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辛亥革命时期的陈独秀

卑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K , 1981年第5期 • • •• • ^ • 辛亥革命时期的陈独秀 黄清根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掀起 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激浪,当时的许多知 胡青年在民族灾难和阶级矛盾的强烈刺激 下,为推翻清朝政府,挽救民族的危亡,致 国家于富强,纷纷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把革命推向前进,陈独秀就是其中很出色的 一个。他早年倾向维新,留学日本,努力向 西方寻求真理,勇敢地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 力作斗争,为他这个时期的历史增添了光辉 的一页。 (一) 早年的陈独秀就有着朦胧的革命思想。 但他走上革命的道路,应该说,是从1897年 赴南京参加江南夕试开始的。那时正是甲午 战后的第三年。中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人 民受尽刀兵饥饿的威胁,为挽救民族危亡, 先进的知识分子,以上海和香港为中心,宣 传西学,倡导变法。这一年,陈独秀赴南京 乡试蹙居号舍三场九天”①,目赌清廷科场的腐敗,面对“六朝金粉”之地的南京,在清朝 政府的暴虐统治下,水深火热,血泪和流, 激起了对清朝政府的无比仇恨,他立志学习 新学,振兴中华,遂于是年往杭州入学求是 书院,开始了新的活动,求是书院,全名“中西求是书院”。它是 1897年由浙江巡抚廖寿丰和杭州知府林启 〈字迪臣,福建侯官人)创办的®。校址设普慈 寺(今蒲场巷),于同年4月24日正式开学,以“扫积弊,求实学”为宗旨,聘美国人王令赓为 总教习。设有国文、物理、化学、.英文、法 文等课程,是一所以传授西学,输入欧洲文 明为主的新型学校。首批招生三十人。蒋尊 簋、王嘉榘(1906年曾参加萍浏醴起义K陈独秀等均为该校第一期内院生(免缴学腾费, 成绩优异者可得奖学金)。陈独秀在这里近两年,精研《天演论>、《时务报★等维新书刊, 受到强烈的爱国思想的薰陶。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博考长江沿岸历代军事布防,写下了 «扬子江形势论略> 的学术专著。书中强烈谨 责帝俄入侵旅顺口,德国强占胶州湾,“曰 本觊觎闽、•越,英据香、澳,且急急欲垄断长 江,以通川藏、印度之道路,管辖东南七省 之权利”,强烈呼吁,抵御外侮,挽救危局。 后被清政府以“犯上作乱”罪名,逐出学校, 于1899年避地南京,旋归故里。是时,安 徽爱国知识青年创设“工商勇进党”,改贡院 (即科举考试场所)为学堂,创办紫阳师范, 旋又设立安徽公学及徽州公学,以维新派汪 孟邹设立的科学图书社为会议机关^陈独秀 寄寓汪处③,在书社楼上编辑 < 安歎白话报>, 宣传革命,鼓吹反清,评论时政。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血腥屠杀中国人民,狂暴地摧毁中国的 城市、乡村,野蛮地劫掠中国的财富,“拳 乱偿金万民血,故宫宝器尽连城”,中国人 民被推入空前的浩劫中。挽救民族危亡,已 成为当时中国人民最迫切的社会要求〇为探 求新知,寻找救国真理,就在这一年,他抛弃了对维新派的信仰,满怀热血壮志,东渡 S本;入东竞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法政 ④。这时,和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已是时人 论政的中心,“志士云集,议论风发”。留学生已由1896年的十三人増加到一百几十人,爱国革命活动通过这批青年迅速地奔国外活 跃起来。留日学生戢翼晕、沈翔云等:,以4联 络情感,策励志节”为宗旨,成立了“励志会”⑤,这是一个最早的留日学生团体,参加 i 1 者达一百余人,陈独秀是其中之一。