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藩侯(1882—1950年)名恒芳,寿县保义集人。幼年读书,18岁中秀才。时值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之际,他目睹清廷腐败,国事日非,乃阅读卢骚的《民约论》和上海的《苏报》,以及其他一些进步书刊。同时,看到上海的黄克强、章太炎、章士钊等人的革命活动,便毅然投笔从戎,立志以身许国。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赴安庆武备练军学堂,加入“同学会”,进行反清活动。次年入安徽公学,和陈仲甫、柏文蔚等重新组织“岳王会”,鼓吹革命,反清排满。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安庆尚志学堂训育主任,组织“维持会”。次年,入安庆炮兵训练所当学员,加入同盟会。和乡人袁子金等在新军中积极发展会员、筹划活动。又与南京的孙毓筠、方植之,湖南的胡英,上海的陈英士等密秘联络,准备起义。后因事泄,胡英被捕,毓筠下狱,起义未成。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参与徐锡麟刺杀恩铭起义失败后,逃至怀远。继与熊成基回到寿县保义集,拟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因形势不利与熊同去日本留学。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炮响,他从日本回国参与南京起义。次岁,南京政府成立,被选为临时参议院参议员。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回安庆,任国民党安徽支部长、国会议员。2月,宋教仁被刺,袁氏叛国,解散议会。5月,袁世凯下令:“除暴安良”,将恒芳等八大议员统统逮捕。5年黎元洪任总统,孙中山先生回国,电请释放政治犯,他被释出狱。6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护法大元帅,他被邀出席广州参加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10年,他由上海回到安庆,参加反对张勋的定武军和倪嗣冲的安武军的斗争。斯时,参加省会议,反对盐斤加价,拒绝和抵制安徽督军张文生和省长许世英对省议会的拉拢收买,极力支持并参加学生争取教育经费独立和增加教育经费的斗争,终于设立教育经费管理委员会。次年,省在芜湖召开财政审查会议。省内各团体、旅京、沪诸同乡均推选代表参加会议,他被推为代表,由沪赴芜参加会议。与会代表一致主张裁军废督,经过反复斗争,终于废掉督军张文生的“议书”。是年,段祺瑞倒台,黎元洪复任,南北一统。国会恢复,他赴京反对曹锟贿选。13年,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召开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立了各级党部筹备委员会。安徽党部由他和朱蕴山、光明甫、高语罕等7人负责筹备。国民党“二大”闭幕后,安徽省临时党部成立,他被选为执行委员。15年北伐战争时期,他被委任为安徽宣慰使,与柏文蔚、袁家声等商议合组军队,以淮上军、陈雷部为主,扩编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他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柏文蔚为军长。 次年,蒋介石在安庆制造反革命“三·二三”事件,镇压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他率三十三军各级政工人员通电反蒋。不久,蒋、汪合流叛变,国共分裂,三十三军顷被瓦解。他受到通缉,潜往上海隐居,并和被通缉而去上海的同志,继续进行反蒋活动达十年之久。 26年,芦沟桥事变后,他由上海回皖,任第五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组织部长,极力宣传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并为《大别山日报》、《平原》杂志等撰写文章,宣传国共合作,抗日人人有责。经常发表演说:“参加共产党合法,言讲马列主义无罪”等。常常抨击一些不顾民族存亡的贪官污吏。 抗战后期,蒋介石阴谋消灭革命武装,加紧迫害共产党人。动委会内的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纷纷撤离立煌。少数未公开身分而留下来的共产党员,他设法保护,如许志雨、朱某等因得其救而脱险。