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常,民国少将、武汉文史馆馆员、黄埔军校一期生。王逸常(1896—1986),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字纯熙,安徽六安人。1921年由柯庆施介绍加入共青团,1923年9月由周颂西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11月由瞿秋白、施存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文名王逸常国 籍中国籍 贯安徽六安出生日期1896年逝世日期1986年毕业院校黄埔军校职 务公务员政治面貌党员信 仰共产主义 目录 1 主要事迹 2 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的领导和主要成员 主要事迹编辑 1924年春受中共党委派到广州,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及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毕业后留校,历任军校政治部干事,中共黄埔军校第一期支部宣传委员、第二期支部候补干事,军校政治部组织科少校科员、代理政治部秘书,兼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秘书。 1924年4月起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三营少校营党代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一补充团中校团党代表,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部中校秘书,第一军政治部上校组织科长。 1928年在上海党中央军事部工作,1929年任中共六安、霍山联合县委书记;1932年脱离中共,入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学习和任教。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政训处上校处员,东北军第五十三军政训处上校处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保定行营政训处上校处长兼特别党部执行委员等职。1941年4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政治部少将副主任。1943年4月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少将部附。 1946年退役,1947年8月授陆军少将,未出任军职,任重庆私立中学校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转入重庆市人民政府干部文化学校任班主任,学员多为长征干部,1955年开始先后在重庆十三中学,十二中学等中学任历史教员。1962年经当时湖北省第一书记王任重同意调往武汉市政府文史研究馆任馆任馆员。1986年10月24日在武汉病逝。 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的领导和主要成员编辑 作者:王逸常 黄埔军校各期中的中共黄埔支部组织机构,我只略知 一、二、三期的情况。负责人是周恩来同志。办公地点就在政治部。属于广东区区委的军委(代号明星)领导。军委主要负责人也是周恩来同志。军委的工作人员有黄锦辉、聂荣臻、小朱同志,北伐时期还有麻植同志留在广州工作。在黄埔的中共党员有李之龙、蒋先云、张其雄、杨其纲、王尔琢、游步仁、许继慎、杨溥泉、曹渊、唐同德、曹石泉、茅延祯、金佛庄、彭干臣、傅维钰、张际春、陈赓、徐象谦(向前)、王逸常等同志,以及第二期学生周逸群同志,王伯苍同志,三期学生有饶荣春同志、周恩渭同志。 周恩来同志是一九二四年秋季到黄埔军校,开始是对军校第一期学生讲政治经济学,接着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开展政治工作,在第一期学生中宣传《向导》、《中国青年》党团刊的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到了一九二四年冬季,第一期学生毕业,分配到政治部见习和派到教导团任连党代表的人数较多,学兵连党代表是曹渊、蒋先云、谭其镜、许继慎、傅维钰、黄鳌、张其雄、杨溥泉、张际春等同志是在第一连到第九连党代表,他们任各连的次序记不得了。在政治部工作的有杨其纲、洪剑雄,王逸常三人。我是一九二四年四月以前到黄埔军校参加该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的学生。一九二四年第一期毕业后,分配我在周恩来同志领导的军校政治部见习,担任该部组织股工作。一九二五年恩来同志率领政治部人员随军第一次东征,我代理政治部秘书,进军驻扎东江梅州一个时期。 在回师讨伐刘杨战役中,恩来同志指派我担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第三营少校营党代表。恩来同志调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时,邵力子继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又调我回黄埔担任政治部组织科工作(秘书是鲁易同志、宣传科是杨其纲同志)。 一九二五年第二次东征,恩来同志以党的名义提名交给国民党任我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师(粤军新改编的)第一补充团上校团党代表。 黄埔第三期时政治部主要工作人员有鲁易同志、杨其纲同志和我本人。张其雄同志在第一次东征后曾有短时期在政治部代理秘书,这是我调教导团第三营党代表后接替我的工作。蒋先云同志是在湖北回击夏斗寅战役中牺牲的 [1] 。