1901年 «辛丑条约> 签订±后,随着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统治的•加紧,全茵反清情绪普遍髙涨。 1902年,盛传清政府与帝俄签订密约,乘机夺取了横贯中国东北的铁路建筑权/陈独秀 与友人潘赞化返皖,与安徽大学堂、武备学 堂的学生柏文蔚、郑赞丞等在安庆组织青年 励志学社并集资创设安庆藏书楼,传播 革命思想,并利用这个阵地与葛渭仲等发表反清演说―地方当局大为激怒,立刻封闭了藏书楼,并发布了逮捕他的命令,陈独秀不得 不逃亡南京。翌年,他再次东渡曰本,与爱 国志士秦毓鎏、叶澜等发起成立“中国青年 会5^。会名取“少年中国”之意,“以民族主 义为宗旨,以破坏主义为目的”,并编刊<法 兰西革命史》、《中华民族志>,继续开展反 清,并将自己的名字改称由已®,表示要在新天地中自由飞翔,也为了表示反清的革命决心,他把那条垂在脑后,象征腐朽、屈辱 的发辫剪去®。断发易名,标志着陈独秀的 思想已向革命民主主义方面飞跃。 1903年春,侵占中国东北的沙俄军队违约不撤,反而増派军队,并向清政府提出更 多的无理要求,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慨,留曰 学生秦毓鎏等在东京神田锦辉馆举行拒俄会 议,成立拒俄义勇队(又名学生军),派代表 回国宣传,要求上前线抗击帝俄,陈独秀积极参加了这个运动。时留日陆军学生监督姚 昱阻止学生的爱国运动,常无端干涉学生, “且有秽损学界的不轨行迹'某日,陈独秀 等拥入姚宅,“由张继抱腰,邹容捧头,陈独秀挥剪以发抒割发代首之恨”⑯,悬于留学生会馆正梁上示众。事后,姚勾结甘警 缉拿肇事者,陈独秀被迫离日返国。 先是蔡元培、蒋智由、黄宗仰等在上海 组成中国教育会,由蔡元培任会长,以教育 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〇3年该会为收容 南洋公学退学脊年,设爱国学社,并在张园 开会演说,宣传抗俄革命。为与中国教育会 的革命活动相呼应,陈独秀遂于是年丨5月17 曰假藏书楼集会演说。与会者三百余人,冒 雨而来,“书搂甚窄,多立于门外而听”⑪, 陈独秀慷慨陈词,竭力痛斥帝国主义侵华的 种种罪恶并以亲身目睹的事实,揭露沙俄: 的横暴和中国所处的危境,愤怒指出“沙俄 奴役中国已非一日” ®,并斩钉截铁地指出I “我国之人有一人,不与俄死战,皆非丈夫5^ ⑬。这种旨在唤起同胞觉醒,挽救祖国危亡 的呼号,充分反映了陈独秀对民族命运的强 烈关注。据当时 < 苏报 > 报道,他的演讲激 动中带有幽默,语言生动活泼”,“满座歉 嘘”⑭,吸引了无数听众。会议决定成立安 徽爱国会,以“振尚武之精神,恢复国权基 础为宗旨”⑯,公推陈独秀等七人起草章程, 并决定发刊<爱国新报>为宣传机关。会后纷 纷要求学堂一律停课,专习体操,“执干戈, 以卫社稷”⑯。如果说,清末安徽的革命运 动是发端于安庆藏书楼,那末陈独秀则是在. 安徽最早的革命鼓动者。反动当局为扑灭爱国运动的兴起,于同年7月下令解散爱国会, 并密令捕拿爱国会的组织者,陈独秀被通缉, 避地上海 陈独秀在上海旅居不久,正值“苏报案# 发生,清政府对革命的知识分子严加迫害,• 章炳麟、邹容等被捕入狱,《苏报> 被查封, 反动的清政府本想通过这个案件镇压革命派,但结果适得其反,革命思想的传播反而 由于“苏报案”的发生而更加扩大。1903年8 月,章士钊、何梅士、陈去病等人发起创办 的《国民日日报>问世,它以“提倡国民革命 精神” ®为宗旨,馆址设上海英租界二马路r 为反对清朝统治,促进民主革命高潮的 到来。1904年,陈独秀又在芜湖创办<安徽 俗话报 >,、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安徽俗 话报> 是一个三十二开本的半月刊,它以“通 俗浅显的文字,作革命宣传”。当时中国 般还流行文言文,为使下层看得懂,该报刊 载的全部是白话文,为当时的白话报之冠。 «安徽俗话报>于1904年2月15曰创刊,陈独秀任主编,由上海东大陆图书局印刷,芜 湖科学图书社发行,并在北京、南昌、保定、 扬州、镇江等五十多个地区设立了国内总经 售处。从目前所见到第一至二十二期的内容 产 看,所载文章充满了激烈的反对帝国k义和 反对清朝政府的词句。诸如“俄国占了东三 省,还要占直隶、山西、陕西、甘肃,那个 腐败俄鬼,不过是个纸老虎,有什么畏惧他 呢”⑬,“洋人逞洋势,而满淸政府却安排着 洋兵到,干爹奉承,奴才本性”®之类的言、 论比比皆是。