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方振武早年参加民主革命,后身陷军阀混战,但他同 情人民,同情革命,一生光明磊落,为官清廉。在日寇铁 蹄践踏国土时,他毁家纾难,毅然决然奔赴抗日疆场,就 任民众抗日同盟军前敌总司令,“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 奴”。他不愧是一个爱国的军事将领。   投身辛亥 北伐建勋   方振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祖辈世世代代以农为 业。他的父亲叫方椿良,为人慷慨仗义,好结交穷朋友,年青时 在城关六合染坊帮工,后回家乡开设油坊,经营小本生意。母亲 孙氏,生子三人,振武排行老二;长兄运震早殁,其弟振廷。继 母金氏,亦生二男(运鉴、运朋)、二女。少年时代,方振武家 境艰难,无钱上学读书。他为生活所逼,十三岁开始在瓦埠街上 卖凉水。贫困的生活,繁重的劳动,使他初步体验到人世的艰辛。 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对穷人的同情、对富人的憎恨。他羡 慕那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豪杰,心里暗暗地想着效仿这些 英雄,去铲尽人间的不平。瓦埠街上有个大地主,他家的“花公 子”专好欺凌穷人,谁也惹不起。有一次,这位“花公子”把一 个穷人家的孩子按在地上,边打边辱骂,街上的人没有一个敢上 前干涉。这事恰巧被方振武碰上,他走上前去,揪住这位“花公 子”,狠狠揍了一顿。这件事触怒了这家大地主,跑到县衙门告 状,结果把方振武父亲抓去坐了三年班房。方振武自己在家乡也 无法呆下去,被迫只身外逃。他逃到安庆后,投入安庆武备练军 学校,毕业后即开始行伍生涯。   方振武素怀革命大志,立志献身国家。辛亥革命前夕,他受 革命思潮影响,跑到广东加入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 不久,他受同盟会委派回到安庆,同徐锡麟等在安庆积极发动革 命。1906 年 7 月 6 日,徐锡麟枪杀巡抚恩铭于警校礼堂,并发动 武装暴动,但因力量悬殊,起义失败,徐锡麟不幸被俘受害,方 振武亦被抓进监狱。后来经各界人士多方营救,用钱买通狱卒, 方振武才得以逃出。   武昌起义爆发后,方振武投入革命军,参加了南京战役。接 着,他随军北上,攻打徐州。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后,全国各地 掀起了讨袁运动。1913 年 7 月,黄兴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方振 武这时在黄兴麾下任辎重兵营长。方作战英勇,曾亲率一营兵力, 抗拒袁军数千,激战七昼夜,身中数弹,坚不示弱。   讨袁军战事不利,7 月下旬,南昌、南京相继失陷。在这种情 况下,黄兴认为讨袁败局已定,他和孙中山再次东渡日本。方振 武虽讨袁坚决,但身为营长,兵力有限,对扭转局势无能为力, 也只好逃亡日本。方在日本进了国民党在日本的机关浩然学校。 毕业后回国,到广州投入海军陆战队,担任营长。   1921 年 5 月,孙中山在广东组织“中华民国政府”,就任总 统。这年秋天,孙中山亲自带兵北伐,方振武任北伐军大队长。 次年,方振武率兵独进安徽,继续北伐。但正当他与皖军张文生 激战之际,陈炯明在广东发动武装叛乱,北伐失败。于是,方振 武被迫率部退回浙江,遣散军队,只身逃往上海。   1924 年 9 月,江浙战争爆发了,方振武经上海到浙江,充任 卢永祥部别动司令。卢永祥兵败后,方振武再次回到上海。第二 次直奉战争时,冯玉祥班师回京,捣毁曹吴政权,直系军阀一败 涂地。冯、奉两军进入天津后,争先恐后地收编吴佩孚的败兵, 张宗昌以山东人为号召,收编人数最多,实力迅速增长起来。这 时卢永祥从日本回到天津,同奉军勾结起来。方振武经卢介绍, 充任奉军第一军张宗昌部先遣第二梯队司令。   他到张宗昌军中后,曾很卖力地参与多次军阀战争。1924 年 冬,方振武随张宗昌南下渡江,沿京沪线进攻燮元军,直抵上海。 在这次南下战斗中,方振武壮大了自己兵力,成为张宗昌军阀阵 营里的一员大将。不久,他被任为第二十四师师长兼兖州镇守使。   张宗昌是一个典型的反动军阀。1925 年“五卅”运动时,他 在山东不择手段地镇压人民的反帝运动,制造了著名的“青岛惨 案”。方振武对这种野蛮的军阀统治,越来越看不惯。