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1) 参考资料 1. 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的领导和主要成员 .黄埔军校同学会[引用日期2015-09-28] 王逸常的概述图(1张) V百科往期回顾 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的领导和主要成员 王逸常 黄埔军校各期中的中共黄埔支部组织机构,我只略知 一、二、三期的情况。负责人是周恩来同志。办公地点就在政治部。属于广东区区委的军委(代号明星)领导。军委主要负责人也是周恩来同志。军委的工作人员有黄锦辉、聂荣臻、小朱同志,北伐时期还有麻植同志留在广州工作。在黄埔的中共党员有刘仇西、李之龙、蒋先云、张其雄、杨其纲、王尔琢、游步仁、许继慎、杨溥泉、曹渊、唐同德、曹石泉、茅延祯、金佛庄、彭千臣、傅维钰、张际春、陈赓、徐象谦(向前)、王逸常等同志,以及第二期学生周逸群同志,王伯苍同志,三期学生有饶荣春同志、周恩渭同志。 周恩来同志是一九二四年秋季到黄埔军校,开始是对军校第一期学生讲政治经济学,接着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开展政治工作,在第一期学生中宣传《向导》、《中国青年》党团刊的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到了一九二四年冬季,第一期学生毕业,分配到政治部见习和派到教导团任连党代表的人数较多,学兵连连党代表是曹渊、蒋先云、谭其镜、许继慎、傅维钰、黄鳌、张其雄、杨溥泉、张际春等同志是在第一连到第九连党代表,他们任各连的次序记不得了。在政治部工作的有杨其纲、洪剑雄,王逸常三人。我是一九二四年四月以前到黄埔军校参加该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的学生。一九二四年第一期毕业后,分配我在周恩来同志领导的军校政治部见习,担任该部组织股工作。一九二五年恩来同志率领政治部人员随军第一次东征,我代理政治部秘书,进军驻扎东江梅县一个时期。在回师讨伐刘杨战役中,恩来同志指派我担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第三营少校营党代表。恩来同志调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时,邵力子继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又调我回黄埔担任政治部组织科工作(秘书是鲁易同志、宣传科是杨其纲同志)。一九二五年第二次东征,恩来同志以党的名义提名交给国民党任我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师(粤军新改编的)第一补充团上校团党代表。黄埔第三期时政治部主要工作人员有鲁易同志、杨其纲同志和我本人。张其雄同志在第一次东征后曾有短时期在政治部代理秘书,这是我调教导团第三营党代表后接替我的工作。蒋先云同志是在湖北回击夏斗寅战役中牺牲的,许继慎同志是在鄂豫皖苏区中被张国焘杀害的,七届党代会追认为烈士。 (原稿本藏广东革俞历史博物馆) 备注:据王逸常《答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提问》的原稿节选,另加题目。 相关文献 相关文献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1382次 编辑次数:19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义玉泽巨蟹(2020-09-19) 突出贡献榜 刁奴创建版本 1 主要事迹 2 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的领导和主要成员 为您推荐广告 搜索发现 申购新股香港迪士尼乐园 周恩来的革命挚友鲁易 毛峥嵘 2019年12月11日14:1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鲁易,湖南常德人,1900年出生在沅水之滨一个“亦耕亦读”的家庭。他早年留学日本、法国、苏联,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1932年10月,在洪湖苏区反“围剿”的战斗中被俘牺牲。 (一) 鲁易自幼受书香熏陶,1918年考入日本东京的明治大学。明治大学虽以“明治维新”时代的老牌学府著称,但校舍陈旧,师资匮乏,中国留学生到后长达半年之久无法开课。鲁易求知欲旺,每天夹着“三明治”面包,沉浸在图书馆内,一面自修日语,一面广泛涉猎报刊书籍。他开始知道新村主义、工读互助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也读到一些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他思想敏锐,目睹日本帝国主义欺辱中华民族的罪行,激起满腔义愤,特别是1919年5月7日,日本政府为纪念逼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举行庆典,规定中国学生也要参加。鲁易等留日学生在王若飞的号召下,在宿舍里议定:当日足不出户,集体抗议。对此,学校要给他们处罚。其中大部分人不肯妥协,毅然退学归国,鲁易就是其中的一个。 鲁易学业未成,不想会见家人,归国后滞留北京。此时已在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掀起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1920年12月15日,鲁易作为最后一批勤工俭学生,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了艰难的求学生涯。在法国期间,鲁易参加了一系列的学生运动,被法国当局抓捕遣返回国。 