其中陈独秀以“三爱”笔名写的 文章有c瓜分中围>、<论安徽的矿务:►、c恶 俗篇>、<说国家>、《亡国篇>等,此外,还 撰写了《安徽的煤矿>、《中国历代大事记>、 «地理略>、《国语教育>、《东海兵魂录>、《枪 为7:借此寘传反清的民族革命思想,陈独秀 除积极参与该报的编辑工作外,还亲自为它 撰文,他与苏曼殊合译法人嚣俄的《惨社会>, 曾在该报连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报 纸销数大増,每日发行量达一万以上,被誉 为< 苏报》第二。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腐朽无能的清政 府宣布局外中立,把东北三省划为日俄两国 的交战区,使东北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浩劫。 爱国志士蔡元培等人为唤起人民反抗沙俄对 我国东北的侵略,于同年2月在上海创办 <瞀钟日报>(初名<俄事警闻〇。时陈独秀卧 病家乡,但仍不忘抗俄革命,常有旧体诗刊 载于报端⑱其反清思想更加昂扬激奋。 法问答<论戏曲>、:<王阳明先生训蒙大蒙 的解释》、<西洋各国小学堂的情形> 以及长 篇章回体小说《黑天国》等等。这些文章,从. 天文地理到古今中外历史,从政治到实业V 教育、军事、文艺无不涉及。说理逋俗,文 笔犀利流畅,“显出他知识渊博,才气横溢t ◎。其中 < 亡国篇》连载达六期之久,是一篇 为拯救民族危亡、讨伐清政府的战斗檄文r 同时也是一篇揭示封建专制制度罪恶的宣战. 书。文章在首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危害的同 时,正面地提出了国民的义务和权利糾及国 家主权属于谁的问题,积极宣传民权思想。 指出国家“乃是全国人民的国家,不是皇帝 人所私有的国家 朕,不就是国家国 家主权是至髙极尊的,但是这个权来自于国 民,行这个权的,乃归代表全国国民的政 府”,上自君主,下至走卒,有一个侵犯主 权的,都算是大逆不道”,文中把君与民的 关系看成是平等的。又说“国非民智大开,民. 权牢固,国基总不能大安 徒只望君明臣 良,或靠皇帝一人胡为,其国必亡”,这就 从根本上否认君主的神圣性,把几千年来封 建统治阶级所维护的君尊民卑的关系颠倒了 过来。文章最后提出了设议院,准人民议政‘ 选举官吏的口号,这实质上是争取资产阶级: 政治权利,从而激发了人民的民主革命思想t 给了封建君权思想以沉重的打击。在同盟会 成立前,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愤于满洲」 I 贵族的统治,大都把清政府看作单纯的民族: 统治机关来批判,未能把反满与民主革命联: 系起来,存在着狭溢的种族观^:,因而只限 于对满族君主的谴责,提出了所谓尊爱汉族 帝王的思想,说什么“我们爱的是自己汉种。 的皇帝(<中国白话报》第一期),实际上并没 有摆脱封建主义的尊君思想。而陈•独秀则认 为不只是满洲的君主专制要推翻,就是汉族: 君主也一样要推翻。他把批判君权的斗争直 接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联系起来,认为中国' 的君主,制政体必须由共和国的民主形式来-替代,根本不必经过君主立宪。他认为世界 二 /V:各国的政体体统不外三样,即“民主立宪政 # 治、君主立宪政治和君主专制政治”。“中国还守着专制政治,国民永远不得出头”,“国 丨民第一步当争的就是政治参与权,即民主立 宪政治”。这不仅表现出陈独秀对君权的彻 底否定,而且表现出他在政治上已基本上和 .改良泥划清了界限。 陈独秀在主办《安徽俗话报 > 的同时,还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发起或组织各种政治团体 :的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05年2月与桕文蔚、常恒芳等人在安徽芜湖发起组织的 岳王会。芜湖位居中江流域(指皖南、芜湖、 当涂、繁昌、南陵、宣城、宁茵、广德等十二县之地,面积三千三百余万亩,人口二百 .三十万人(见《学风>第三卷四期《芜湖风土志>),地当水陆要冲,有“吴头楚:尾”之称, 舟车辐奏,交通便利,为清末革命党人活动 ,的重要场所。