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岳王会与“安庆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1-09-08 00:00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张卫强 查看:23936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岳王会在安庆起义中发动了“千余人之众,所聚徒党,皆系素练之兵,所执枪弹,皆系最精之器”。安徽的新军,马、炮两营全体参加了,其他   1905年,柏文蔚在位于芜湖的安徽公学任体操教习,陈独秀也在公学兼课,两人遂相约暑期访游皖北。归来后,柏文蔚遂于陈独秀、常恒芳等联络安徽公学中先进学生,成立岳王会。   岳王会的意思是崇拜岳王精忠报国的精神,地址在当时芜湖的关岳庙。参加组织的,最初有30多人,第一次开会在芜湖关帝庙宣读誓约。并在芜湖租了两间屋子,作为联络点。岳王会的大部分领导者同时接受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主要领导成员除陈独秀外,都参加了同盟会,一般会员也算集体加盟了。但岳王会的组织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1905年10月,柏文蔚应南京赵声之请,去新军第九镇充任三十三标第二营前队队官。冬天,常恒芳赴安庆任尚志学堂训导主任。由此岳王会就分成了三部:在芜湖的为总会,由陈独秀为总会长,南京、安庆为两分部,由柏文蔚和常恒芳任分部长。   1907年,安庆徐锡麟事件发生后,芜湖成为清廷各级衙门特别关注的重点,在重重监视之下,许多党人感到难以容身,纷纷离开芜湖。陈独秀也在这时东渡日本“苦读英文”,岳王会芜湖总会从此无人主持了。   岳王会的重心此后转移到了安庆。安庆是安徽的省治所在地,革命运动早有基础。1905年安徽开始筹办新军,武备练军停办,原来的练军成员,改组为新军第二标第三营,俗呼老三营。薛哲、倪映典、熊成基等在练军停办以后,则赴南京入南洋陆师学堂及炮兵速成学堂等校继续深造。留在老三营的有薛子祥、范传甲等。常恒芳一到安庆,就“感到他们革命情绪都很高”。他说:“我们把原来的岳王会又拿出来了……仅二三十个干部,于是我们又成立一个外围组织叫维新会,其中像老三营的人,大概都在里面,岳王会起了领导的作用。”早在岳王会于芜湖成立之初,安庆就设有分部,其基础就是原先的同学会。常恒芳来安庆后,又建立了外围组织,巩固了岳王会的领导地位。   1906年秋,安庆督练公所成立步、马、炮、工、辎五种弁目训练所。老三营的人员均分编入所训练。当时岳王会感到革命非有武力不行,便确定新军为主要的争取对象,大力在其中发展会员。为了加强对新军的领导,常恒芳也在此时投身炮兵弁目所当学员。岳王会在新军中所做的工作,成绩很显著。当时五个队每个队里都有岳王会的人。当时岳王会与安徽新军已有鱼水之情。岳王会的核心领导人物都分布在弁目训练所里。   安徽巡抚恩铭侦知弁目训练所有革命活动,便通过督练公所对新军严加监视。1907年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安徽的新军未及响应,岳王会深表遗憾。事后,清廷大肆搜捕。常恒芳为避免株连,亦暂避定远萃华学堂教书。岳王会则由范传甲、薛子祥以及由南京学成返营的熊成基等人负责。   1907年冬,倪映典亦由南京返回安庆任马营管带。他与熊成基,范传甲、薛子祥等密商革命进行。这是岳王会准备武装起义的第一次计划,终因被恩铭察觉免去倪映典职务而未遂。   倪去后,范传甲等推熊成基主持团体事务。新军三十一混成协统领顾忠琛很欣赏他的才志,先调他任炮营队官,后来又要升他为一个营的管带。熊成基考虑到起兵革命,炮队实力较优于他营,坚辞不就。他牢牢地掌握住这支有革命基础的近代化兵种,终于成为武装起义中的主力。   1908年秋,南洋新军定于安徽太湖县会操。岳王会欲乘此时机在安庆起义,相约淮上同时响应。岳王会先推冷遹负责指挥全军的准备事宜,薛哲为副指挥。因范传甲赴南京联络第九镇新军的时候,又泄漏了风声。两江总督端方遂委派其心腹余大鸿来安徽监视新军,逮捕了冷遹,并把倾向于革命的三十一混成协统领顾忠琛撤职。   就在这个时刻,清廷又派坚决反对革命的朱家宝接任安徽巡抚。朱家宝在11月14日(阴历十月二十日)赴太湖阅操之前,还在城内周密地布置防范,致使岳王会的起义计划屡遭挫折。   岳王会在冷遹被捕后,又推熊成基为全军指挥。这时,突然传来了光绪帝和西太后相继死去的消息。岳王会认为这两个最高统治者的接踵死亡,统治集团内部必致混乱,是天赐良机,即于16日下午召开紧急会议,举熊成基为“安庆革命军总司令”,决定于当晚行动。会后,熊成基发布作战军令十三条,周详地安排了起义的步骤和方法。   岳王会在这次起义中发动了“千余人之众,所聚徒党,皆系素练之兵,所执枪弹,皆系最精之器”。安徽的新军,马、炮两营全体参加了,其他如六十一全标,六十二标之第三营,辎重队一队,亦均响应参与了起义。但起义很快失败,安庆的岳王会由此瓦解,安徽的革命运动,暂时走向低潮。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彪炳史迹:安徽历史20件大事