他想,如 果继续在张宗昌手下,不但不能“革命”,而且久而久之,自己 也要身陷污泥中,成为人民的罪人。   在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方振武毅然于 12 月 20 日在肥城举事, 率部连夜开拔,渡汶河,经汶上、梁山、郓城,辗转到曹州,向 河北、河南边界挺进。到曹州后,方振武集合全军讲话,宣布脱 离张宗昌,加入冯玉祥的国民军,正式改为国民第五军,方就任 军长。这期间方振武曾以“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为题, 让每个军官作一篇文章,对这次倒戈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 的态度。   方振武投奔冯玉祥时,国民军正处在四面楚歌之中。1926 年 3 月,冯玉祥被迫去苏考察。这时国民军群龙无首,面临瓦解。   方振武参加国民军后,参加了晋北战役。在晋北战役中,方 振武英勇奋战,屡立战功。但这时大势已难挽回,是年 8 月,国 民军总退却,方振武部移驻五原。   1926 年秋,冯玉祥从苏联回国,召集旧部在五原誓师北伐。 冯玉祥就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任孙良诚为援陕总指挥,方振武 为副指挥兼第一路司令。接着,国民军全体官兵加入国民党,成 立了“最高特别党部”,方振武、刘伯坚等 11 人当选为特别党部 执行委员。   五原誓师后不久,吴佩孚派刘镇华进攻陕西,西安被围,国 民军杨虎城、李虎臣等部危在旦夕,亟盼援救。国民军派孙良诚 率部驰援,但兵到咸阳以东的三桥附近,就被刘镇华部围困住, 情势很危急。冯玉祥接到报告后,命令方振武率国民第五军火速赴救。方部由五原出发,经宁夏、固原、平凉、分阝州、乾州, 日夜兼程赶赴咸阳,于猴儿寨大败刘镇华部,解了孙良诚之围。 猴儿寨战役之后,方振武率部以灞桥为目标,向西安的北部包抄。 刘镇华眼看他的后路有被切断的危险,急忙撤军,狼狈东逃。被 围八个月之久的西安军民终于得以解围。   方振武因不是冯玉祥嫡系,终难得到冯的信任。西安解围后, 方振武率部继续东进。当时方部给养不足,弹药得不到补充,向 总部求援,冯玉祥却置之不理。因此,方振武便下决心脱离冯玉 祥领导。1927 年 4 月,国民军东出潼关时,方部被改编为第九方 面军,方即乘机向南阳、荆襄开发,意在另寻出路。方振武与冯 部孙良诚时相龃龉,矛盾日益激化。蒋介石利用方与孙之间矛盾, 千方百计将方振武拉到自己这方面来。这时,蒋介石已经背叛革 命,但方振武没有认清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站到了蒋介石一边。 蒋将方部改编为第十一路军,方振武任总指挥。这时,方的势力 发展很快,全盛时曾达五万余人。   1928 年 4 月 5 日,蒋介石在南京誓师,进行所谓“二次北伐”。 “二次北伐”实际上是一次新旧军阀的大混战。方振武奉令改编 为第一集团军第四军团,方任军团总指挥,率部由湖北襄阳出发, 沿京汉线到达郑州,不久进入山东。四月下旬,方部奉命继续北 进,在汶上、肥城一带不断与孙传芳展开小规模激战。28 日方部 乘胜夺取万德、张夏一线,与津浦路正面的一军团刘峙部会师, 对济南发起总进攻。5 月 1 日拂晓,方振武首先带兵攻入济南。方 振武在这场军阀混战中,以卓越“战功”被任命为济南卫戍司令。 不久,方振武奉命继续“北伐”。进入北平后,方部驻防通县、 怀柔、密云、古北口一带。   密谋反蒋 身陷囹圄   第二次“北伐”结束后,蒋介石为扩大自己势力,并吞其他 集团军,在南京召开了一次编遣会议。会后第一集团军第四军团 被取消,方振武改任第四十五师师长,兵权大为削弱,蒋介石这 种排斥异己、独裁专制的行为,引起了方振武的不满,他对自己 不断受到蒋的摆弄,心中愤郁不平。蒋介石这时对方振武也已有 芥蒂,认为方不是自己的亲信,在“指挥”上往往不怎么顺手, 更担心方振武倒戈,再回到冯玉祥那里。1929 年春,蒋介石以方 振武为山东省政府主席为名,把方的队伍由北平南调。方振武奉 命开拔,但当方的先头部队开到黄河北岸,正派人联络接收济南 时,蒋介石又发来了第二个电令,叫方振武与原安徽省政府主席 陈调元对调。这是因为蒋介石感到山东与河南接壤,仍未脱离冯 玉祥第二集团军的势力范围,所以又改变了原来的主张,把他调 到安徽。方振武接到蒋的第二个电令,知道这是蒋介石调虎离山 之计,但此时他已无可奈何了。至此,方与蒋之间的矛盾有了进 一步发展。   方振武出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后,很想做出一番成绩,为老百 姓干一点“好事”。