鲁易被遣返回国后,留在法国的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熊雄等,于1922年6月成立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改为中共旅欧支部)。鲁易与他们保持着通信联系,互相介绍情况,勾通国内与海外信息。1923年春,鲁易等联名致信熊雄,表示要在国内搞军事运动,希望能帮助介绍到广东的军队中去。熊雄接信后,写了一封推荐信,要他们去找粤军中的旧识陈铭枢。结果,鲁易等3人都被录用。不久,开始酝酿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鲁易等按照中共党组织的指示,积极推动粤军参加革命。 1924年5月,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11月,周恩来从法国回来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他从粤军调出鲁易,到军校担任政治部秘书。不久周恩来兼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转战东江前线。委托鲁易留校主持部务和政治教育。 鲁易与政治教官恽代英、肖楚女、孙炳文、安体诚等,以基本的革命理论为内容,对不同政党和不同学派的思想采取兼容并包态度,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鲁易为加强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如聘邀谭延闿、何香凝、毛泽东、苏兆征、张太雷、鲁迅等国共两党领导人及社会知名人士来校演讲,规定各学生队每周至少召开一次政治讨论会,设政治问题箱,由教官开箱收集学生所提问题,在课堂上或校刊上公开回答。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组织政治教员编写《政治问答集》,组织学生到省港罢工委员会或广宁、海陆丰等地农民协会作社会调查。此外,政治部根据一些部队的需要,还开设了短期政治训练班,为连队培养见习党代表。 1925年8月,校党代表廖仲恺由于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遭国民党右派杀害。鲁易在动乱中勇挑重担,组织进步师生反击军校内否定三大政策的逆流。他执行周恩来和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的指示,负有党内的秘密使命,在军校大力发展中共组织,增强党的力量。随着共产党员的增加,原中共广东区委直属支部扩大为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由鲁易、聂荣臻担负领导工作。由于他们不怕威胁,巩固了党在军校的阵地,被校内反动分子攻击为“周恩来的亲信”,“支部大权,尽在鲁易、聂荣臻之手”。 接着,周恩来请邵力子推荐,鲁易由政治部秘书升任政治部副主任。鲁易主持工作期间,将政治部下设指导、编纂、秘书三股改为宣传、组织两科,宣传科科长为杨其纲、秘书兼组织科长为聂荣臻,部内只留3名文书办理庶务,其余人员充实政治教官队伍,因而,政治部虽精简,但人员更加精干,适应了全校政治教育的需要。 军校政治工作产生的成效,引起了校长蒋介石的忧虑。他企图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指使亲信王柏龄、缪斌等组织代表国民党右派势力的团体———孙文主义学会,专与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青年军人联合会作对。鲁易旗帜鲜明地支持左派学生,允许他们通过《黄埔潮》、《青年军人》等刊物,揭露国民党右派打着孙文主义旗帜破坏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行径。他对制造摩擦、寻衅闹事者予以痛斥,保护蒋先云、周逸群、王一飞等中共学生开展革命活动。由于王柏龄以军校教育长的身分公开支持孙文主义学会,鲁易便针锋相对,以政治部负责人的身份加入青年军人联合会。为此,王柏龄上书蒋介石,要求将鲁易调开,否则他就辞职不干。可见,鲁易对国民党右派势力的斗争的坚决。 (二) 1925年底,由黄埔军校毕业生骨干组成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扩编,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推荐鲁易去做第二师的党代表。因第二师师长王懋功当时接近左派,黄埔军校校长兼第一军军长蒋介石坚决不同意鲁易去第二师。经周恩来力争,蒋介石采取“叫一个反左派控制一个左派”的策略,将鲁易改派第三师任国民党党代表,并兼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我推荐我党的鲁易同志去当(第二师)党代表,他(指蒋介石)就无论如何也不干,用了右派的人。第三师师长谭曙卿是个右派,他就用了鲁易同志为党代表。” 1936年1月,鲁易将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一职移交给从东征前线归来的熊雄,到第三师就职。为了加强第三师的政治工作,他征得熊雄支持,又从军校政治部调来宣传科科长杨其纲、组织科科长王逸常协助他。 第三师系粤军改编,各级军官中的黄埔军校毕业生比第一、二师少。鲁易团结第一、二师中的共产党员,与所属第七、八、九团的党代表蒋先云、张际春、王逸常一起,形成共产党的核心力量。他们贯彻《国民革命军政训部组织法》,健全各级党代表和政治指导员制度,发展军队中的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使各连队设立了党团小组。他们努力开展政治教育,废除繁琐礼节,不准打骂士兵,把这支旧式军阀部队逐步改造成一支革命军队。 蒋介石不能容忍共产党在黄埔军校和第一军继续发展,3月20日,他借口“共产党叛乱”,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并派兵解除了第一军中共产党员的武装。