自从1904年桐城李光炯在芜湖 创办安徽公学后,爱国志士云集芜湖,芜湖.遂成为中江革命的策源地。当时陈独秀、柏 文蔚、陶成章等均先后在安徽公学任教。该 •校学生富有革命思想,反清情绪高涨。为了 把革命推向前进,1905年2月,陈独秀与 、桕文蔚、常恒芳等,以“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仰慕民族英雄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取 •“岳武穆抵抗辽金至死不变”的“岳王”两 字为义,集会于芜湖关帝庙,借烧香宣读誓 :约,订立章程,以反清为宗旨,成立了清末 安徽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岳王会。入会者 三十余人,由陈独秀任总会长,柏文蔚、常 恒芳任分会长,接受同盟会的领导。旋即在 南京、安庆设立分会。1907年7月,徐锡 .麟刺杀恩铭事件发生后,芜湖为江督、皖抚注意的重点,监视甚严,许多革命党人难以 容身,多离开芜湖,陈独秀也在这时东渡曰 本,岳王会芜湖总会陷于停顿。同年秋,为 继续发挥岳王会的战斗作用,在安庆设立 ^维新会”、“同心会”、“励学会”等外围组织, 并在新军中大力发展会员,加强了_新军的 ;活动。1908年秋领导安庆起义,失后,领导骨干受到严重摧残,常恒芳逃亡日本,安 庆岳王会随之解散,维新会还继续活动了〜 个时期。 1908年冬,清光绪帝和西太后相继死去, 四岁的溥仪继位。时陈独秀任浙江陆军小学 国文教员,后又任地理、历史教员。浙江陆 军小学是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按照清 政府陆军部的规定,为培养幼年陆军预备生 创办的,校址在杭州蒲场巷,即现在的大学 路,以日本士官学校出身的金骐为校长。队 长、教员大都以武备、弁目学堂出身的人充 任,如武备学堂毕业的斯烈、葛敬恩、来伟 良,弁目学堂出身的周亚卫和1911年援宁牺 牲的赵鹰都曾任该校中队长和教员。学生学 习期限三年,毕业后升送武昌陆军预备学校。 学生虽然年幼,但爱国志气很高。武昌起义 后,曾配合民军,参与杭州起义。据楮辅成 回忆,陈独秀在该校任国文教员时,就在这 里发展力量,并作革命檄文多篇,由周亚卫 等分贴衙署,省垣官吏闻之悚然”。又据周 亚卫回忆“武昌首义以后,杭州方面开始积 极酝酿。陆军小学堂为通讯联络机关之一, 有一次,地理历史教员陈仲甫起草了一篇檄 文,由我用一张大纸写好,同排长商文蔚两 人深夜里去贴在鼓楼的门旁”。 此后,陈独秀曾参加章士钊、蔡元培等 人在上海组织的暗杀团体,以狙击清朝某些 显要头目为目标,日夜研制炸弹。当时情况, 据蔡元培回忆:“自东京同盟会成立后,杨笃 生、黄世晖、何海樵、苏凤初等立志从暗杀 下手,乃集同志六人,学制造炸药法于某国 人,立互相监察之例,甚严。何君到上海, 访孑民密谈数次,先介绍入同盟会,次介绍 入暗杀团••,开会时,设黄帝位,写誓言 若干纸,各签名每纸上,宰一鸡,洒血于纸, 跪而宣誓,并和血于酒而饮之。其誓言则每 人各藏一纸。乃教授制炸药法。……,当时 参加学制炸弹以图加入暗杀组织的尚有章士 钊及陈独秀”。陈独秀在 <蔡孑民先生逝世 后感言>一文中(刊于1940年3月24日重庆:«中央日报>)也有类似的记载,并说,他曾 “咸同蔡元培等人研究爆炸物十余种#厂应当 指出,用暗杀手段去刺杀个别清朝大臣不仅 达不到最终推翻清朝反动政权的目的,而且 也丝毫动摇不了统治阶级的基础。但在当时 历史条件下,革命党人这种勇于牺牲的战斗 精神却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人们的斗志,扩 大了革命的声势。随着革命的日益发展,在 1909至1910年间,細独秀曾一度往东三省迎 护长兄遗骸并一度赴法留学越。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省纷 纷脱离清朝政府宣布独立。同年11月8日, 孙毓筠(字少候)就任民国第一任安徽都督, 委任陈独秀为都督府秘书长。翌年5月,桕 文蔚继任安徽都督,又聘请陈独秀出任秘书 长,以徐子俊为参谋长,王曙笙为机要秘书, 徐唯一为高级参谋。一切施政方针,皆由陈 独秀等四人代为规划。