为此,他制定了许多治皖措施,很想除弊兴 利,为人民造点“福”。但是,他的治皖措施,违背了蒋介石的 意旨,也遭到地方封建官僚势力的竭力反对。这些人造出种种谣 言,说方振武对蒋介石三心二意,想在安徽搞“独立王国”。这 股风吹到蒋介石耳朵里,蒋便决心撤掉方振武的职务。9 月 25 日, 蒋介石电召方振武到南京开会。方接到蒋的通知后,知道蒋要对 自己下手了。他一方面派人到南京打听消息,一方面在安庆报上 发表谈话,表示“打算暂时不去南京”。后方振武派到南京探听消息的孙光谱发来密电(孙是方的表兄弟,少将政治部主任)说: “见过戴季陶,戴劝方即来南京,以息外间谣言”,并说“戴以 生命担保安全”。于是,方振武乘安丰兵舰东下,经大通、芜湖 赴宁。不料方到达南京的当天,就被蒋介石软禁起来,并立即下 令免去方的安徽省政府主席职务。   1930 年 12 月 7 日,安徽省政府主席石友三因公到南京,顺道 会晤方振武。数日后,石友三倒戈反蒋。蒋介石认定方振武是石 的同谋。他本来就想杀害方,但始终没有找到有力借口,这次石 友三倒戈,蒋认为有了确凿“证据”,便决心拿方开刀。后经戴 季陶等人说情,方振武才免于受害,但却被蒋介石投入了陆军监 狱。   毁家纾难 抗日救国   1931 年“九 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迫于当时形势,不得不将 胡汉民、 居正、李济深、方振武等释放出来。数年囚徒生活,教 育了方振武,使方对蒋有了进一步认识。国难当头,民族存亡危 在旦夕,方振武悲愤国土受外人侵占,更加痛恨蒋介石的不抵抗 政策。他从监狱出来后,为抗日救亡到处奔走,表现了一个爱国 军人应有的民族自尊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可是,他手中无兵无 权,因而心如火焚。 1932 年上海抗战时,他变卖全部家产,用作抗战经费。接着, 他到山西,与吉鸿昌取得联系,起兵晋南,率领驻在介休、孝义 地区的所部两个师,成立抗日救国军,并出任总指挥,北上抗日。 蒋介石对方振武的义举异常恐惧,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拦,又指令 交通部门不拨车皮给方振武运送兵员,逼令方部在邯郸候命。方振武拒绝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全军步行到定县。何应钦又派员前 往定县,强令方振武就地将部队改编成两个旅。方振武严辞拒绝 了何的无理要求,继续率部开进徐水、满城地区。何应钦急忙调 集七个师的兵力,进行堵截。方振武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将何应 钦派去堵截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   1933 年 5 月 10 日,方振武发出通电,坚决表示:“宁为战死 鬼,不作亡国奴。耿耿愚忱,可质天日。”   是年 5 月底,冯玉祥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张家口组织民众 抗日同盟军,冯任总司令,吉鸿昌任总指挥。冯、吉通电就职后, 方振武当即通电响应,再申驰赴前线杀敌的决心:“振武不敏, 实率数万健儿,竭诚拥护,修我刀剑,歼彼凶残,胜则为少康之 一旅,败则为田横之五百。”   长城抗战 喋血御侮   这时,蒋介石在强力堵截的企图未能实现,收买分化的阴谋 又未得逞的情况下,加上全国舆论的压力,只得允许方振武率部 通过河南省境,开往察北。但是,对方部行军路线,却限令迂回 历史上著名险恶之地,如乌凤洞、倒马关等处。这些地方道路崎岖,人马难行,粮械运转尤其艰难。但方振武抗日心切,毅然亲 率全军,昼夜赶行。行军速度有时一昼夜竟达 200 余里。这样终于在 5 月底抵达察哈尔的宣化地区。 到达宣化地区以后,方部根据民众抗日同盟军总部的命令就地编成两个军,方振武就任民众抗日同盟军前敌总司令。 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成立,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援,很快发展、壮大起来,由原来的几千人迅速扩大到十来万人。6 月 15日,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各军将领 61 人参加了会议,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九人当选为大会主席 团成员。