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炳炎 [公元1902年-1937年] 蔡炳炎 蔡炳炎(1902~1937),又名蔡善举,字孑遗、絜宜。合肥郊区人。家务农,世清贫,男丁不旺,3 房由蔡炳炎一人继承。幼受宠爱,但宠而不娇,少怀壮志,勤奋求进。7 岁启蒙,就读私塾,聪明过人,深受老师喜爱。几年间,读完“四书”、“五经”。15 岁在三河从读孙举之学馆期间,见教师案头置有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即借之阅读。读后,思潮澎湃,受影响很深。孙举之见其好学求进,即悉心传授。其父也省衣节食,支持他读书。蔡炳炎不辜负父辈和教师所期,刻苦攻读,在孙举之学馆就读3 年,学业益精,不仅文笔甚佳,而且写一手秀丽的毛笔字。民国8 年(1919 年),天大旱,淝河干涸,禾苗枯萎,稻谷无收。蔡炳炎时年17,深知家中困境,乃辍学回家当塾师,不久,又去三河设馆。他执教有方,深受学生拥戴。且年轻持重,以礼待人,见有不平之事,爱出面干预,父老乡亲亦甚为推崇。民国13 年,在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创办了黄埔军校。蔡炳炎闻讯,喜出望外,托舅父邓子云介绍前往应试。邓子云系老“同盟会”会员,在日本、广州时,经常写信教诲蔡炳炎,要“树立革命思想”,“拯民救国”。在舅父的介绍下,经考试录取军事学校,从此蔡炳炎走上了投笔从戎的道路。 蔡炳炎在军校中认真学习,刻苦磨砺,各种成绩优良。他还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自学数学和英语,以弥补自己学识之不足。经7 个月的军事学习,通过各项教程考试,终以良好的学习成绩取得结业证书。正在此时,以孙中山为首的广州革命政府,既有英帝国主义直接支持的反动商团作乱于内,又有陈炯明叛军窜扰于外,戡乱平叛,迫在眉睫。孙中山决定,以军事学校第一期党员为基干,组建2 个教导团,作为校属武装。蔡炳炎被分配在教导第二团任排长。 民国14 年1 月31 日,广州革命军誓师东征,讨伐叛军陈炯明。2 月初,在进攻淡水战斗中,蔡炳炎随教导第二团在城外负责阻击增援之敌。所阻援敌系陈炯明主力,战斗力强,攻势凶猛。在激烈的战斗中,团长畏缩不前,部队也有一部退下来。值此紧要关头,蔡炳炎率队勇猛冲杀,将陈炯明援军击溃,使淡水之役首战告捷。3 月12 日,陈炯明主力数万之众,与广州革命军在棉湖、鲤湖一带相遇。教导第一团与敌主力团在棉湖西北山地展开激战,伤亡很大。教导第二团在鲤湖附近待命,因未接到命令,未及时出击。蔡炳炎和几位排长见势便自动向前移动,结果与敌遭遇,打响了战斗。敌因腹背受击,全线溃败。第一次东征方酣之际,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桂军总司令刘震寰,乘孙中山不幸逝世之机,公开叛乱。广州革命军奉召回师平叛,蔡炳炎旗帜鲜明,坚决听命。6月中旬,蔡炳炎参加进攻广州白云山、龙眼洞之敌。他机智灵活,作战勇敢,战绩显著。平定杨希闵、刘震寰之乱后,蔡炳炎晋升为连长。不久,陈炯明又乘国民政府初建和廖仲恺被刺之机,重占江东,集兵于惠州,再图进犯广州。10 月1 日,蔡炳炎随广州革命军第一军再次东征,攻打惠州。他先参加扫荡城外之敌,后配合第四团与敌在城内开展巷战,经过激战,攻克惠州。在河婆之战中,广州革命军以1 个团兵力,溃敌万余,蔡炳炎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在军中颇负英名。 民国15 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12 月下旬,蔡炳炎在攻克永定、永泰等战斗中,因勇敢善战,晋升为第三师第八团副营长。民国16 年初,北伐军乘胜向长江下游挺进,蔡炳炎随师进驻镇江。不久,随师渡江北上,直取蚌埠。6 月初,渡淮攻占徐州,而后回师镇江。在渡江北上诸战斗中,蔡炳炎累积战功,晋升为中校营长。“四·一二”政变后,蔡炳炎调任第九军军士教导大队上校主任,不久又调任总司令部补充第五团团长。11 月,他奉命再次渡江北上。途中,何应钦见蔡炳炎既勇且谋,将其调到他的基本部队第一军第三师第八团任团长。12 月上旬,蔡炳炎率部向徐州挺进,在符离集、夹沟一线痛击直系顽抗之敌。中旬,再次攻克徐州。进城时,蔡炳炎不慎坠马,右小腿骨折。 住院治疗期间,蒋介石派-亲往医院探视。