任职其间,陈独秀尤 重视革命后的建设,他主张改善人民生活, 并对教育、实业、交通、司法等加以整顿, 做到尽量团结同志,还着手统一币制,厘定 钱粮,废除苛捐,禁止非刑,通令赈济灾民, 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禁止妇女缠足等,深 受人民拥护。7月,调任教育司司长。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孙中山发动 讨袁“二次革命”,袁世凯先发制人,下令把 国民党籍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 安徽都督柏文蔚免职,派兵南下,李烈钧、 黄兴等通电讨袁,安徽首先宣布独立,举起 反袁旗帜,发表了陈独秀起草的独立宣言。 9月,南京陷落,反袁失败,南方各省完全 落入了袁世凯之手,柏文蔚出走,陈独秀也 自安庆避难芜湖,被当地驻军逮捕,后得刘 叔雅、范鸿仙等力救得释,乃走上海,赴曰 本东京。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 “中华革命党”,旧日同盟会员多不同意见, 陈独秀接近黄兴主张,旋参加“欧事研究会”。 该会以研究欧洲战争为宗旨,参加者达一百 v 数十入。表面虽是一个研究学术的团振,实 是“中华革命党”以外的另一派别组织。据 张继回忆“欧事研究会,多黄克强旧属,计 划讨袁,云南起义之发动最有力”@。在此躲 间,陈独秀还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 杂志t 该刊1914年5月创刊于东京,以“条陈时弊,• 朴素说理”为宗旨⑳,是一种反对袁世凯而' 有学理的出版物,其中通讯栏尤具特色。吳 敬恒、李大钊、陈独秀等来往信件均刊于此、 ⑭。陈独秀并在该刊岌表了一篇很负盛名的 文章 < 爱国心与自觉心”。文中针对当年内忧 外患交困的中国,力倡爱国主义,呼吁人ffl 以髙度的自觉心”,“改进立国精神”,努力 从事于改造旧中国的战斗,“求一可爱之国 家”。文中迸发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火花,获 得了大量读者 1915年夏,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 条,阴谋称帝,下令解散国民党,撕毁 <临 时约法>和破坏国会,辛亥革命遗留下来的 民主成果消失殆尽,中国大地一片黑暗。为 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他毅然自日本 回国。当“二次革命”失败后,很多资产阶级 革命党人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或缄口不 谈革命,或期革命以十年”,“几乎一蹶不 振'陈独秀不是这样,他没有灰心丧气忧. 国之志,未尝稍衰' 他公开揭露袁世凯的 反动统治造成的“野有饿殍”,“国多忧患”的 严重罪恶,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新文化送: 动,从事反对帝制复辟和尊孔逆流的斗争, 在痛苦中继续探索着新的出路。 ① 陈独秀: <实庵自传> ② 郑晓沧》«戊戍前后浙江大学纪要与林启对T 教育的贡献> 一 e ③④⑥⑧⑩⑬@@⑭吴相湘c民国百人传> ⑤⑦⑪冯自由<革命逸史>(一) ⑨@陈松年:《回忆父亲陈独秀> 《苏报>1903年5月 ⑬®陈独秀<安徽俗话报> 17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五次啟用第十三軍番號,由國民革命軍第88師(前國民革命軍警備第2師、師長孫元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89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3師改名、師長湯恩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中央軍系統)合編,軍長錢大鈞,參謀長李祖植。該部隊後來投入長城戰役。 民國二十二年(1933)1月,錢大鈞卸任十三軍軍長,代理軍長由湯恩伯出任,隨後88師因任務結束調離,十三軍隨後即以第4師、第89師為主。