会议开了五天时间,通过了一系列抗日决议,确定了抗 日救亡的方针和路线。这次大会还选出了军事委员会委员 35 人,候补委员 29 人。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宣侠父、佟麟阁等 11 人当选为军委会的常务委员。这一切表明,方振武在抗日同盟军 中有着较高的声望,他的抗日救亡决心和行动,受到了人民的赞 誉,在他自己的历史上,也写下了光荣的一页。   正当抗日同盟军浴血奋战,痛击日寇时,南京国民党政府竟 使用各种无耻手段,甚至不惜明目张胆地勾结日本侵略者,千方 百计地破坏抗日同盟军的抗战行动。加上抗日同盟军内部成分比 较复杂,蒋介石软硬兼施阴谋迭出,从而使一些人发生了动摇。8 月上旬,同盟军总部召开军政会议,讨论当前局势。会上方振武、 吉鸿昌等许多将领,一致主张团结抗敌,坚持到底,坚决执行同 盟军“外抗暴日,内除国贼”的行动纲领,继续奋斗,并立即通 电讨伐蒋介石。但是,那些动摇分子鉴于形势不利,不愿牺牲实 力,因而徘徊观望,态度消极。会议最后未能提出全体一致同意 的办法。会后,方振武、吉鸿昌等部分高级将领通电全国,揭露 国民党反动派“公然与关东军采取联络之战线,实为世界亡国史中未见之奇迹。振武等在内外夹攻之恶梦中,深痛民族有此不磨 之污点。较之四省之失,更为可耻”。同时声称:“振武等四省 沦亡之日,无复偷生之念。正义所在,不辞汤火,光荣之死,甘 于鼎饴。全国民众必须了解,同盟军将士无论在任何环境中,即 仅余最后之一弹,亦为抗日而牺牲。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凡我 袍泽,危舟共济,认清敌友,判明是非。为国家雪奇耻,为民族 争生存,勿自被人陷于不义而已。”这是发自抗日爱国将领肺腑 的誓言,又一次申述了他们抗日到底的决心。   8 月 14 日,冯玉祥在内外压力下,自动辞去民众抗日同盟军 总司令之职,张家口一带抗日形势出现了暂时逆转,方振武、吉 鸿昌等坚持抗战的少数爱国将领,这时也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   冯玉祥走后,方振武代理总司令。他和吉鸿昌继续领导抗日 军队坚持抗日。不久,他们根据中国共产党前线委员会的建议, 作出整编队伍的决定,将“民众抗日同盟军”改为“抗日讨蒋 军”。   这时,蒋介石亦调集部队,对“抗日讨蒋军”实行围剿。1933 年 10 月中旬,吉鸿昌部主力在顺义牛栏山地区陷入日、伪、蒋军 的重围,处境极端困难。日本关东军的飞机日夜不停地轰炸,抗 日军队无处隐蔽,又缺乏可以挖掘工事的工具,部队伤亡很大。 地面上日、伪、蒋三方面的“围歼”部队也渐渐逼近山谷。吉鸿 昌不忍抗日官兵遭受无谓牺牲,为了保存力量,另谋抗日出路, 他于 10 月 10 日,应国民党第三十军军长商震,及北平慈善团体 代表的邀请,和方振武亲往第三十二军驻地,同商震等进行谈判。 谁知这是国民党政府的骗局,吉、方两位将军一到商震的驻地—— 顺义附近的马家营时,就被关押起来。何应钦命令商震立即把方、 吉二人押解北平审问。何应钦还特地在北平发出一通电文,送各报发表。电报内容略谓:“方振武、吉鸿昌二人称兵作乱,为害 地方,此次一再窜扰平郊附近,经我国军严密堵击,势穷力蹙, 不能得逞,今日向我前线部队表示‘投诚’。方、吉二人业已离 队他去,所余残部刻己设法遣置中。”何应钦这份电文颠倒是非, 混淆视听,充分暴露了蒋介石反动政府对方振武、吉鸿昌等抗日 爱国将领的仇恨。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纪念碑   商震接到何应钦命令后,派卫兵将方振武、吉鸿昌押解北平。 方、吉在押解途中,想方设法逃出了虎口。当方振武逃出后,跑 到一位姓张的农民家里。张大爷听说他是参加抗日的方振武,立 即把他藏到山芋窖里,躲过特务搜查。方当夜化装出走,到了天 津。蒋介石得知方振武、吉鸿昌逃走的消息,非常恼火,下令通 缉以方振武、吉鸿昌为首的 170 余名抗日将领和知名人士。方振 武对此义愤填膺,他说:“我们抗日,今天竟成了‘罪人’,我 和蒋介石不共戴天。”   蒋介石派特务到处搜捕方振武等人,方振武不敢久居天津, 旋即由天津化装乘意大利皇后号轮逃亡香港,接着流亡英国伦敦、 意大利威尼斯。   再赴疆场 赍志而没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迫不得已,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抗 日主张,作出各党各派共赴国难的决定,并撤销了一些通缉令, 方振武等因此也有了行动上的自由。