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韩衍_百度百科 那是韩奇提出的,他是辛亥烈士韩耆伯的遗孤 1922

 但赵世炎、王若飞、李维汉、汪泽楷等人仍不敢露面。不记得为了一件什么事情,我们在木棚宿舍召集一次群众会议,通过了一篇宣言,推举韩奇为代表,去华法教育会同各地方来的代表会面,发起一次群众运动。运动的领导权很轻易地被蒙达尔派掌握了。韩奇是能干的,但王若飞处处在背后指导他,好像手把着手教他,以此引起了韩奇的反感。两人发生冲突。我们在这次运动中扩大了影响,发展了组织,但韩奇退出了组织。他后来改名韩雁门(或恢复雁门原名)。回国在国民党统治下做什么官。


原私立江南大学农学院院长韩雁门教授生平考 

“黄河故道,淮河沃野,自古气象雄。民情刚毅,士气纯朴,泱泱大国风。莘莘学子居其中,吾校光荣世所崇。君不闻劳动神圣在做工,又不闻国家根本在从农。怎样去生产?勤和俭,不忧穷。怎样去做人?公和诚,要由衷。吾侪师生万众一心同,要为民族努力建奇功。”这是1937年易君左先生的《淮阴农业学校校歌》歌词,是对淮阴农业学校办学的高度肯定。废黄河畔,一九三一年春,韩雁门接任江苏省立淮阴农业学校校长,增设女农蚕职业班,并与当年离任。

任职虽短,但雁过留声。当年的淮阴农校旧址,已非农业气象,而是淮安市清河的城市景象,只是废黄河的水依然如古向东流淌。

追记淮阴农校校长韩雁门,不忘那一段淮阴农业教育的历史,让今人、后人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站得高,看得远。

不一样的家教,不一般的情怀

韩雁门的父亲韩衍,原名重,字蓍伯,别号孤云,原籍江苏丹徒,1912年改入安徽太和县籍。(油脂工程师之家注:因政治纷争,有人提出“皖人治皖”针对作为江苏人的韩衍在皖从政,故韩公开改籍)。韩衍少年时期,才气横溢,志行卓越,为实业家学问家张謇收为弟子,荐于北洋幕府任督练处文案。1904年来到安徽当时省会安庆,先亦于督练公所任文案,不久辞官参加反清秘密团体“岳王会”,后随集体转入同盟会。

韩衍先组织“读书会”,1908年10月创办《安徽通俗公报》。

同时他还创办《安徽船》报作为革命喉舌,组建青年军维持地方治安。1912年2月,由韩衍与陈独秀、易白沙创办《安徽船》,是民*国成立后的安徽第一份省报。韩衍还先后创办读者对象为青年军的《青年军报》。1912年4月,他路经一道山梁,却突遭歹徒狙击,身中数弹,伤重而死。

韩雁门的母亲姓林名红叶,她说:“要做革命党人,就得准备过这样的清贫生活!”

韩衍还常在绿云楼中邀宴友人,如陈独秀、朱蕴山、高语罕、易白沙等都是座上常客,他们畅谈国事,诗文唱和。每遇囊中羞涩时,韩衍即典当家物易酒。

辛亥年春节时,他手书一副春联,贴在绿云楼大门上,联云:“盘中第二,乞丐无双”。奇人奇事,传为一时佳话。韩衍遇害后遗孀红叶变卖掉绿云楼,携稚子雁门、幼女秀兰离开安庆。