民国17 年夏,蔡炳炎伤愈不久,即参加进攻鲁南、济宁等战役。战事结束后,蔡炳炎部改为第二师第五旅第十团,继任团长之职。 民国18 年,蔡炳炎调往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学习。翌年,爆发蒋、冯、闫中原大战,蒋介石令正在陆大特别班学习的原第九军副军长卫立煌回江淮地区招募新兵,组建部队,加强后备力量。蔡炳炎亦奉命随往,任命为第三纵队少将参议。不到2 个月,在江淮地区招募2 个团新兵,蔡炳炎兼任第一团团长。未几,又招募2 个团新兵,蒋介石遂将反蒋失败的第四十五师番号改交卫立煌,原第四十五师所剩部队与4 个新兵团合并成立新第四十五师,蔡炳炎任第一三五旅第二六八团团长,进驻徐州,兼徐州警备司令。民国20 年初,蒋、冯、闫中原大战结束后,新第四十五师改编为第十师,调往井冈山革0据地,对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第三次“围剿”。蔡炳炎复回陆大特别班完成没有修完的学业。民国21 年春,蔡炳炎在陆大特别班学习结业后调至南京,任胡宗南部第一师参谋长兼开封警备司令。旋任第十八军军部参谋兼干部训练处副主任。后应安徽省政府主席吴忠信之请,任安徽警备第二旅旅长。9 月,升任安徽省保安处少将参谋长。次年3 月,又升任安徽省保安处中将处长。蔡炳炎在任安徽省保安处长期间,因“剿匪”(围剿中国工农红军)有功,受到蒋介石明令嘉奖。民国24 年初,曾率保安团、队,配合刘镇华部第十五军在皖南谭家桥阻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致使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蒙受巨大损失。民国24 年3 月,蔡炳炎因与安徽省主席刘镇华不睦,呈准辞去安徽省保安处长职务。4 月,应陈诚之召,调到中央陆军整理处军官大队任大队长,次年调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第二 一旅旅长。民国26 年初,奉命率部驻防广东韶关,修筑公路。 淞沪抗战发起后,时任国民党军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第一一 旅少将旅长的蔡炳炎,主动-请缨,誓死保卫祖国领土。不日,蔡炳炎随第十八军开赴淞沪战场,率所部扼守罗店一线阵地。激战中,日军遭受沉重打击,多次正面进攻不能得逞。日军见从正面强攻不下,遂于8 月25 日,遣第十一师团多田骏部,从川沙口登陆,占领陆家宅、沈宅一线,企图进攻罗店,以威胁上海守军之侧背。为消除日军对上海守军侧背的威胁,蔡炳炎率部夜袭陆家宅。全旅将士在蔡炳炎的指挥下勇猛冲杀,将陆家宅日军全部歼灭。次日黎明,日军大批增援部队赶到,在飞机、大炮和装甲车的掩护下,向蔡炳炎部阵地发起猛烈攻击。蔡炳炎指挥所部抗日将士,冒着日军的猛烈炮火顽强抗击。双方拼死搏杀,死亡惨重,血流成河。蔡炳炎见情况万分危急,遂下达“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其各禀遵”的命令,自己挺胸站在前面,迎击进攻之敌。他振臂高呼:“吾辈只有两条路,敌生,我死!我生,敌死!”然后冲向敌群,与日军进行惨烈搏斗。鏖战中,蔡炳炎不幸胸部中弹,壮烈殉国。 蔡炳炎开赴抗日前线时,再三嘱咐爱妻:“现在抗战很紧张,何时回来很难预料”,“你照顾好幼小的子女外,还可参加妇女抗日救亡团体,为国家出点力。”临战前,信告爱妻:“国将不保,家焉能存在!”蔡炳炎灵柩运往安庆时,沿途苏州、南京、芜湖等地的各界人士皆为之举行公祭。12 月下旬,灵柩运回合肥故里下葬。民国36 年5 月10 日,国民政府以2821 号公报发布了对蔡炳炎的褒扬令:“抗战军兴,御敌淞沪,身先士卒,为国捐躯,寰宇重光,弥远忠烈,应予明令褒扬”。1985 年4 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安徽省人民政府为表彰先烈,追认蔡炳炎为革命烈士。1986 年9 月,合肥市人民政府拨款3 万元,将蔡炳炎灵柩葬于合肥蜀山烈士陵园。 黃埔一期蔡炳炎 2019-02-18 10:13:26 來源:黃埔軍校同學會網 點擊:3 蔡炳炎(1902―1937),安徽合肥人。1924年6月,考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第四隊學習步科。 