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文章 重設為草稿 預覽(在新分頁中開啟) 更新 新增標題 新增標題 张汇滔(1882年——1920年),原名张维环,字孟介,1882年出生于安徽寿县西乡涧沟集张大郢孜 王庆云1879秀才1909春咨议局88名议员。农会 城东团防局局长 700杆毛瑟枪,皖北贼乱 袁家声秀才东京警监学校 安徽炮兵弁目学校 黄花岗去安庆预备 芍药 四顶山庙会 张伦 信义会 张之屏,字树侯,室名晚菘堂,安徽寿县人。清末与同里柏文蔚、孙毓筠创组强学社,倡言革命。1903年曾与同志谋划安庆起义,事泄未果避走脱险。辛亥武昌起义,助张汇涛相应。民国后协助孙毓筠督皖。后因政局混乱返里。着有《淮上革命史稿》。 方振武(1885-1941,安徽寿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华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总指挥吉鸿昌)。因生活困難,方振武於清末應徵到南洋新軍第九鎮三十一混成協炮營當兵。後加入同盟會,參加了1908年11月熊成基領導的安慶馬、炮營起義,失敗後被捕,在押往原籍途中逃走,改名後加入第三協輜重營當兵。1911年辛亥革命後,參加光復南京的戰鬥,升任陸軍第一軍冷御秋的第三師輜重營長、南京臨時政府第1軍第三師先鋒營營長,追擊張勳部至徐州。 曹渊曹渊烈士:(1902—1926,安徽寿县人)1924年入黄埔一期,同年入党。参加一、二次东征。1926年9月,时任叶挺独立团一营营长的曹渊,率敢死队攻城,不幸牺牲。 孙德清烈士:(1904—1932,安徽寿县人)。1924年黄埔一期,同年6月入党。参加南昌起义(时任24师75团一营长)。1930年,任红二军团参谋长,兼红二军军长。在湘鄂西“肃反”中,时任红三军团参谋长兼红二师师长 高1908年,获释后的朱蕴山与高语罕一起加入同盟会,参加安徽新军熊成基起义。 高语罕(1888—1948),安徽寿县正阳关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职业革命政治家。反清志士、新文化运动先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者、马克思理论宣传家。 其主要业绩: 一、反清志士: 1907年从日本回国,到安庆从事反清活动;1908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青年军秘书长、结识陈独秀。 管鹏,1881年出生于寿县。1906年与乡人张孟介创设“信义社”,其誓词与同盟会的相同。1908年参加熊成基安庆起义,担任内外联络工作。失败后退归淮上,复设农会,以为革命机关。武昌起义后,他解除安徽巡抚朱家宝的卫队武装,宣布独立,任军武部长。孙毓筠任安徽都督时,他率军攻颍州,大破河南布政使倪嗣冲军后被推举为青年军总监,当选省议会议员及农会会长,二次革命时,参加讨伐袁世凯,失败后逃亡日本,赞成孙中山创设的中华革命党。1917年南下参加护法,被任为安徽宣抚使。1920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兼安徽总支部筹备处长。1924年,国民党改组,他反对孙中山的联共政策。1925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工人部部长,竭力反共。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被推为安徽省主席。不久,辞职居沪。1930年在北京去世,时年50岁,著有《安徽革命实录》。 [1-2] 余亚农鮑剛 余亞農(1886年-1959年10月16日),男,安徽壽縣下塘集(今屬長豐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其祖開荒墾殖,後習文事。父余海門教書為生。 清末余亞農長兄余申甫及次兄余丹甫就讀安徽武備練軍學堂。1904年余亞農考入武備學堂改的安徽陸軍小學堂,徐錫麟時任安徽陸軍小學堂會辦,深受徐錫麟的恐怖行動民主革命思想影響。升入北京清河鎮陸軍第一中學。兩年後入保定軍官學校入伍生隊學習。1910年經吳祿貞介紹秘密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前夕,受吳祿貞派遣去漢陽聯繫湖北新軍起事。辛亥革命後,被推為全椒民軍司令,復應聘為柏文蔚的國民軍第一軍訓練處代理處長。 1912年2月入保定軍校學習。二次革命時柏文蔚組建安徽討袁軍,余亞農離校南下討袁淮上軍張孟介(張匯滔)部任營長。二次革命失敗後避居上海。參加王亞樵秘密組織的討袁護法運動,自此成為王亞樵秘密組織的主要成員。1914年7月8日,赴日參加中華革命黨成立大會後返滬,奉王亞樵之命在上海法租界呂斑路文德里秘密製造炸彈,擬去爆炸上海警察廳舉事,火藥意外爆炸,余亞農面部腿部受傷,被法租界巡捕房逮捕,3個月營救獲釋。 鄭抱真(1897年3月6日-1954年12月12日),男,漢族,安徽壽縣人,中國政治人物。 鲍刚,1897年出生,谱名汝纲,号纪三,1897年出生于安徽省寿县九龙乡。幼家贫,从事耕牧。14岁时,得亲戚相助,就读于私塾。因家居瓦埠湖畔,涝灾频仍收成无着,迫于生计,18岁离家至沪当工人。(1917年)赴广州从戎于许崇智部,后投入冯玉祥西北军方振武部 鲍刚(1897——1940)谱名鲍汝刚,号纪三,安徽寿县城南 高家庄人。幼年家贫,从事耕牧。十四岁许,始得亲友帮助,就 读于私塾。高家庄位于瓦埠湖边,涝灾频仍,加之辛亥革命后军 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迫于生计,十八岁时与孙一中离家到上 海务工。 孙德清(1904—1932),安徽寿县人,早年读过私塾、小学;1923年南下广州到柏文蔚驻粤皖军司令部当步兵;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在学生第三队。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曾兼任红二军军长协助贺龙率军团转战湘鄂西地区参入多次战斗,后受王明左倾路线迫害致死。 孙多森(1867—1919年)字荫庭,寿县城关人 孫多慈 孟庆树 薛卓汉(1898—1931),安徽寿县人。1919-1923年秋在芜湖读书期间,是全省学生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安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192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底至1925年初奉命在寿县、安庆、芜湖等地筹建安徽党组织,参与创建了我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小甸集特别支部和第一个城市党支部——中共安庆特别支部。