当方振武在海外听到国内团 结抗日消息时,颇为振奋,立即由意大利威尼斯起程,经香港回 到桂林,然后乘兵舰到达南京。   方振武满腔热忱地回到南京后,先由张群陪同晋谒中山陵, 献花圈。接着,方振武谒见蒋介石,方、蒋见面之初,谈得还好, 蒋说:“要把一切可以运用的力量,吸收到抗日方面来。”可是, 方振武在南京住了一个多月,蒋对他的工作始终不作具体安排, 方振武心中甚为焦虑。   恰巧这时宋哲元到了南京,他和方见面后,面约方振武到河 北大名府前方去看看,并表示愿拨一部分军队归方直接指挥,共 同抗日。方振武很高兴,在宋哲元离开南京后几天,他就偕同鹿 锺麟专车到了大名。不料方、宋重晤,宋只是一味寒暄酬答,至 于拨出部分武装的事却避而不谈。方振武见此光景,已知有变, 他在大名辗转徘徊,毫无着落,只好又回到南京。他到南京后即 去拜访戴季陶,戴说:“你这次回国机会很好,蒋先生很重视你, 你不能南北瞎跑,不能弄坏抗日阵容,以致影响抗日全局......” 方振武一听这话,愕然不知所措,归国参加抗日的满腔热血如被 泼了一瓢冷水。   后来蒋介石任命方振武作“ 军事参议院参议兼办公厅主 任”,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头衔。这个任命弄得方振武哭笑不 得。他在接到委任状后,苦笑着说:“蒋先生要把我姓方的关进 画眉笼子里边去啊!”南京沦陷的前一天,方振武偕同军事参议 院院长李济深由南京乘招商局的江新轮去汉口。这时方振武眼看 国事日蹙,而自己却一筹莫展,内心感到非常痛苦。后又随李济 深到重庆,也干不出什么事情来。在参加抗日无望的情况下,方 振武到了桂林,办起了农场,收容了一批安徽籍难民和流亡学生, 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并通过华侨捐款,购置枪支子弹,准备再 度奔赴抗日疆场。此事很快又被蒋介石知道,蒋派特务对方进行 监视,于是方振武只好迁居香港。   1941 年 12 月 8 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此 时香港形势也随之紧张起来,英国人要求重庆当局迅速派知兵大 员协同英国皇家军队保卫香港,当时避居香港、九龙的一部分爱 国人士和华侨互相商议,打算请方振武出来领导港、九同胞武装 抗日,但此事后因多种原因终未实现。港、九被日本占领后,方 振武即去九龙边界乡间一位老朋友的家里暂避。不久,方振武决 心回国参加抗日工作,但刚入广东省境,就被国民党的特务组织 “忠义救国军”杀害,时年 56 岁。   方振武一生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早年他追随孙中山先生参 加民主革命,以后身陷军阀营垒中,参与军阀混战。但由于他出 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亲身经受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因此他同 情人民、同情革命,是一个出身贫苦、富有强烈爱国心的旧军人。 在日寇铁蹄践踏祖国土地时,他毅然决然奔赴抗日疆场,历尽千 辛万苦,最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他不愧是一个爱国的军事将领, 是一个“风头一时的抗日人物”。   他一生光明磊落,为官清廉。在他为官从政和做高级军事将 领时,并未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势,鱼肉乡民,谋求私利。他老 家寿县有他的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他也没有给他们买田置地; 祖上留下的三亩多田地,一直到土改时都“原封未动”。他不准 自己亲属在家乡凭借自己权势去欺压别人,他的继母和兄弟解放 前一直过着清贫生活。建国后,在他的家乡——瓦埠镇为他修复 了故居,建了陵园,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五次啟用第十三軍番號,由國民革命軍第88師(前國民革命軍警備第2師、師長孫元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89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3師改名、師長湯恩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中央軍系統)合編,軍長錢大鈞,參謀長李祖植。