蒋介石当众宣布:第一军中的“跨党分子”,或是退出共产竟,或是退出国民党,只能有一种选择。面对周围荷枪实弹的士兵,鲁易与蒋先云等站出来,坚定地表示:“头可断,产党员的党籍不可丢!”并庄严宣布:“官可以不做,命不可不革!”当即,鲁易被拘禁于临时监狱。由子周恩来等共产党员及国民党左派人士强烈反对,蒋介石被迫将他释放。 事后,蒋介石担心第一军“赤化”,无论如何不允许被释放的共产党员返回部队。周恩来、鲁易等大批政治工作干部被排挤出第一军后,在广州大佛寺创黄埔军校高级政治训练班,周恩来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书记兼高级政治训练班主任,鲁易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秘书兼高级政治部训练班秘书。因周恩来党内工作得多,鲁易协助他主持政治教育,开设了“反吴(佩孚)之意义与政策”、“政治工作方法”、“各省军事政治状况”、“党务工作”等专题,还请鲍罗廷、邓演达等作报告。高级政治训练班是由共产党直接组织的,通过鲁易等人的努力,为即将兴起的北伐战争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工作人才。 (二) 1925年底,由黄埔军校毕业生骨干组成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扩编,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推荐鲁易去做第二师的党代表。因第二师师长王懋功当时接近左派,黄埔军校校长兼第一军军长蒋介石坚决不同意鲁易去第二师。经周恩来力争,蒋介石采取“叫一个反左派控制一个左派”的策略,将鲁易改派第三师任国民党党代表,并兼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我推荐我党的鲁易同志去当(第二师)党代表,他(指蒋介石)就无论如何也不干,用了右派的人。第三师师长谭曙卿是个右派,他就用了鲁易同志为党代表。” 1936年1月,鲁易将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一职移交给从东征前线归来的熊雄,到第三师就职。为了加强第三师的政治工作,他征得熊雄支持,又从军校政治部调来宣传科科长杨其纲、组织科科长王逸常协助他。 第三师系粤军改编,各级军官中的黄埔军校毕业生比第一、二师少。鲁易团结第一、二师中的共产党员,与所属第七、八、九团的党代表蒋先云、张际春、王逸常一起,形成共产党的核心力量。他们贯彻《国民革命军政训部组织法》,健全各级党代表和政治指导员制度,发展军队中的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使各连队设立了党团小组。他们努力开展政治教育,废除繁琐礼节,不准打骂士兵,把这支旧式军阀部队逐步改造成一支革命军队。 蒋介石不能容忍共产党在黄埔军校和第一军继续发展,3月20日,他借口“共产党叛乱”,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并派兵解除了第一军中共产党员的武装。蒋介石当众宣布:第一军中的“跨党分子”,或是退出共产竟,或是退出国民党,只能有一种选择。面对周围荷枪实弹的士兵,鲁易与蒋先云等站出来,坚定地表示:“头可断,产党员的党籍不可丢!”并庄严宣布:“官可以不做,命不可不革!”当即,鲁易被拘禁于临时监狱。由子周恩来等共产党员及国民党左派人士强烈反对,蒋介石被迫将他释放。 事后,蒋介石担心第一军“赤化”,无论如何不允许被释放的共产党员返回部队。周恩来、鲁易等大批政治工作干部被排挤出第一军后,在广州大佛寺创黄埔军校高级政治训练班,周恩来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书记兼高级政治训练班主任,鲁易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秘书兼高级政治部训练班秘书。因周恩来党内工作得多,鲁易协助他主持政治教育,开设了“反吴(佩孚)之意义与政策”、“政治工作方法”、“各省军事政治状况”、“党务工作”等专题,还请鲍罗廷、邓演达等作报告。高级政治训练班是由共产党直接组织的,通过鲁易等人的努力,为即将兴起的北伐战争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工作人才。 (三) 1926年夏,由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共两党都向莫斯科中山大学输送了一批干部。鲁易经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谭平山批准,到苏联顾问团报名;然后,搭苏联顾问返国的轮船至海参崴,又换乘火车穿越茫茫的西伯利亚,开始了他的第三次留学生活。 半个月后,当鲁易赶到莫斯科时,中山大学第二期已经开学,他插入第七班学习。这个班专为国共两党培养重要负责干部,共产党方面邓小平、左权、俞秀松、李卓然、朱瑞等,国民党方面有谷正纲、谷正鼎、邓文仪、康泽、郑介民等。学习讨论时,双方观点不尽一致,有时围绕着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革命的领导阶级及指导思想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鲁易多次介绍国内统一战线内部争论的情况,从批判西山会议派和戴季陶主义入手,驳斥国民党右派言论。在这座设在莫斯科沃尔淇卡大街第16号的四层楼房里,鲁易度过了两个春秋。他不仅学会了俄语,还学完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俄国十月革命史》等课程。在这里,他自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和有关民族殖民地问题的著作,思想上有了更多的收获。 就在这两年内,国内形势发全了很大变化: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相继背叛革命,共产党掀起了土地革命战争。