陈独秀流亡日本时写过《孤云传》怀念韩衍,发表在《甲寅》杂志。

《蓍伯遗着》收《绿云楼诗存》七十三首、《青年军讲义》及杂着若干。

留学法国、曾加入少共

韩雁门,求学期间又名韩奇。1920年,高语罕与芜湖五中校长刘希平一起,积极响应赴法勤工俭学活动,介绍、保荐芜湖五中和二农学生尹宽、李慰农、季苏、韩奇等人去法国勤工俭学。韩雁门作为烈士遗孤,受民国政府优抚被派官费留学法国。在赴法学生中,尹宽是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农科班学生,季苏是蚕科班学生,李慰农是二农农场管理员,韩奇 (雁门)原在上海南洋公学(现交通大学)读书,由于高语罕与其父的挚友关系,得以从芜湖方面去法国。王崇典是芜关中学学生。芜湖这批学生能够到法国勤工俭学,从全国方面来看, 得力于上海方面的华法教育会,从芜湖方面来看,则靠高语罕的推动。民国8年(1919年)12月25 日安徽学生陈延年、陈乔年、李慰农、尹宽等乘法国邮船盎特莱蓬号,赴法勤工俭学。


南锡大学农学院

在南锡大学农学院刻苦学习的同时,韩雁门还担任了南锡中国学生联合会的会长。韩雁门的同校同学安汉担任联合会的司库,负责学联的财务工作。

在法国留学期间,韩雁门加入了少共,是最早的成员之一。李慰农,“少共”的第一批成员,是他在哈里森(油脂工程师之家注:也有译成“哈金森”)橡胶工厂里与邓希贤(邓小平)、郑超麟、韩奇(韩雁门)、秦冶谷一起,把那个工人们用来栖身的大木棚改造成了发展“少共”成员、传播共产主义的“赤色大棚”。回国后,李慰农跟随他的亲密战友尹宽到山东从事革命工作,任青岛市委书记,在组织工人举行全市大罢工的时候,不幸被捕,被军阀张宗昌杀害。临刑前,敌人要他交待自己的同党,李慰农大声地说:“整个青岛市的工人都是我的同党!” (青岛报2011.04.13连载)

1923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临时代表大会代表在法国巴黎合影。前排左起:2为赵世炎,6为陈乔年,8为陈延年,11为王若飞;中排左起:3为刘伯坚,5为李慰农;后排左起:5为傅钟,10为周恩来)

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是一个秘密的组织,成员之间彼此通过交换书刊、参加会议保持联系,研讨问题。

“少共”成员韩奇建议大家都使用代号,准备迎接残酷的斗争。

郑超麟说:“韩奇的父亲是辛亥革命的烈士,懂得地下斗争的危险,使用代号是个好主意。”

于是,“少共”历史上最著名的 “代号时代”开始了。

周恩来代号“伍豪”,赵世炎代号“乐生”,李维汉代号“罗迈”,郑超麟代号“丝连”,张伯简代号“红鸿”,王若飞代号“雷音”,陈延年代号“林木”,熊雄代号“其光”,尹宽代号“壮夫”,聂荣臻代号“向上”。李慰农和任卓宣的代号最有特点:一个叫“锄斧”,一个叫“捉锨”,都和农民劳动的工具有关。

韩奇说:“有没有人叫‘锤子’?有了锄斧,最好还要有一个锤子,工农联盟嘛,就像苏联的国旗一样。” 任卓宣说:“你就叫‘锤子’吧。”一句话说得所有在场的四川人都大笑了起来。

农学家的一生

网友fangkc回忆,韩雁门回国后一度在上海大学任教。(油脂工程师之家注:亦有说韩回国后曾任某地县长、金陵大学教授,待考)。淮阴农校校史文:一九三一年春,韩雁门接任校长,增设女农蚕职业班。

1939年6月浙江大学在龙泉开办分校,在芳野的曾家大屋里,竟荟萃着数十位中国学界的泰斗:教育家陈训慈、郑晓沧、路季纳,数学家毛路真、宋叔麟,物理学家斯何晚、周北屏、郭贻诚,化学家吴浩青、陈嗣虞,生物学家金维坚、董聿茂、王曰玮,翻译家戚叔含、林天兰、张其春,历史学家孙正容、李挈非、季平子,农学家包伯度、韩雁门、程学达,心理学家潘渊,地理学家王勤堉,经济学家安明波,文学家王季思、胡伦清,语言学家徐声越、任铭善,一代词宗夏承焘。浙大龙泉分校在此大屋办学7年,招生七届,约1000人,曾哺育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教授、科学家,1945年11月分校迁回杭州。分校期间,韩雁门教授专任农经系主任,并兼代农学院院长,授课园艺果蔬。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教员名册(转自“美篇:林俊收集”)