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參加平綏線抗戰的南口防禦戰役 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4師,師長王萬齡 第89師,師長王仲廉 1937年10月,平漢路北段作戰,湯恩伯升任第20軍團長。第20軍團轄湯恩伯〔兼〕第13軍、關麟征第52軍、周碞第75軍、王仲廉第85軍。後鮑剛升任第13軍軍長。1938年初,張軫任軍長。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38年6月,湯恩伯升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張軫接任第20軍團長,王仲廉接任第13軍軍長。該軍轄: 第23師:師長李必蕃 第110師:師長吳紹周 新編第35師:師長王勁哉。不久改稱第128師 1939年初,第23師與第85軍的第89師對調,第128師改隸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第89軍第193師改隸第13軍。第13軍在桐柏山區游擊。 1940年1月,張雪中任軍長。1930年4月,第193師該隸新編第2軍,新編第1師改隸13軍。 1942年下半年,第110師與第85軍第4師對調。1942年7月30日,張雪中升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第85軍副軍長石覺代理13軍軍長。 1943年初第110師改隸第85軍,第89軍第117師改隸第13軍。 1943年5月,第13軍: 軍長石覺 副軍長吳紹周、王毓文、王公亮、舒榮 參謀長張純璽 第4師:師長蔡劍鳴 第89師:師長舒榮(兼任) 第117師:師長劉漫天 1944年5月,13軍參加豫湘桂會戰的豫中會戰。 1944年9月,第117師改隸暫編第一軍,新編第八軍暫編第16師改隸第13軍。 1944年底,第13軍奉命調往貴州,守貴陽。 1945年2月,暫編第16師被裁減,第九軍第54師改隸第13軍。1945年4月至5月,該軍參加湘西會戰和收復桂林之戰。 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1日13軍在秦皇島登陸,進攻山海關。1946年1月,沿錦承線大舉

孙立人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4-01-06 10:06:39

孙立人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4-01-06 10:06:39 浏览次数:28 次 【字体:小 大】 孙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字抚民,号仲能,原籍安徽省舒城县(今肥西县),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山南。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赴美留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后又考入弗吉尼亚西点军校,攻读军事。1928年回国,1932年调财政部税警总团任第2支队上校司令兼第4团团长。 曾率领38师(新1军)在印度兰加接受全副美式装备以及训练,战斗力极强,后入缅甸与日军作战,新1军在历时两年的第2次缅战中,共击毙日军3个联队长以下3万3千余人,伤日军7万5千余人,俘虏大尉以下323人。缴获大炮186座,战车67台,汽车552台,攻取公路646英里。新1军伤亡1万7千人。没有任何其他一个中国军的战绩能和新1军相比。 1937年10月,孙立人率部参加凇沪抗战。在蕴藻浜一线的阻击战中身先士卒,负伤13处。次年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财政部成重组税警总团,孙立人晋级少将总团长,率部迁移到贵州都匀练兵。经过两年严格的训练,这支非正规部队成为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之一。1941年12月,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隶属于第66军,孙立人任少将师长。 