鲁易要求投入新的斗争,1928年夏,他随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开会的代表,从苏联回国,由中共中央安排在上海担任中央军事部秘书。他积极协助周恩来工作,曾参与制定《关于军事问题》、《关于党员军事化问题》、《中央军事部关于目前军事工作计划大纲》、《目前中国士兵状况与我党兵运策略及工作路线》筹文件,指导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建设。 1929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湃、中央军事部部长杨殷及上海、江苏等地军事负责干部张际春、颜昌颐、邢士贞被叛徒出卖而被捕。紧要关头,鲁易协助周恩来转移干部、处决叛徒,保护了党的机密。此后,中共中央机屡遭特务军警破坏,鲁易由于国民党军队中认识他的黄埔旧人较多,不适宜在白区坚持地下斗争,于1931年初由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派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工作。 【1】【2】【3】【4】【5】 (四) 1931年3月,鲁易抵达洪湖,协助中央代表夏曦筹建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当时,贺龙、邓中夏率红二军团主力在外线作战,国民党军队3万人乘虚对苏区发动了两次军事“围剿”。根据地内只有一支由地方部队编成的新六军。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立即命令鲁易、段德昌、万涛、彭之玉、陈培荫5人,组成前敌委员会,负责一切事宜。鲁易对实际军事斗争是不熟悉的,由于大敌当前,他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带领根据地军民投入了战争。 因为敌众我寡,形势仍然很严重,前委于5月间派鲁易秘密去宜昌,设法通过地下交通线告知贺龙,请红军主力部队回援。此时,红二军团因在南下途中遭受很大损失,已改番号为红三军,因此,留在根据地内的新六军亦改为红三军第九师。接着,鲁易便与段德昌、万涛率第九师开赴襄北,打退国民党第四十二师肖之楚部两个团的阻拦,攻占潜江县城,以策应红三军主力返回洪湖苏区。 9月,红三军主力第七、八师由贺龙、邓中夏、柳克明(直荀)领导,进抵潜江县刘侯集,与第九师会合。在此,鲁易、万涛等按照夏曦的布置,召开会议批评邓中夏等的“南进路线”,指责他们脱离根据地,犯了冒险主义的错误,并改组了红三军的领导机构。除贺龙仍任军长外,邓中夏的军政委职务交由万涛接替,鲁易接替柳克明的军政治部主任。新成立的前敌委员会,由军长、政委、政治部主任及各师师长组成,指挥全军行动。由于鲁易对红三军遭受损失的原因缺乏了解,机械贯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的指示,对邓中夏作了一些过火的批评。9月28日,在万涛、鲁易主持下,前委又在荆门县刘猴场召开红三军的团以上干部会议,进一步作出了《关于反对邓中夏同志错误领导的决议》。 10月初,国民党军队趁红三军主力尚未返回洪湖,大举进攻洪湖苏区。留在根据地的夏曦没有集中队伍去江南援助,又没有给以正确的指示,致使江南苏区丧失。接着,国民党军队开始进犯洪湖,正好贺龙、万涛、鲁易率红三军赶回,立即投入战斗,在短短的两个月内,红三军消灭进犯之敌3个团,乘胜反击,将根据地扩大一倍。 1932年1月,中共湘鄂西省委在监利县周老咀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对前段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夏曦用6个小时的发言为自己辩护,认为丢失江南苏区的责任,是红三军主力不应该转到外线作战,第九师更不应该去襄北,对此.包括鲁易在内的到会代表几乎一致地批评夏曦。 鲁易说:“九师去襄北,既是湘鄂西中央分局的决定,又是你夏曦所派遣。” 贺龙说:“九师的任务第一是开展襄北工作,第二是接三军回洪湖,按照今天的眼光看,这两个任务都完成了。” 夏曦对大家的意见置若罔闻,后来干脆“闭目养神”。两天后,中央代表关向应从上海赶到,把整个会上反对夏曦的意见压下去了。关向应传达了中共中央“左”倾领导人的意见,分别找人谈话,鲁易因而放弃了对夏曦的批评,并承认自己“对机会主义的斗争不坚决”。会上,他还是被选为中共湘鄂西省委监委委员。不久,他被调出红三军,改任彭杨(纪态彭湃、杨殷牺牲而命名)军事学校的政治部主任。 夏曦继续推行“左”倾错误,在整个湘鄂西根据地开展了“肃反”运动。由于夏曦根本不信任原来根据地的干部,又将鲁易从红军学校调出来,担任省委肃反委员会负责人。这段时期,鲁易协助夏曦工作,犯了肃反扩大化的错误。 【1】【2】【3】【4】【5】(五) 1932年6月,蒋介石在武汉设立豫皖鄂三省剿共司令部,委任湖北省政府主席何成浚为司令官,纠集10万重兵,向湘鄂西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军事“围剿”,并首先占领襄北苏区。 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不顾形势险峻,仍在军事上只准打仗,不准休整;只准打大仗、打硬仗,不要游击战争;只准打宜昌、沙市、岳州、武汉,不准打小据点。红军东奔西突,伤亡严重。这时,鲁易被湘鄂西军分会任命为红三军第七师政委,重上前线。 7月,鲁易与师长王一鸣奉命率第七师去襄南打击川军,在京山攻城受挫,损失较重。第七师撤出战斗后,准备向第八、九师靠拢,行至天门县瓦集庙,又与强敌遭遇,鲁易等坚持战斗了7昼夜,待援军赶到,3个师发起猛攻,毙敌2000多人,击落飞机1架。红三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死伤1400多人,退守洪湖苏区。 敌军步步逼近,于8月开始进攻苏区中心地带———洪湖县瞿家湾。在军事会议上,夏曦主张分兵,用两个举头打击敌人,并用最后决定权否定了贺龙转移出去开辟新区的意见。