1947年10月27日,江南大学开学典礼在荣巷临时校址举行,为办好江南大学,荣家重金请教授,上海、南京不少教授到这里兼课,每周风尘仆仆地赶来。专职的如钱穆(文学院长)、金善宝、牟宗三、韩雁门、唐君毅(教务长)、朱东润等教授,他们待遇优厚,授课钟点费比一般大学高出1/2,还有小车接送,荣家把荣巷、梅园的宅子给教授住。

1948年江南大学教授会合影

油脂工程师之家注:1948年7月,畜牧兽医专家郭守纯教授由秉志介绍到江苏无锡任江南大学农学院院长。估计在此前后韩雁门教授辞去私立江南大学教职,回到浙工大学农学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浙江大学农学院蚕桑系仍然保持建制,同年9月农学院8个系解放后在杭州、上海和南京等地首次招收学生。蚕桑系主任由农学院院长著名昆虫学家蔡邦华兼任(1948-1950),时任教师有王福山、夏振铎、陆星垣(家蚕育种学)、吴载德(家蚕生理学)和郑蘅(野蚕学)等,外系教师有祝汝佐[桑树害虫学)和韩雁门(蚕学泛论),兼职教师朱新予和戚隆乾(制丝学)。

网友fangkc回忆韩雁门:“我的邻居浙江农业大学教授韩雁门先生,是辛亥革命元老、烈士韩衍之子。我们为邻时,他的年纪在70上下,花白的头发剪得很短,满脸的毛孔很粗,肉横生,稀稀疏疏的络腮胡子也花白,几乎分不清是汗毛还是胡子,圆圆的脸上粗眉圆眼,双耳中汗毛直冲出耳约三、四分。身高近1米8,腰背直挺,很有军人气质。” “韩伯伯的女儿在空军部队,很少回来,韩家是军属。韩家姆妈是上海人,个儿不高微胖,担任居委会主任。韩家还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妈妈,就是辛亥革命元老、烈士韩衍的遗孀。头发雪白,剪到耳根处,这一点要比章奶奶时髦得多。韩老太太很胖,一口镇江话,似乎是个严母,常常吵着要儿子一起跟她“家去”(读为:“gaki”),每当此时,韩伯伯总是轻声细语地劝说着,直到风平浪静。” “开始,韩伯伯和我谈得最多的是法国、德国的风土人情,比如里昂、马赛的方言,上层社会与劳工阶层的不同语汇,德国工厂的使用中国劳工情况,他在橡胶轮胎厂的工作,等等。韩伯伯谈得很开心,不时用法语讲述着,当他发现我瞪大着眼睛呆呆地望着他时,他会突然打住,再用汉语叙说一遍。以后的交谈,几乎是,他既是法国人又是翻译,时而法语时而汉语地交替着。” “考证杨乃武的事迹,费去了他不少和我交谈的时间,但每当他成文后,会高兴地对我叙述一遍,因为我是一个好听众。之后,他开始指导我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如《法兰西内战》、《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其中最花时间的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这时,我已学了初中的物理和化学,初读《自然辩证法》似懂非懂地,很累。韩伯伯却很耐心,时而给我讲解时而要我重读,终于我啃完了全书。” “1967年,我在鹰潭买了“阿尔巴尼亚香烟”,韩伯伯抽了“阿尔巴尼亚香烟”后很高兴,深深地吸、慢悠悠地吐,很有滋味地对我说:正宗的欧洲烤制烟啊!有机会去外面,见到了一定记得再给我买呀!非常遗憾,在章奶奶去世后不久,韩老太太也去世了,接着韩伯伯也去世了,韩家姆妈由女儿接去了北京。1970年我去了四川,我哥决定也搬了家。再替韩伯伯买“阿尔巴尼亚香烟”的愿望,至今没有实现。”