1925年2月,蔡炳炎任黃埔軍校教導二團二營六連連長,率部随右翼軍東征, 1926年春,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師八團八連連長。 1927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蔡炳炎在攻克永定、永泰等戰鬥中,因勇敢善戰,晉升爲第三師第八團副營長、營長,授中校軍銜。同年,升任第九軍教導大隊上校主任。不久,調任國民黨軍總司令部補充第五團團長。 1928年,蔡炳炎改任第一軍三師八團團長。同年秋,調任第二師五旅十團團長。 1929年,蔡炳炎任第四十五師二六八團少将團長兼徐州警備司令。 1932年,蔡炳炎調第一師參謀長兼開封警備司令,繼調第十八軍軍部任參謀兼幹部訓練處副主任。同年,再調安徽省保安處任少将參謀長。 1933年,蔡炳炎升任安徽省保安處中将處長。1935年,調中央陸軍經理處任少将處長。 1936年,蔡炳炎調第十八軍六十七師二0一旅任少将旅長。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開始。蔡炳炎奉命率部5000人星夜馳援羅店一帶守軍。26日淩晨3時,督部向日軍主力盤距的陸家宅沖擊,英勇殉國。犧牲後,國民政府追贈其爲陸軍中将。 蔡炳炎 编辑 蔡炳炎(1902年―1937年8月25日),安徽合肥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和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生。曾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国民党陆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少将旅长,参加淞沪抗战。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 人物关系 纠错 儿子 蔡浙生 中文名蔡炳炎外文名Cai Bingyan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日期1902年逝世日期1937年8月25日毕业院校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职 业国民党陆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少将旅长主要成就淞沪会战 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北伐战争出生地安徽合肥信 仰三民主义 目录 1 生平经历 ▪ 牺牲 ▪ 两封家书 2 主要事迹 3 人物评价 生平经历编辑 蔡炳炎(1902―1937),汉族,安徽合肥人。 1924年6月,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步科。 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权发兵东征,讨伐陈炯明。时任军校教导二团二营六连连长,率部随右翼军出征,攻占淡水城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转战五华、兴宁、松口等地,参加了扫荡陈炯明残部的战斗。 1926年春,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师八团八连连长。同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隶属于何应钦率领的第一军,编入东路军序列,从广东潮州、汕头一带出发,向盘踞福建的孙传芳军阀集团的周荫人部进攻。福建克复后,随部进入浙江,旋即转向江苏,参加会攻南京。 1928年初,改任第一军三师八团团长。同年秋,奉命调任第二师五旅十团团长。 1929年,又调往第四十五师二六八团任少将团长兼徐州警备司令。 牺牲 1937年8月24日,蔡炳炎奉命率部抵达罗店设防。入夜,部署初定,阵前即发现敌军。传令士兵不得妄动。待敌接近阵地约50米,乃一声令下,猛烈开火,继以刺刀冲杀,全歼来犯日军。25日晨,以一团兵力,向占据陆家宅的日军第十一师团出击,攻占其前沿阵地。后因日军援兵疯狂反扑,所部死伤惨重。中午12时,亲率一营兵力在陆家宅与日军反复冲杀。