1942年2月,中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4月,孙立人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派113团团长刘放吾率团星夜驰援。18日凌晨,孙立人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113团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1个大队,解了7千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1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10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之后,蒋介石给他颁发了四等云麾勋章。罗斯福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帝国司令”勋章,孙立人是第一个获得这种勋章的外籍将领。 仁安羌战后,新38师掩护英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中国远征军副司令官杜聿明拒绝了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

潘赞化1885年出生在天津,安徽桐城西乡

  潘赞化   语音   编辑   讨论 2   上传视频 潘赞化,字赞华,号世璧,晚号仰聃,于1885年出生在天津,安徽桐城西乡(今桐城市潘家楼)人,现代知名人士、诗人。潘赞化是《新青年》早期撰稿人之一。  [1]    其代表作品有《兴登堡元帅》,《法国名将霞飞将军》等。 人物关系 纠错 妻子   潘玉良       中文名 潘赞化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885年 逝世日期 1959年 职    业 诗人 主要成就 辛亥志士,先后参与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北伐战争。 出生地 天津  [2]   信    仰 三民主义 代表作品 《兴登堡元帅》,《法国名将霞飞将军》等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个人生活 ▪   救护孤女 ▪   陶塘兵变 3   人物轶事 ▪   《新青年》撰稿 ▪   诗词泄愤 人物生平 编辑   语音 潘赞化(1885-1959年),张知行将军的表兄。祖父曾官居天津知府,但父母早逝,他由慈祥的伯母戴氏拉扯大。 1901年,其兄潘缙华在 安庆 与 陈独秀 交好,倡导革命,组织社团,年方十六七岁的潘赞化热心参与,奔走其间。稍后,潘缙华被清廷通缉,其兄带着赞化逃往日本,适逢孙中山先生在东京组织 兴中会 ,潘氏兄弟均加入了兴中会。躲了一阵,见风声小了,兄弟俩又回到了安庆。兄在 徐锡麟 主管的巡警学堂任总教习,赞化在 安徽陆军小学堂 从事教学工作。 1907年7月6日, 鉴湖女侠 秋瑾 的战友徐锡麟在安庆组织反清起义失败,清政府疯狂搜捕革命党人,潘赞化因同情和支持徐锡麟起事,被迫再次东渡日本。直到辛亥革命时才回国,投奔新军 柏文蔚 部。1912年安徽都督 柏文蔚 派潘赞化担任芜湖海关监督,那时的财政部由 北洋军阀 控制,潘赞化不愿把关税上交财政部,而是汇寄到上海同盟会。不久,中山先生巡视芜湖,接见了潘赞化,赞扬了潘的义举。 1913年,新任安徽都督倪嗣冲,免去潘赞化芜湖海关监督一职。潘携玉良寓居上海。此间他资助革命党人倒袁,与乡友陈独秀过从甚密。1915年,云南蔡锷通电讨袁,潘赞化赴滇参加讨袁活动,云南起义无疑给袁世凯以毁灭性一击。潘因此获“云南起义纪念章”之殊荣。 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宣言护法,潘赞化又去广州在孙中山先生麾下,参加护法之役。受孙中山之命入川东、鄂西,宣慰柏文蔚、黎天才、蓝天蔚、王天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