《怎样防治稻作病害》韩雁门编著,中华书局/ 1951.11.稻麦玉米

农工党浙江简史:自1978年至1984年先后陆续改正错划右派的有:韩雁门(原省农业厅土产科科长、四级农林师、省政协委员,已病故)

文章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留学法国、曾加入少共》一节摘自青岛日报2011.03.22

原题:雁来雁归有踪迹,黄河故道留声名——追记淮阴农校校长韩雁门

海州沈起编写于淮安新城2012年8月31日

油脂工程师之家注:因无法联系到作者,推测作者为江苏沭阳人沈超,或为淮阴农业学校教师,如作者本人或有知情者请与我们联系。(文后留言或信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五次啟用第十三軍番號,由國民革命軍第88師(前國民革命軍警備第2師、師長孫元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89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3師改名、師長湯恩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中央軍系統)合編,軍長錢大鈞,參謀長李祖植。該部隊後來投入長城戰役。 民國二十二年(1933)1月,錢大鈞卸任十三軍軍長,代理軍長由湯恩伯出任,隨後88師因任務結束調離,十三軍隨後即以第4師、第89師為主。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參加平綏線抗戰的南口防禦戰役 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4師,師長王萬齡 第89師,師長王仲廉 1937年10月,平漢路北段作戰,湯恩伯升任第20軍團長。第20軍團轄湯恩伯〔兼〕第13軍、關麟征第52軍、周碞第75軍、王仲廉第85軍。後鮑剛升任第13軍軍長。1938年初,張軫任軍長。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38年6月,湯恩伯升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張軫接任第20軍團長,王仲廉接任第13軍軍長。該軍轄: 第23師:師長李必蕃 第110師:師長吳紹周 新編第35師:師長王勁哉。不久改稱第128師 1939年初,第23師與第85軍的第89師對調,第128師改隸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第89軍第193師改隸第13軍。第13軍在桐柏山區游擊。 1940年1月,張雪中任軍長。1930年4月,第193師該隸新編第2軍,新編第1師改隸13軍。 1942年下半年,第110師與第85軍第4師對調。1942年7月30日,張雪中升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第85軍副軍長石覺代理13軍軍長。 1943年初第110師改隸第85軍,第89軍第117師改隸第13軍。 1943年5月,第13軍: 軍長石覺 副軍長吳紹周、王毓文、王公亮、舒榮 參謀長張純璽 第4師:師長蔡劍鳴 第89師:師長舒榮(兼任) 第117師:師長劉漫天 1944年5月,13軍參加豫湘桂會戰的豫中會戰。 1944年9月,第117師改隸暫編第一軍,新編第八軍暫編第16師改隸第13軍。 1944年底,第13軍奉命調往貴州,守貴陽。 1945年2月,暫編第16師被裁減,第九軍第54師改隸第13軍。1945年4月至5月,該軍參加湘西會戰和收復桂林之戰。 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1日13軍在秦皇島登陸,進攻山海關。1946年1月,沿錦承線大舉