按照部署,第七师和警卫师的一个团留下保卫苏区,以阵地战阻击敌人;第八、九师和警卫师的另一个团跳出包围圈,打算夺回襄北苏区。 第七师被留下后,分兵接口。仍然挡不住如潮的敌军,节节后退,连续丢失了周老咀和瞿家湾,在这种情况下,夏曦仍命令王一鸣、鲁易不能放弃苏区的每一寸土地,在狭小的范围内作激烈抵抗。 9月7日,国民党军队攻占朱河,第七师败走江陵。途中,在新沟咀又遭敌重兵围困,一场激战,第七师的的3个团长和一个团政委先后阵亡。鲁易在掩护夏曦、王一鸣率余部突围后,弹尽被俘。 敌军士兵见鲁易戴着眼镜,一副斯文相,知道是个重要干部,押至设在仙桃镇(今沔阳县城)的前敌指挥部请功。与鲁易同时被捕的马武叛变投敌,供出了鲁易的身份。何成浚闻听抓到了前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曾经在日法苏留过洋的红军将领,喜出望外,连忙差人前去劝降。鲁易大义凛然,不肯屈服。敌人软硬兼施均告无效,称他是受共党麻醉最深分子。何成浚无奈,于10月4日电令“就地处决”。鲁易在仙桃镇就义时,时年32岁。 【1】【2】【3】【4】【5】 魯易(1900年-1932年),譜名其昌,字蕙孫,號繩武。湖南常德人,祖籍江西黎川,中國政治人物、軍事人物。 生平 魯易曾赴日本明治大學留學。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因參與學生運動,被遣返。後在廣東省立第六師範學校(今日海南瓊山)任教。 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升為副主任,獲得少將軍銜。1926年,赴蘇聯莫斯科留學。1928年回國,1930年,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1931年改任中共湘鄂西革命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主任,1932年初,任紅三軍政治部主任兼任特別委員會書記等職。 國共戰鬥時,被國民革命軍捕獲,蔣介石命湖北綏靖主任何雪竹將之處決於湖北省沔陽縣。 參考資料 《黃埔早期的共產黨人》 《黃埔軍校名人傳略》.魯易 魯易烈士 [顯示]閱論編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顯示]閱論編 China Emblem PLA.svg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鲁易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鲁易(1897-1932,一说1900-1932)原名其昌,字蕙孙,号绳武。江西黎川中田人。1900年出生在沅水之滨一个“亦耕亦读”的家庭。他早年留学日本、法国、苏联,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1932年10月,在洪湖苏区反“围剿”的战斗中被俘牺牲。 [1] 土地革命时期红三军的著名将领,烈士。 [1] 中文名鲁易国 籍中国民 族汉出生日期1897年逝世日期1932年毕业院校日本明治大学职 业军人主要成就为黄埔军校撰写校歌,协助中央代表夏曦筹建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出生地湖南常德信 仰中国共产党原 名其昌字蕙孙号绳武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人物事迹 3 为黄埔军校撰写校歌 4 人物纪念 人物生平编辑 幼随父旅居湖南常德,常德高中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回国,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 [1]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与李立三、赵世炎等发起成立劳动学会,参与了留法勤工俭学生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被法国当局拘捕,同蔡和森、陈毅等104名学生一道被押送回国。 [2] 回国后,鲁易在海南琼山第六师范任教,兼任由徐成章等人创办的《琼崖旬报》编辑。1921年参加少年共产党,1922年经陈公培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与陈公培、罗汉、徐成章等6人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琼崖地方组织,以《琼崖旬报》为阵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4年调广州,任职于中共广东区委。 [3] 1925年初被派到黄埔军校,任政治部秘书,先后以秘书、少将副主任身份主持政治部部务。并根据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的指示,成立了中共黄埔党团和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同国民党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26年1月,调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少将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同年3月18日,蒋介石为排挤共产党人,进一步篡夺第一军的军权,指使亲信,故意制造“中山舰事件”,将在第一军工作的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和政工人员全部排挤出来。5月,周恩来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兼高级政训班主任,鲁易任区委秘书兼政训班秘书,协助周恩来领导军事工作。