該部隊後來投入長城戰役。 民國二十二年(1933)1月,錢大鈞卸任十三軍軍長,代理軍長由湯恩伯出任,隨後88師因任務結束調離,十三軍隨後即以第4師、第89師為主。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參加平綏線抗戰的南口防禦戰役 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4師,師長王萬齡 第89師,師長王仲廉 1937年10月,平漢路北段作戰,湯恩伯升任第20軍團長。第20軍團轄湯恩伯〔兼〕第13軍、關麟征第52軍、周碞第75軍、王仲廉第85軍。後鮑剛升任第13軍軍長。1938年初,張軫任軍長。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38年6月,湯恩伯升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張軫接任第20軍團長,王仲廉接任第13軍軍長。該軍轄: 第23師:師長李必蕃 第110師:師長吳紹周 新編第35師:師長王勁哉。不久改稱第128師 1939年初,第23師與第85軍的第89師對調,第128師改隸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第89軍第193師改隸第13軍。第13軍在桐柏山區游擊。 1940年1月,張雪中任軍長。1930年4月,第193師該隸新編第2軍,新編第1師改隸13軍。 1942年下半年,第110師與第85軍第4師對調。1942年7月30日,張雪中升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第85軍副軍長石覺代理13軍軍長。 1943年初第110師改隸第85軍,第89軍第117師改隸第13軍。 1943年5月,第13軍: 軍長石覺 副軍長吳紹周、王毓文、王公亮、舒榮 參謀長張純璽 第4師:師長蔡劍鳴 第89師:師長舒榮(兼任) 第117師:師長劉漫天 1944年5月,13軍參加豫湘桂會戰的豫中會戰。 1944年9月,第117師改隸暫編第一軍,新編第八軍暫編第16師改隸第13軍。 1944年底,第13軍奉命調往貴州,守貴陽。 1945年2月,暫編第16師被裁減,第九軍第54師改隸第13軍。1945年4月至5月,該軍參加湘西會戰和收復桂林之戰。 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1日13軍在秦皇島登陸,進攻山海關。1946年1月,沿錦承線大舉

孙立人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4-01-06 10:06:39

孙立人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4-01-06 10:06:39 浏览次数:28 次 【字体:小 大】 孙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字抚民,号仲能,原籍安徽省舒城县(今肥西县),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山南。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赴美留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后又考入弗吉尼亚西点军校,攻读军事。1928年回国,1932年调财政部税警总团任第2支队上校司令兼第4团团长。 曾率领38师(新1军)在印度兰加接受全副美式装备以及训练,战斗力极强,后入缅甸与日军作战,新1军在历时两年的第2次缅战中,共击毙日军3个联队长以下3万3千余人,伤日军7万5千余人,俘虏大尉以下323人。缴获大炮186座,战车67台,汽车552台,攻取公路646英里。新1军伤亡1万7千人。没有任何其他一个中国军的战绩能和新1军相比。 1937年10月,孙立人率部参加凇沪抗战。在蕴藻浜一线的阻击战中身先士卒,负伤13处。次年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财政部成重组税警总团,孙立人晋级少将总团长,率部迁移到贵州都匀练兵。