孙立人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4-01-06 10:06:39

孙立人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4-01-06 10:06:39 浏览次数:28 次 【字体:小 大】 孙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字抚民,号仲能,原籍安徽省舒城县(今肥西县),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山南。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赴美留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后又考入弗吉尼亚西点军校,攻读军事。1928年回国,1932年调财政部税警总团任第2支队上校司令兼第4团团长。 曾率领38师(新1军)在印度兰加接受全副美式装备以及训练,战斗力极强,后入缅甸与日军作战,新1军在历时两年的第2次缅战中,共击毙日军3个联队长以下3万3千余人,伤日军7万5千余人,俘虏大尉以下323人。缴获大炮186座,战车67台,汽车552台,攻取公路646英里。新1军伤亡1万7千人。没有任何其他一个中国军的战绩能和新1军相比。 1937年10月,孙立人率部参加凇沪抗战。在蕴藻浜一线的阻击战中身先士卒,负伤13处。次年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财政部成重组税警总团,孙立人晋级少将总团长,率部迁移到贵州都匀练兵。经过两年严格的训练,这支非正规部队成为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之一。1941年12月,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隶属于第66军,孙立人任少将师长。 1942年2月,中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4月,孙立人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派113团团长刘放吾率团星夜驰援。18日凌晨,孙立人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113团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1个大队,解了7千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1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10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之后,蒋介石给他颁发了四等云麾勋章。罗斯福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帝国司令”勋章,孙立人是第一个获得这种勋章的外籍将领。 仁安羌战后,新38师掩护英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中国远征军副司令官杜聿明拒绝了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

潘赞化1885年出生在天津,安徽桐城西乡

  潘赞化   语音   编辑   讨论 2   上传视频 潘赞化,字赞华,号世璧,晚号仰聃,于1885年出生在天津,安徽桐城西乡(今桐城市潘家楼)人,现代知名人士、诗人。潘赞化是《新青年》早期撰稿人之一。  [1]    其代表作品有《兴登堡元帅》,《法国名将霞飞将军》等。 人物关系 纠错 妻子   潘玉良       中文名 潘赞化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885年 逝世日期 1959年 职    业 诗人 主要成就 辛亥志士,先后参与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北伐战争。 出生地 天津  [2]   信    仰 三民主义 代表作品 《兴登堡元帅》,《法国名将霞飞将军》等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个人生活 ▪   救护孤女 ▪   陶塘兵变 3   人物轶事 ▪   《新青年》撰稿 ▪   诗词泄愤 人物生平 编辑   语音 潘赞化(1885-1959年),张知行将军的表兄。祖父曾官居天津知府,但父母早逝,他由慈祥的伯母戴氏拉扯大。 1901年,其兄潘缙华在 安庆 与 陈独秀 交好,倡导革命,组织社团,年方十六七岁的潘赞化热心参与,奔走其间。稍后,潘缙华被清廷通缉,其兄带着赞化逃往日本,适逢孙中山先生在东京组织 兴中会 ,潘氏兄弟均加入了兴中会。躲了一阵,见风声小了,兄弟俩又回到了安庆。兄在 徐锡麟 主管的巡警学堂任总教习,赞化在 安徽陆军小学堂 从事教学工作。 1907年7月6日, 鉴湖女侠 秋瑾 的战友徐锡麟在安庆组织反清起义失败,清政府疯狂搜捕革命党人,潘赞化因同情和支持徐锡麟起事,被迫再次东渡日本。直到辛亥革命时才回国,投奔新军 柏文蔚 部。1912年安徽都督 柏文蔚 派潘赞化担任芜湖海关监督,那时的财政部由 北洋军阀 控制,潘赞化不愿把关税上交财政部,而是汇寄到上海同盟会。不久,中山先生巡视芜湖,接见了潘赞化,赞扬了潘的义举。 1913年,新任安徽都督倪嗣冲,免去潘赞化芜湖海关监督一职。潘携玉良寓居上海。此间他资助革命党人倒袁,与乡友陈独秀过从甚密。1915年,云南蔡锷通电讨袁,潘赞化赴滇参加讨袁活动,云南起义无疑给袁世凯以毁灭性一击。潘因此获“云南起义纪念章”之殊荣。 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宣言护法,潘赞化又去广州在孙中山先生麾下,参加护法之役。受孙中山之命入川东、鄂西,宣慰柏文蔚、黎天才、蓝天蔚、王天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