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35岁。 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1986年,其灵柩迁葬于合肥市,安徽省暨合肥市党政领导与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及黄埔军校同学会等共100余人参加了迁葬仪式。 [2] 两封家书 蔡炳炎的妻子赵志学接到丈夫牺牲的噩耗,悲痛万分,即与长女慕兰前往罗店前线接灵运回安徽。途径南京、芜湖、合肥等地时,当地人民均举行隆重的公祭。 50多年过去了,如今安徽省人民政府已追认蔡炳炎为革命烈士。他的灵柩移葬于合肥烈士陵园。年届八秩的赵志学叶落归根,自美国返回大陆定居。她通过合肥市政协把珍藏了半个世纪的蔡炳炎的两封家书献给了国家。两封家书全文如下: 志学内子雅鉴: 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沪战闻我军连日胜利,敌方大有恼羞成怒之势。昨日报载,又由日舰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果尔,则二次大战即将爆发。同时又根据报载,上海汇山码头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虽多亦奚以为!我等刻仍在此间休息,如沪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前函家用帐目,由你管理,望即实行,无得疏忽,此为最要紧之事。保、亚、浙(稽子保生、女亚兰、幼子浙生一一编者注)等几辈均好吗?甚念!特此,敬颂。 时祺 洁宜于常州洪庙 八月二十一日上七时 志学内子雅鉴: 连日致书,谅已览,先后汇带之款,前函所述办法,务希切实作到,是为至盼。我等于本日仍在此间休息,因沪上连日胜利,且战区狭,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周难(指蔡的勤务兵一一编者注)于此次过汉,乘机潜逃。此人瘦弱无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困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兰(指长女)之事,时在念中,望设法促成,以免我一件顾虑。老八(指幼子浙生)资质甚佳,我颇爱之,希注意保育为要!专此,敬颂 时祺 洁宜手启 八月二十二日于常州城北之洪庙,上午八时半发,彼等恐不在原地,汇款注意。 这两封家书,用绫裱好,原来珍藏在美国新奥尔良市。赵志学女士把它捐献给国家后,已于1987年7月7日送到北京。现由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 [2] 主要事迹编辑 1902年,蔡炳炎出生于合肥东郊胡浅村农民家庭。 1924年6月,蔡炳炎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步科。同年11月毕业,被分配到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组建的军校教导团 1925年2月,蔡炳炎任黄埔军校教导二团二营六连连长,率部随右翼军东征, 1926年春,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师八团八连连长。 1927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蔡炳炎在攻克永定、永泰等战斗中,因勇敢善战,晋升为第三师第八团副营长、营长,授中校军衔。同年,升任第九军教导大队上校主任。不久,调任国民党军总司令部补充第五团团长。 1928年,蔡炳炎改任第一军三师八团团长。同年秋,调任第二师五旅十团团长。 1929年,蔡炳炎任第四十五师二六八团少将团长兼徐州警备司令。 1932年,蔡炳炎调第一师参谋长兼开封警备司令,继调第十八军军部任参谋兼干部训练处副主任。同年,再调安徽省保安处任少将参谋长。 1933年,蔡炳炎升任安徽省保安处中将处长。1935年,调中央陆军经理处任少将处长。 1936年,蔡炳炎调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任少将旅长。