同年下半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 [2] 1928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军委会秘书。1930年8月,任军委总政治部主任。1931年被派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同年底兼任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1932年初,兼任红三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前委委员兼二分校政治部主任,红三军第七师政委。此外,还兼任中共湘鄂西省委监委、肃反委员会负责人等职。在肃反工作中,与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一起,犯了扩大化的错误。 [2] 1932年6月,蒋介石对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贺龙等率红三军军部和红八师转到外线作战,鲁易和红七师师长王一鸣率本部及地方武装留在根据地坚持战斗。8月,在监利新沟嘴战斗中,因敌众我寡,红七师遭受严重损失,鲁易不幸被俘,在狱中坚持斗争,坚贞不屈。10月4日,被国民党杀害于湖北沔阳县仙桃镇 [1] 人物事迹编辑 鲁易自幼受书香熏陶,1918年考入日本东京的明治大学。明治大学虽以“明治维新”时代的老牌学府著称,但校舍陈旧,师资匮乏,中国留学生到后长达半年之久无法开课。鲁易求知欲旺,每天夹着“三明治”面包,沉浸在图书馆内,一面自修日语,一面广泛涉猎报刊书籍。他开始知道新村主义、工读互助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也读到一些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他思想敏锐,目睹日本帝国主义欺辱中华民族的罪行,激起满腔义愤,特别是1919年5月7日,日本政府为纪念逼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举行庆典,规定中国学生也要参加。鲁易等留日学生在王若飞的号召下,在宿舍里议定:当日足不出户,集体抗议。对此,学校要给他们处罚。其中大部分人不肯妥协,毅然退学归国,鲁易就是其中的一个。 [3] 鲁易学业未成,不想会见家人,归国后滞留北京。此时已在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掀起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1920年12月15日,鲁易作为最后一批勤工俭学生,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了艰难的求学生涯。在法国期间,鲁易参加了一系列的学生运动,被法国当局抓捕遣返回国。 [1] 鲁易被遣返回国后,留在法国的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熊雄等,于1922年6月成立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改为中共旅欧支部)。鲁易与他们保持着通信联系,互相介绍情况,勾通国内与海外信息。1923年春,鲁易等联名致信熊雄,表示要在国内搞军事运动,希望能帮助介绍到广东的军队中去。熊雄接信后,写了一封推荐信,要他们去找粤军中的旧识陈铭枢。结果,鲁易等3人都被录用。不久,开始酝酿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鲁易等按照中共党组织的指示,积极推动粤军参加革命。 [2] 1924年5月,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11月,周恩来从法国回来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他从粤军调出鲁易,到军校担任政治部秘书。不久周恩来兼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转战东江前线。委托鲁易留校主持部务和政治教育。 [2] 鲁易与政治教官恽代英、肖楚女、孙炳文、安体诚等,以基本的革命理论为内容,对不同政党和不同学派的思想采取兼容并包态度,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鲁易为加强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如聘邀谭延闿、何香凝、毛泽东、苏兆征、张太雷、鲁迅等国共两党领导人及社会知名人士来校演讲,规定各学生队每周至少召开一次政治讨论会,设政治问题箱,由教官开箱收集学生所提问题,在课堂上或校刊上公开回答。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组织政治教员编写《政治问答集》,组织学生到省港罢工委员会或广宁、海陆丰等地农民协会作社会调查。此外,政治部根据一些部队的需要,还开设了短期政治训练班,为连队培养见习党代表。 [2] 1925年8月,校党代表廖仲恺由于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遭国民党右派杀害。鲁易在动乱中勇挑重担,组织进步师生反击军校内否定三大政策的逆流。他执行周恩来和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的指示,负有党内的秘密使命,在军校大力发展中共组织,增强党的力量。随着共产党员的增加,原中共广东区委直属支部扩大为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由鲁易、聂荣臻担负领导工作。由于他们不怕威胁,巩固了党在军校的阵地,被校内反动分子攻击为“周恩来的亲信”,“支部大权,尽在鲁易、聂荣臻之手”。 [2] 接着,周恩来请邵力子推荐,鲁易由政治部秘书升任政治部副主任。