彪炳史迹:安徽历史20件大事 1.春秋战国,老子庄子哲学思想,影响中土。 2.战国末期,楚国王城寿春保卫战失败,楚国亡国。 3.秦末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起义,掀起推翻秦帝国的序幕。 4.砀郡公刘邦,推翻暴秦建立大汉帝国。 5.汉末三国,曹操父子结束大汉帝国。周瑜鲁肃协助建立吴国。 6.唐末朱温推翻大唐帝国。 7.元末韩三林刘福通起义,朱元璋推翻蒙元,建立大明帝国。 8.清晚期,安徽捻军起义,击杀满清蒙古亲王僧格林钦,策应太平天国起义。 9.破灭太平军、捻军,李鸿章淮军崛起。 10.桐城派文学,引领大清文坛。 11.吴越刺杀满清出洋五大臣,震慑大清权贵。 12.清末徐锡麟安庆起义,打痛满清各级官吏。 13.安庆马炮营新军起义,为革命党找到新军起义这一制胜关键。倪映典发起广州新军起义。 14.柏文蔚率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伐第一军北伐,停战后担任安徽都督,招募陈独秀担任秘书。 15.段祺瑞协助袁世凯,创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四造共和,建立皖系政府。 16.陈独秀创立岳王会、中国共产党,为推翻民国打下基础。 17.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引领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派别。 18.杨振宁作为中国人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19.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私下写血书分田单干,开创了中国农村制度变革的序幕。 20.安徽芜湖傻子瓜子,开创中国雇工超过7人的限制,为城市工商业发展闯出新路。 (敢为天下先,敢立敢灭,不畏强权) 澳门周成 注: 1.老子, 生於東周的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今属安徽临泉县,一说河南 周口市鹿邑县。 2.砀郡,刘邦为大秦(原楚地)砀郡沛县丰邑人。刘邦以沛公出山,以砀郡公领兵西进灭秦封汉王。砀郡郡治砀山县今属安徽,沛县今属江苏。