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蔡炳炎奉命率部5000人星夜驰援罗店一带守军。26日凌晨3时,督部向日军主力盘距的陆家宅冲击,英勇殉国。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蔡炳炎为革命烈士。 1986 年9 月,合肥市人民政府拨款3 万元,将蔡炳炎灵柩葬于合肥蜀山烈士陵园。 2004年9月7日,蔡炳炎将军铜像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落成。 人物评价编辑 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合肥市人民政府重修烈士墓,以志纪念。 蔡炳炎烈士墓志铭,蔡君炳炎(1902一1937),宇系宜,祖居合肥东郊,父母业农。君少聪颖,勤奋;好学,卓荦有成,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及陆军大学特别班一期。参加东征北伐,卓建功勋,历任排连营团长、师参谋长、徐州警备司令、中将保安处长、旅长等职。一九三七年八·一三凇沪抗战,君仨陆君第十八军二O一旅旅长。目睹日寇入侵,国势垂危,义愤填庸,请缨抗敌,率锐旅千常州星夜驰沪,参加罗店保卫战,初战告捷。该敌援骤增,众寡殊巨,君临危不惧,率余部冲向敌阵,饮弹殉国,时年三十六岁。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安徽省人民政府一九八五年追认君为革命烈士。翌年合肥市人民政府为君奠墓于蜀山烈士陵园。勒石为碑,铭曰: 少怀壮志 才识超群 东征北伐 屡建功勋 抗倭救国 喋血淞沪 江淮俊杰 黄埔精英 蜀陵长眠 青史垂名·(海平撰) [3]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1)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 陈安宝 ( 上将 第29军军长兼173师师长) ▪ 郝梦龄 ( 上将 第9军军长) ▪ 李家钰 ( 上将 第36集团军总司令) ▪ 饶国华 ( 上将 第145师师长) ▪ 唐淮源 ( 上将 第3军军长) ▪ 佟麟阁 ( 上将 第29军副军长) ▪ 王铭章 ( 上将 第41军代理军长兼122师师长) ▪ 张自忠 ( 上将 第33集团军总司令) ▪ 赵登禹 ( 上将 第29军132师长) ▪ 蔡炳炎 ( 中将 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 ▪ 陈济恒 ( 中将 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 ▪ 寸性奇 ( 中将 第3军12师师长) ▪ 戴民权 ( 中将 第39军副军长) ▪ 戴安澜 ( 中将 第5军200师师长) ▪ 丁炳权 ( 中将 第8军197师师长兼长沙警备司令) ▪ 郭子斌 ( 中将 第30暂编师师长) ▪ 高致嵩 ( 中将 第72军88师264旅旅长) ▪ 黄启东 ( 中将 第32师参谋长) ▪ 黄梅兴 ( 中将 第72军88师264旅旅长) ▪ 姜玉桢 ( 中将 第66师196旅旅长) ▪ 蒋志英 ( 中将 浙江台州守备司令) ▪ 阚维雍 ( 中将 第31军131师师长) ▪ 刘桂五 ( 中将 第6骑兵师师长) ▪ 李必藩 ( 中将 第23师师长) ▪ 刘家骐 ( 中将 第54师师长) ▪ 赖传湘 ( 中将 第190师代理师长) ▪ 李翰卿 ( 中将 第74军57师步兵指挥官) ▪ 李巩良 ( 中将 军训部锱重总监) ▪ 刘震东 ( 中将 第5战区高级参谋兼第2路游击司令) ▪ 马玉仁 ( 中将 苏鲁战区第1路抗日游击军司令) ▪ 彭士量 ( 中将 第73军第5暂编师师长) ▪ 庞汉祯 ( 中将 第7军173师519旅旅长) ▪ 齐学启 ( 中将 第38新编师副师长) ▪ 秦霖 ( 中将 第7军173师521旅旅长) ▪ 孙明瑾 ( 中将 第10军第10预备师师长) ▪ 石作衡 ( 中将 第70师师长) ▪ 司徒非 ( 中将 第66军106师参谋长) ▪ 唐聚五 ( 中将 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 ▪ 吴克仁 ( 中将 第67军军长) ▪ 王甲本 ( 中将 第79军军长) ▪ 武士敏 ( 中将 第98军军长) ▪ 