鲁易主持工作期间,将政治部下设指导、编纂、秘书三股改为宣传、组织两科,宣传科科长为杨其纲、秘书兼组织科长为聂荣臻,部内只留3名文书办理庶务,其余人员充实政治教官队伍,因而,政治部虽精简,但人员更加精干,适应了全校政治教育的需要。 [2] 军校政治工作产生的成效,引起了校长蒋介石的忧虑。他企图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指使亲信王柏龄、缪斌等组织代表国民党右派势力的团体———孙文主义学会,专与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青年军人联合会作对。鲁易旗帜鲜明地支持左派学生,允许他们通过《黄埔潮》、《青年军人》等刊物,揭露国民党右派打着孙文主义旗帜破坏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行径。他对制造摩擦、寻衅闹事者予以痛斥,保护蒋先云、周逸群、王一飞等中共学生开展革命活动。由于王柏龄以军校教育长的身分公开支持孙文主义学会,鲁易便针锋相对,以政治部负责人的身份加入青年军人联合会。为此,王柏龄上书蒋介石,要求将鲁易调开,否则他就辞职不干。可见,鲁易对国民党右派势力的斗争的坚决。 [1] 为黄埔军校撰写校歌编辑 军校政治部改组,邵力子任主任,鲁易升任少将副主任。为使学生牢记军校宗旨、激励其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广泛征稿和悉心整理的基础上,鲁易还与宣传科成员编成了振奋人心的《陆军军校校歌》—— [2] 莘莘学生,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3]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2]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3]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2] 人物纪念编辑 1985年,监利县人民政府在易家台红军墓地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和历史纪念碑,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了碑名“青史永垂”,聂荣臻元帅也题写了“鲁易烈士纪念碑”字样,以纪念红三军将领鲁易。 [2]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1) 参考资料 1. 周恩来的革命挚友鲁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11-14[引用日期2014-11-17] 2. 江西鲁易撰写黄埔军校校歌 .江西晨报网[引用日期2015-02-22] 3. 常德市革命烈士事迹(鼎城区篇) .常德英烈网[引用日期2015-02-22]
第五次啟用第十三軍番號,由國民革命軍第88師(前國民革命軍警備第2師、師長孫元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89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3師改名、師長湯恩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中央軍系統)合編,軍長錢大鈞,參謀長李祖植。該部隊後來投入長城戰役。 民國二十二年(1933)1月,錢大鈞卸任十三軍軍長,代理軍長由湯恩伯出任,隨後88師因任務結束調離,十三軍隨後即以第4師、第89師為主。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參加平綏線抗戰的南口防禦戰役 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4師,師長王萬齡 第89師,師長王仲廉 1937年10月,平漢路北段作戰,湯恩伯升任第20軍團長。第20軍團轄湯恩伯〔兼〕第13軍、關麟征第52軍、周碞第75軍、王仲廉第85軍。後鮑剛升任第13軍軍長。1938年初,張軫任軍長。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38年6月,湯恩伯升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張軫接任第20軍團長,王仲廉接任第13軍軍長。該軍轄: 第23師:師長李必蕃 第110師:師長吳紹周 新編第35師:師長王勁哉。不久改稱第128師 1939年初,第23師與第85軍的第89師對調,第128師改隸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第89軍第193師改隸第13軍。第13軍在桐柏山區游擊。 1940年1月,張雪中任軍長。1930年4月,第193師該隸新編第2軍,新編第1師改隸13軍。 1942年下半年,第110師與第85軍第4師對調。1942年7月30日,張雪中升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第85軍副軍長石覺代理13軍軍長。 1943年初第110師改隸第85軍,第89軍第117師改隸第13軍。 1943年5月,第13軍: 軍長石覺 副軍長吳紹周、王毓文、王公亮、舒榮 參謀長張純璽 第4師:師長蔡劍鳴 第89師:師長舒榮(兼任) 第117師:師長劉漫天 1944年5月,13軍參加豫湘桂會戰的豫中會戰。 1944年9月,第117師改隸暫編第一軍,新編第八軍暫編第16師改隸第13軍。 1944年底,第13軍奉命調往貴州,守貴陽。 1945年2月,暫編第16師被裁減,第九軍第54師改隸第13軍。1945年4月至5月,該軍參加湘西會戰和收復桂林之戰。 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1日13軍在秦皇島登陸,進攻山海關。1946年1月,沿錦承線大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