【安徽记忆】 忆我的外公尹宽

  【安徽记忆】 忆我的外公尹宽 2017-03-02 09:23:14 来源:  慢步烟火人间    举报 0 分享至 外公尹宽1897年出生于原石南乡雪池村一户农民人家。 其父亲尹宏谱忠厚老实、勤劳俭朴,人称“尹好人”,母亲笪氏是同村人,于外公8个月时死于肺结核病。外公还有一位姐姐,初为人妇之时,不幸早逝。 曾外祖母死后,曾外祖父没有再娶,他白天忙于农活,晚上为儿女洗衣浆衫,除此之外,他还编织箩筐等竹器,用以卖钱补贴家用。 在曾祖父的辛勤劳作支撑下,外公8岁时入私塾读书。由于他聪颖好学,当时尹氏家族的族长和族中的头面人物,都对外公的前途十分看好,感叹:“有益(外公原名)将来必成大器。” 外公青年时期,族人筹钱给外公继续深造。外公在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党校读书时,与进步教师高语罕交厚,受其影响, 积极投身了五四运动 。 1919年,他又在高语罕的帮助下,赴法国勤工俭学,也就是在此期间,结识陈独秀、周恩来、郑超麟等年轻的旅欧马克思主义者, 并于1922年6月与 周恩来 、赵世炎、李慰农、杨士彬等十八名代表,在巴黎成立“少年共产党”。 差不多也就是从这开始,外公的人生与政治密切相关 。 (赴法留学时的外公) 而外公的政治生涯,我也是从母亲口述及书籍资料中才得以了解:外公1923年署名“石生”主编《少年》杂志,连续发表《在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等文章;1924年,从莫斯科东方大学结业回国,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共中央日常事务。1925年,领导建立发展山东的中共党、团组织,开展 响应上海五卅运动的爱国群众斗争 。8月调任由地委扩大的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主持区委整顿党、团组织,加强对上海总工会和共青团区委的领导。 少年共产党笫二次大会集体照部分,后排左二为外公尹宽 1927年2月,外公继续被选为中共上海区委(江浙区委)主席团委员,仍任宣传部部长。2月23日,中共中央与上海区委合组的特别委员会和宣传委员会成立,任特委委员,宣委负责人。参与上海工人第一、二、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领导。 1927年2月,外公参加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暴动最高领导机关特别委员会,与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李立三、陈延年等人致电中共中央,提出“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 。“四·一二”大屠杀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并出...

鲍汝澧(1908—1971年)字岷东,寿县东津人。幼读私塾,及长务农。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入伍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方振武部

鲍汝澧(1908—1971年)字岷东,寿县东津人。幼读私塾,及长务农。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入伍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方振武部。出师北伐,辗转于湖北、河南一带,与军阀吴佩孚部激战,屡立战功,升任连长。14—26年,任国民党军四十四师少校营长,后任独立四十六旅营长。27年调国民党军一一○师,参加台儿庄战役,因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升任为少校团长。同年,部队调至武汉,守卫在桐柏山麓御敌,与日本侵略军作战,大败日军。该师非蒋嫡系,于29年(公元1940年)被摘去兵权,编为十六师。他虽任少将步兵指挥官,但无军队,责其单人匹马去河南鹿邑招兵买马。次年,组成挺进四纵队,任少将总司令,开赴河南漯河等地整训。31年编为独立第一旅,任旅长。33年,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原。他受命守卫郑州,阻击日本侵略军。战斗开始,因汤恩伯部不战南撤,鲍旅为求生存坚持抗日,部队由黄河岸转战至密县一带,迂回击敌,历经一周,后乘隙东进,过京汉铁路以东,经扶沟、沈邱一带,南渡沙河,经上蔡、西平,暗越京汉路,在嵖岈山与日军激战,双方伤亡不少。同年秋到达滇平,与上级接通关系后,杀回豫西。是年底,改编为六十二师,任少将师长。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受命驻防河南陕县。不久队伍被解散,复以通共之罪名,拘捕西安受审,囚居二年余,后经张轸电保释放。1949年5月,在武汉上游金口镇随张轸部起义。7月,正式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十一军二一二师任师长。1950年10月至1952年7月,任湖北省大冶军分区司令员,兼任二一二师师长。秋,大冶军分区撤销,调湖北军区司令部待分配。1953年9月,任湖北军区干校第一副校长。1955年3月,任湖北省水产局副局长。1958年5月,任湖北省参事室参事。1971年1月病逝。 来源:http://60.166.6.242:8080/was40/detail?record=257&channelid=13955&back=-1 【打印正文】 上一条:张克瑶 [ 2014-03-20 ] 下一条:没有了!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新闻热线:0564-3936627 3284422 纠错热线电话:0564-3936625 3284022 广告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