他常率慰问团奔赴抗日前线慰问抗日将士。一次,途经寿县迎河集时,解救了一名因共产党嫌疑而被捕的青年。他还支持其侄常持青(曾任国民党寿县县长)利用职权与共产党人联系,在工作中给予掩护和资助。因此朱怀民(解放前中共地下党员,寿县解放时任县委书记)等经常化装住在他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任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监察委员,兼任安徽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支持其长孙常传绰(解放后寿县副县长)从事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并在国民党部队中进行策反活动。 晚年积劳成疾。建国后居故乡。党和人民政府每月拨给他大米400市斤。1950年春,因脑溢血突发逝世。 常恆芳(1882年-1950年3月23日),字爾價,號蕃侯,安徽壽縣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1][2] 生平 常恆芳 常恆芳十八歲中秀才,入安慶武備練軍學堂,並參加「同學會」等反清組織,和柏文蔚、郭廷康等發展會員,準備發動反清起義,後起義因被人告密而夭折。此後常恆芳在蕪湖和陳獨秀、柏文蔚等創建岳王會,任岳王會安慶分會會長。不久他進入新軍訓練營,很快升任騎兵營排長、營長。徐錫麟等人起義失敗後,常恆芳離開安慶到懷遠教書。 常恆芳領導岳王會成員為1908年馬炮營起義進行了許多準備工作,起義失敗後熊成基逃到常恆芳家,後常恆芳、熊成基一同到了日本。常恆芳在日本參加了同盟會各省聯席會議,並任同盟會評議部安徽評議員之一。 1911年,常恆芳受孫中山之命到廣州準備參加黃花崗起義,但因路途耽擱而沒有及時趕到。[1][2]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常恆芳在南京參加了光復行動。 1912年常恆芳任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此後在國會、安徽省議會陸續工作十餘年。南北議和後,常恆芳創辦《民生報》。國民黨成立後,常恆芳任國民黨安徽支部支部長,並任民元國會議員。1913年,袁世凱逮捕包括常恆芳在內的八名國會議員(八名議員為國民黨議員朱念祖、張我華、丁象謙、高蔭藻、常恆芳、褚輔成、劉恩格,政友會議員趙世鈺),史稱「八議員事件」。此後直到袁世凱去世後,常恆芳才出獄。後來他曾參加廣州非常國會,還參加了國民黨一大、二大。北伐期間,常恆芳任安徽宣慰使,組織太湖、吳山廟起義,後來和柏文蔚部合組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任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2] 抗日戰爭時期,他任第五戰區安徽民眾動員委員會後勤部長和組織部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兼安徽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籌辦了淮南煤礦專科學校(今合肥工業大學的前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董必武、李濟深曾邀請他參加全國政協會議,他因病未前往。[1][2] 1950年3月23日,常恆芳病逝,享年68歲。[1][2] 參考文獻 辛亥風雲激 皖有真英傑,安徽省圖書館,於2011-11-20查閱[永久失效連結] 紀念常恆芳先生誕辰105周年,安徽省常氏宗親聯誼協會,於2011-11-20查閱[永久失效連結] [顯示]閱論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顯示]閱論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顯示]閱論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第一屆監察委員(1948年選出) 分類:1882年出生1950年逝世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第一屆正選監察委員常姓壽縣人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員 来源:http://60.166.6.242:8080/was40/detail?record=257&channelid=13955&back=-1被遗忘的辛亥先驱常恒芳 复制链接 打印 2011年12月02日11:24 江淮时报 说两句 0 分享 常军 今天,我们对常恒芳这一历史人物鲜有人知,但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可是安徽的活跃人物,他曾被袁世凯关进监狱,是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之一,安徽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之一。 