秀在自己辦的雜志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便擂響了思想解放運動的戰鼓。他“涕泣陳辭”,寄希望于活潑之青年,呼喚青年“自覺其新鮮活潑之价值与責任”,號召青年“奮其智能,力排陳腐朽敗者以去”。他提出6項標准,即: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陳獨秀6項標准的主線是科學与民主。所謂科學,既包括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和哲學,重在提倡科學精神,尊重科學規律。所謂民主,它的對立面便是封建專制,科學与民主是檢驗一切政治、法律、倫理、學術以及社會風俗、人們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唯一准繩,凡違反科學与民主,哪怕是“祖宗之所遺留,圣賢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會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1916年秋冬,陳獨秀以《新青年》為陣地,積极發動了文學革命。這場革命的主將是陳獨秀,急先鋒便是留美學生胡适。   胡适名洪騂,字适之,安徽績溪人。早年肄業于上海中國公學,接触新學,信奉進化論。1910年赴美國,先后就讀于康乃爾大學和哥侖比亞大學,從學于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獲博士學位。   陳、胡兩人并不相識,但不謀而合,都在思考中國文學的改革問題,因此一經書信來往,便成了好朋友。   陳獨秀同胡适建立聯系,是通過老朋友汪孟鄒的幫助。汪与胡是同鄉,1915年10月6日,汪孟鄒寫信并寄《青年雜志》一冊給胡适,告訴他這個雜志是皖人陳獨秀主編,并向他約稿。12月13日,汪再次寫信給胡适,重申陳獨秀約稿之懇切。1916年2月3日,胡适寫信給比他大12歲的陳獨秀說:“今日欲為祖國造新文學,宜從輸入歐西名著入手,使國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觀摩,然后乃有自己創造之新文學可言也。”   胡适認為,國語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而白話則是一种活語言,白話不但不鄙俗,而且甚优美适用。...

朱蕴山(1887~1981)男,汉族,又名朱汶山,安徽六安人。早年考入安徽巡警学堂参加光复会,进行反清活动,曾参与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件

朱蕴山 来源:百度百科 发布时间:2013-12-23 10:22:26 浏览次数:143 次 【字体:小 大】 朱蕴山(1887~1981)男,汉族,又名朱汶山,安徽六安人。早年考入安徽巡警学堂参加光复会,进行反清活动,曾参与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件。是著名的中国政治活动家,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革命的坚强战士,参与筹建农工党,是民革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光绪三十二年,朱蕴山到安庆,考入安徽巡警学堂。徐锡麟很赏识这个思想激进的学生,介绍他加入光复会。朱蕴山则对徐锡麟誓死反清的爱国热情非常敬仰。光绪三十三年7月6日,徐锡麟率众举事,在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当场击中安徽巡抚恩铭。随后,朱蕴山等人紧随徐锡麟进占安庆军械所,终因弹尽势孤,与围攻军械所的清军激战四、五小时之后,朱蕴山同徐锡麟一起被捕。次日,徐锡麟英勇就义,朱蕴山被押至刑场陪斩。徐锡麟在刑场上矢志不移,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使他受到强烈的震动,决心完成烈士未竞事业。9月,朱蕴山获释并被驱逐回乡。是年冬天,重返安庆。光绪三十四年,加入同盟会,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宣统三年(1911 年)武昌起义胜利后,朱蕴山回六安、霍山、舒城一带宣传革命,招募青年,组织青年军,这是当时保卫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一支生力军。不久,袁世凯窃踞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掀起一股复辟逆流后又强奸民意,公然称帝,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讨袁斗争。民国5年(1916 年),朱蕴山与段瑞兰、杨允中、沈子修等密谋在安庆组织武装起义反袁,组织安徽讨袁第一军,成立讨袁临时军政府,声援云南蔡锷讨袁义举。不料事泄,袁世凯心腹倪嗣冲密令缉拿革命党人。为了掩护同志,朱蕴山再度被捕入狱,直到袁世凯在全国一片讨袁声中毙命,朱蕴山才重新获得自由。 民国6年2月,朱蕴山秘密来到芜湖,参加当地的新文化运动,并积极进行反对安徽军阀倪嗣冲的斗争。同年6月初,朱蕴山到上海,会见同乡好友,商量反倪对策。亲自撰写《燃犀录》(又名《倪嗣冲祸皖记》),列举倪嗣冲的种种罪行。他将《燃犀录》油印了100 多份,分寄京、津、沪、汉同乡会,呼吁他们团结一致,救乡救皖。9 月间,朱蕴山赴北京,访问陈独秀、胡适等人,商谈反对倪嗣冲“安武军”问题,得到他们的赞同和支持。为了迎接孙中山北伐,朱蕴山离京南下,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