经过两年严格的训练,这支非正规部队成为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之一。1941年12月,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隶属于第66军,孙立人任少将师长。 1942年2月,中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4月,孙立人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派113团团长刘放吾率团星夜驰援。18日凌晨,孙立人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113团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1个大队,解了7千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1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10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之后,蒋介石给他颁发了四等云麾勋章。罗斯福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帝国司令”勋章,孙立人是第一个获得这种勋章的外籍将领。 仁安羌战后,新38师掩护英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中国远征军副司令官杜聿明拒绝了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

潘赞化1885年出生在天津,安徽桐城西乡

  潘赞化   语音   编辑   讨论 2   上传视频 潘赞化,字赞华,号世璧,晚号仰聃,于1885年出生在天津,安徽桐城西乡(今桐城市潘家楼)人,现代知名人士、诗人。潘赞化是《新青年》早期撰稿人之一。  [1]    其代表作品有《兴登堡元帅》,《法国名将霞飞将军》等。 人物关系 纠错 妻子   潘玉良       中文名 潘赞化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885年 逝世日期 1959年 职    业 诗人 主要成就 辛亥志士,先后参与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北伐战争。 出生地 天津  [2]   信    仰 三民主义 代表作品 《兴登堡元帅》,《法国名将霞飞将军》等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个人生活 ▪   救护孤女 ▪   陶塘兵变 3   人物轶事 ▪   《新青年》撰稿 ▪   诗词泄愤 人物生平 编辑   语音 潘赞化(1885-1959年),张知行将军的表兄。祖父曾官居天津知府,但父母早逝,他由慈祥的伯母戴氏拉扯大。 1901年,其兄潘缙华在 安庆 与 陈独秀 交好,倡导革命,组织社团,年方十六七岁的潘赞化热心参与,奔走其间。稍后,潘缙华被清廷通缉,其兄带着赞化逃往日本,适逢孙中山先生在东京组织 兴中会 ,潘氏兄弟均加入了兴中会。躲了一阵,见风声小了,兄弟俩又回到了安庆。兄在 徐锡麟 主管的巡警学堂任总教习,赞化在 安徽陆军小学堂 从事教学工作。 1907年7月6日, 鉴湖女侠 秋瑾 的战友徐锡麟在安庆组织反清起义失败,清政府疯狂搜捕革命党人,潘赞化因同情和支持徐锡麟起事,被迫再次东渡日本。直到辛亥革命时才回国,投奔新军 柏文蔚 部。1912年安徽都督 柏文蔚 派潘赞化担任芜湖海关监督,那时的财政部由 北洋军阀 控制,潘赞化不愿把关税上交财政部,而是汇寄到上海同盟会。不久,中山先生巡视芜湖,接见了潘赞化,赞扬了潘的义举。 1913年,新任安徽都督倪嗣冲,免去潘赞化芜湖海关监督一职。潘携玉良寓居上海。此间他资助革命党人倒袁,与乡友陈独秀过从甚密。1915年,云南蔡锷通电讨袁,潘赞化赴滇参加讨袁活动,云南起义无疑给袁世凯以毁灭性一击。潘因此获“云南起义纪念章”之殊荣。 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宣言护法,潘赞化又去广州在孙中山先生麾下,参加护法之役。受孙中山之命入川东、鄂西,宣慰柏文蔚、黎天才、蓝天蔚、王天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