发展“岳王会” 常恒芳,号蕃侯,字尔价。 1882年9月30日出生于安徽寿县保义集常家瓦房村农民家里,1904年,常恒芳考入安徽公学师范班 (李光炯创办,在芜湖)。不久,芜湖安徽公学教员陈独秀、进步军官柏文蔚联合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杨端甫等人在芜湖发起成立“岳王会”,陈独秀为会长,后又设分会,柏文蔚为南京分会长、常恒芳任安庆分会长,当年安庆是安徽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岳王会是清末安徽的革命团体,也是安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组织。它因仰慕民族英雄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故名“岳王会”。 岳王会创立后不久,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为联络国内各地革命力量,孙中山指派一批同盟会干部回国筹建同盟会地方组织。派往安徽的是原岳王会会员吴旸谷。吴回国先到南京,很快与柏文蔚、常恒芳等岳王会 成 员 联 络上,在鸡鸣寺召 开 秘 密 会议,柏文蔚“首先率岳王会(南京分部)全体同志加入”。吴随后又回到合肥,筹建同盟会安徽分部,即所谓“江淮别部”(又名武毅会),常恒芳也率安庆岳王会成员加入了同盟会。惟独陈独秀没有加入,而是悄悄地去了日本。 此时的岳王会,因陈独秀东渡日本求学,柏文蔚赴南京就任军职,事实上也就是常恒芳主持全面工作。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百花亭安徽巡警学堂发动起义。安庆一时间风声吃紧,岳王会在安庆的革命活动,也受到官府注意。为保住组织,常恒芳决定离开安庆到怀远,要大家有事就往他头上推。 他来到怀远县粹华学堂当教员,安庆岳王会的工作,交由炮营队官熊成基负责。在此期间,常恒芳暗中与熊成基保持联系,并于1908年11月19日夜,在安庆策划组织了震惊朝野的马炮营起义。马炮营起义后虽宣告失败。但它“启武汉之先声”,是辛亥革命威武雄壮的前奏曲,也是我国第一次新军起义。马炮营起义失败后,常恒芳邀熊成基到怀远会合,不久两人决定一同赴日本留学,攻读日本大学法科。 投身辛亥革命 1909年在日本留学时,常恒芳在东京同盟会本部担任安徽负责人。因孙中山、黄兴这时被日本人驱逐出境,东京同盟会本部由刘揆一主持。在各省负责人联席会议上,常恒芳提出:“革命不仅在于破坏,同时也应注重建设”,在那时提出这样的观点,可谓大胆、超前。 1911年,他从日本回国,准备参加黄花岗起义,因船误期未赶上。后武昌起义爆发,常恒芳参加占领南京起义,任沪军参谋,记者。 1912年,常出任南京临时参议院参议员。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国都迁至北京。常恒芳愤而回到南京主办《民生报》,兼办党务和教育会的工作,积极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期间还常到安庆秘密发展国民党新党员。 1913年,31岁的常恒芳从南京返回安庆,担任国民党安徽支部长和国会议员,是年8月27日,袁世凯以串通乱党定罪,在北京逮捕国民党议员常恒芳等8人,史称“八议员事件”。参众两院议员提案质问,袁皆不理。常被戴上脚镣,送交安庆军法处,关押在一间潮湿的小牢房中,国民党人虽多方解救亦无效果。三年的狱中生活,他连写数篇反袁文章,秘密转交上海发表。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利用同盟会内部的矛盾,攫取了大权,企图把封建君主制重新加在人民头上。为了在地方布置心腹,袁下令罢免江西、湖南、安徽、广东四省都督,使北洋军阀倪嗣冲入皖,占领安庆。倪嗣冲、马联甲一伙与袁世凯紧密结合,伪造民意,推行帝制,互称君臣,丑态百出,激起安徽人民极大的义愤。 为了反对袁世凯和地方军阀推行帝制,1916年,朱蕴山和段瑞兰、杨允中、沈子修等曾密谋在安庆举行武装起义,成立安徽讨袁军第一军。他们计划将常恒芳从陆军监狱保出来,并决定以常恒芳为首,组织安徽讨袁临时军政府。同时,还制定北伐计划,训练和扩大军队,响应云南蔡锷讨袁义举。不料事泄,倪嗣冲在武汉立即电告皖警务处,于端阳节前一日先下手,缉拿常恒芳、朱蕴山归案。袁世凯做了83天皇帝后,终于在全国一片声讨中下了台,忧惧成疾而死。