王竣 ( 中将 第27新编师师长) ▪ 王凤山 ( 中将 第45暂编师师长) ▪ 吴国璋 ( 中将 第75师副师长) ▪ 许国璋 ( 中将 第44军150师师长) ▪ 夏国樟 ( 中将 第7军175师副师长) ▪ 萧山令 ( 中将 国民政府宪兵副司令) ▪ 张敬 ( 中将 第33集团军高级参谋) ▪ 张谞行 ( 中将 第1战区司令长官部副参谋长) ▪ 郑作民 ( 中将 第2军副军长兼第9师师长) ▪ 朱世勤 ( 中将 第30暂编师师长) ▪ 钟毅 ( 中将 第84军173师师长) ▪ 周元 ( 中将 第48军173师副师长) ▪ 赵锡章 ( 中将 第19军70师215旅旅长) ▪ 郑廷珍 ( 中将 第25军第5独立旅旅长) ▪ 周复 ( 中将 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 ▪ 艾亚春 ( 少将 第17军84师野战补充团团长) ▪ 安德馨 ( 少将 东北军独立第9旅626团营长) ▪ 陈文杞 ( 少将 第27新编师参谋长) ▪ 陈绍堂 ( 少将 第104师步兵指挥官) ▪ 陈昭礼 ( 少将 70军参议兼战时步兵培训班主任) ▪ 付忠贵 ( 少将 山东鲁北游击军总司令) ▪ 范筑先 ( 少将 山东省6区游击司令) ▪ 范庭兰 ( 少将 豫北别动第5总队总队长) ▪ 官惠民 ( 少将 第90师270旅旅长) ▪ 高道先 ( 少将 山东游击队铁道破坏队总队长) ▪ 高志航 ( 空军 少将 驱逐机司令兼第4大队大队长) ▪ 胡义宾 ( 少将 第96师师长) ▪ 扈先梅 ( 少将 第51军114师341旅旅长) ▪ 华品章 ( 少将 第72军88师262旅副旅长) ▪ 韩应斌 ( 少将 第18军11师32旅62团代理团长) ▪ 韩宪元 ( 少将 第72军88师262旅524团团长) ▪ 胡旭盱 ( 少将 第3战区第1突击队司令) ▪ 韩炳宸 ( 少将 山东第13战区敌后保安副司令) ▪ 金崇印 ( 少将 第17军参谋长) ▪ 江春炎 ( 少将 第114师参谋长) ▪ 吕公良 ( 少将 新29师师长) ▪ 吕旃蒙 ( 少将 第16集团军第31军参谋长) ▪ 卢广伟 ( 少将 第8骑兵师副师长) ▪ 李兰池 ( 少将 第57军112师副师长) ▪ 林英灿 ( 少将 第152师副师长) ▪ 梁希贤 ( 少将 第80军第27新编师副师长) ▪ 路景荣 ( 少将 第18军98师583团团长) ▪ 李忠 ( 少将 第63师361团团长) ▪ 刘眉生 ( 少将 第85师253旅510团团长) ▪ 林相侯 ( 少将 第20军135师805团团长) ▪ 史蔚馥 ( 少将 广西绥靖公署高级参谋) ▪ 王禹九 ( 少将 第79军参谋长) ▪ 王剑岳 ( 少将 第57军第8师副师长) ▪ 吴继光 ( 少将 第58师174旅旅长) ▪ 徐积章 ( 少将 第205旅旅长) ▪ 解固基 ( 少将 第43军26师152团团长) ▪ 谢晋元 ( 少将 第72军88师262旅524团团长) ▪ 谢志恒 ( 少将 第170师508团团长) ▪ 谢鼎新 ( 少将 第176师团长) ▪ 姚中英 ( 少将 第83军156师参谋长) ▪ 易安华 ( 少将 第71军87师259旅旅长) ▪ 杨杰 ( 少将 第1师第1旅副旅长) ▪ 雍济时 ( 少将 第33师195团团长) ▪ 杨怀 ( 少将 第60师108旅359团团长) ▪ 杨家骝 ( 少将 第60师108旅360团团长) ▪ 姚子青 ( 少将 第18军98师583团第3营营长) ▪ 燕鼎九 ( 少将 第1战区游击挺进军第22纵队副司令官) ▪ 严家训 ( 少将 第60军第183师541旅1082团团长) ▪ 周鼎铭 ( 少将 第36集团军副官) ▪ 张少舫 ( 少将 第113师参谋长) ▪ 赵渭滨 ( 少将 第41军122师参谋长) ▪ 邹绍孟 ( 少将 第41军124师参谋长) ▪ 朱实夫 ( 少将 第3新编师副师长) ▪ 朱赤 ( 少将 第72军88师262旅旅长) ▪ 张空逸 ( 少将 第62师367团团长) ▪ 张庆澍 ( 少将 鲁苏战区游击队高级参谋) ▪ 左权 ( 少将 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参谋长) ▪ 蒋铁军 ( 第109师师长) ▪ 吉鸿昌 (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北路前敌总指挥) ▪ 刘启文 ( 第322旅旅长) ▪ 罗忠毅 ( 新4军第6师参谋长) ▪ 彭雄 ( 新4军3师参谋长) ▪ 彭雪枫 ( 新4军第4师长兼政委) ▪ 秦庆五 ( 第90师师长) ▪ 颜僧武 ( 第513旅旅长) ▪ 杨靖宇 ( 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总司令) ▪ 赵尚志 ( 东北抗日联军司令) 参考资料 1. 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引用日期2015-07-09]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宝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宝山史话》:政协上海市宝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9年09月第1版:150—151 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合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纪念蔡炳炎将军:安徽省文化厅印刷厂,1987
第五次啟用第十三軍番號,由國民革命軍第88師(前國民革命軍警備第2師、師長孫元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89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3師改名、師長湯恩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中央軍系統)合編,軍長錢大鈞,參謀長李祖植。該部隊後來投入長城戰役。 民國二十二年(1933)1月,錢大鈞卸任十三軍軍長,代理軍長由湯恩伯出任,隨後88師因任務結束調離,十三軍隨後即以第4師、第89師為主。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參加平綏線抗戰的南口防禦戰役 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4師,師長王萬齡 第89師,師長王仲廉 1937年10月,平漢路北段作戰,湯恩伯升任第20軍團長。第20軍團轄湯恩伯〔兼〕第13軍、關麟征第52軍、周碞第75軍、王仲廉第85軍。後鮑剛升任第13軍軍長。1938年初,張軫任軍長。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38年6月,湯恩伯升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張軫接任第20軍團長,王仲廉接任第13軍軍長。該軍轄: 第23師:師長李必蕃 第110師:師長吳紹周 新編第35師:師長王勁哉。不久改稱第128師 1939年初,第23師與第85軍的第89師對調,第128師改隸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第89軍第193師改隸第13軍。第13軍在桐柏山區游擊。 1940年1月,張雪中任軍長。1930年4月,第193師該隸新編第2軍,新編第1師改隸13軍。 1942年下半年,第110師與第85軍第4師對調。1942年7月30日,張雪中升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第85軍副軍長石覺代理13軍軍長。 1943年初第110師改隸第85軍,第89軍第117師改隸第13軍。 1943年5月,第13軍: 軍長石覺 副軍長吳紹周、王毓文、王公亮、舒榮 參謀長張純璽 第4師:師長蔡劍鳴 第89師:師長舒榮(兼任) 第117師:師長劉漫天 1944年5月,13軍參加豫湘桂會戰的豫中會戰。 1944年9月,第117師改隸暫編第一軍,新編第八軍暫編第16師改隸第13軍。 1944年底,第13軍奉命調往貴州,守貴陽。 1945年2月,暫編第16師被裁減,第九軍第54師改隸第13軍。1945年4月至5月,該軍參加湘西會戰和收復桂林之戰。 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1日13軍在秦皇島登陸,進攻山海關。1946年1月,沿錦承線大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