倪嗣冲仓促由武汉逃回蚌埠。孙中山先生回国通电全国各省反对帝制,同时还电北京黎元洪,要求释放常恒芳等政治犯。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任护法大元帅,成立护法军政府,常恒芳被邀出席广州非常国会。 1918年2月,常与柏文蔚、陆建章、孙毓筠等人在上海商议如何对付北洋军阀倪嗣冲,他们打算利用冯玉祥部队南下之机一举消灭倪嗣冲。他们在寿县举起义旗,与倪军进行大战,终因孤军无援,遭到失败。1924年,常恒芳应邀参加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会议,确定改组国民党,实行联苏、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各省相继成立党部筹备委员会,安徽省党部经孙中山指定由常恒芳、朱蕴山、光明甫、高语罕等七人负责筹备。 北伐军总政治部为配合军事斗争的进展,任命常恒芳为安徽宣慰使,王亚樵任副宣慰使,并在上海设有宣慰使驻沪办事处。常恒芳受命后与暂驻上海的省党部共同决定,派人分两路回安徽开展兵运,一路是朱蕴山、沈子修2人在六安、霍山,与沈子修的胞弟、霍山县警备营长沈子臣晤商,意想通过马新亭(马祥斌之弟)的关系,策动马祥斌的部队独立,不意事机泄露而失败。另一路是常恒芳、柯庆施、周新民,往来于马当宋竹荪、桐城李光炯、浮山房秩五等处秘商大计,最后至太湖成功策动了陈雷 (旧桂系军人马济部下的团长)部队的起义,并在太湖成立安徽省宣慰使署。 陈雷起义和安徽宣慰使署的建立震动了江淮大地,影响了北伐战局,搅乱了敌方阵线与军心,鼓舞了安徽人民的革命信心和支持北伐军的热忱。
第五次啟用第十三軍番號,由國民革命軍第88師(前國民革命軍警備第2師、師長孫元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89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3師改名、師長湯恩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中央軍系統)合編,軍長錢大鈞,參謀長李祖植。該部隊後來投入長城戰役。 民國二十二年(1933)1月,錢大鈞卸任十三軍軍長,代理軍長由湯恩伯出任,隨後88師因任務結束調離,十三軍隨後即以第4師、第89師為主。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參加平綏線抗戰的南口防禦戰役 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4師,師長王萬齡 第89師,師長王仲廉 1937年10月,平漢路北段作戰,湯恩伯升任第20軍團長。第20軍團轄湯恩伯〔兼〕第13軍、關麟征第52軍、周碞第75軍、王仲廉第85軍。後鮑剛升任第13軍軍長。1938年初,張軫任軍長。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38年6月,湯恩伯升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張軫接任第20軍團長,王仲廉接任第13軍軍長。該軍轄: 第23師:師長李必蕃 第110師:師長吳紹周 新編第35師:師長王勁哉。不久改稱第128師 1939年初,第23師與第85軍的第89師對調,第128師改隸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第89軍第193師改隸第13軍。第13軍在桐柏山區游擊。 1940年1月,張雪中任軍長。1930年4月,第193師該隸新編第2軍,新編第1師改隸13軍。 1942年下半年,第110師與第85軍第4師對調。1942年7月30日,張雪中升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第85軍副軍長石覺代理13軍軍長。 1943年初第110師改隸第85軍,第89軍第117師改隸第13軍。 1943年5月,第13軍: 軍長石覺 副軍長吳紹周、王毓文、王公亮、舒榮 參謀長張純璽 第4師:師長蔡劍鳴 第89師:師長舒榮(兼任) 第117師:師長劉漫天 1944年5月,13軍參加豫湘桂會戰的豫中會戰。 1944年9月,第117師改隸暫編第一軍,新編第八軍暫編第16師改隸第13軍。 1944年底,第13軍奉命調往貴州,守貴陽。 1945年2月,暫編第16師被裁減,第九軍第54師改隸第13軍。1945年4月至5月,該軍參加湘西會戰和收復桂林之戰。 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1日13軍在秦皇島登陸,進攻山海關。1946年1月,沿錦承線大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