1925年8月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期学习,后回安徽从事农运工作,曾任安徽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大革命失败后遭通缉,潜回寿县,任中共寿县县委组织委员。1930年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红一军政治部副主任。1931年底在“肃反”运动中被错杀。 薛卓汉烈士:(1898—1931,安徽寿县人)。1923年入党,1926年在广州曾任毛泽东秘书。1930年底,调任鄂豫皖苏区第一政治部副主任,1931年底,被张国焘杀害) 戴戟(1895年-1973年2月21日),原名光祖,字孝悃,男,祖籍安徽旌德 ?绩溪?北伐,生于江苏苏州,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生平[编辑]. 淞沪警备司令戴戟. 戴戟祖籍安徽省旌 ... 孙立人将军和他的挚友,无为人徐庭瑶将军 冯玉祥 林虎 卫立煌 李明揚(1891年-1978年11月17日),原名敏來、遜吾,曾用名李健,字師廣,安徽蕭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张劲夫(1914—2015 安徽贵池籍的中共中央常委、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姚依林(1917—1994,出生于香港) 还有安徽六安人,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和民革两大政党主要创始人的朱蕴山(1887—1981)和他的挚友,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成员,李大钊、陈独秀的大弟子高语罕。 陈延年(1898—1927),安徽怀宁人,陈独秀长子。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与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宣传部长。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3月,转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任中共旅莫支部干事。1924年回国后,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1925年与邓中夏一起领导了省港大罢工。1927年前往上海,先后担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6月26日,在上海北四川路恒丰里104号上海区委所在地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于7月4日被枪杀,年仅29岁。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董必武称赞:“延年是党内不可多得的政治家。” 蒋光慈(1901—1931),安徽金寨人。1921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到上海大学任教,参与组织春雷文学社。1925年被党组织派到冯玉祥部任苏联顾问翻译。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参与组织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创办并主编《太阳》月刊和《拓荒者》等杂志,积极倡导革命文学,并致力于革命文学创作。1929年冬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选为“左联”候补常务委员。1931年8月病逝。主要作品有诗集《新梦》,小说《少年漂泊者》、《短裤党》、《咆哮的土地》等。
第五次啟用第十三軍番號,由國民革命軍第88師(前國民革命軍警備第2師、師長孫元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89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3師改名、師長湯恩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中央軍系統)合編,軍長錢大鈞,參謀長李祖植。該部隊後來投入長城戰役。 民國二十二年(1933)1月,錢大鈞卸任十三軍軍長,代理軍長由湯恩伯出任,隨後88師因任務結束調離,十三軍隨後即以第4師、第89師為主。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參加平綏線抗戰的南口防禦戰役 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4師,師長王萬齡 第89師,師長王仲廉 1937年10月,平漢路北段作戰,湯恩伯升任第20軍團長。第20軍團轄湯恩伯〔兼〕第13軍、關麟征第52軍、周碞第75軍、王仲廉第85軍。後鮑剛升任第13軍軍長。1938年初,張軫任軍長。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38年6月,湯恩伯升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張軫接任第20軍團長,王仲廉接任第13軍軍長。該軍轄: 第23師:師長李必蕃 第110師:師長吳紹周 新編第35師:師長王勁哉。不久改稱第128師 1939年初,第23師與第85軍的第89師對調,第128師改隸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第89軍第193師改隸第13軍。第13軍在桐柏山區游擊。 1940年1月,張雪中任軍長。1930年4月,第193師該隸新編第2軍,新編第1師改隸13軍。 1942年下半年,第110師與第85軍第4師對調。1942年7月30日,張雪中升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第85軍副軍長石覺代理13軍軍長。 1943年初第110師改隸第85軍,第89軍第117師改隸第13軍。 1943年5月,第13軍: 軍長石覺 副軍長吳紹周、王毓文、王公亮、舒榮 參謀長張純璽 第4師:師長蔡劍鳴 第89師:師長舒榮(兼任) 第117師:師長劉漫天 1944年5月,13軍參加豫湘桂會戰的豫中會戰。 1944年9月,第117師改隸暫編第一軍,新編第八軍暫編第16師改隸第13軍。 1944年底,第13軍奉命調往貴州,守貴陽。 1945年2月,暫編第16師被裁減,第九軍第54師改隸第13軍。1945年4月至5月,該軍參加湘西會戰和收復桂林之戰。 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1日13軍在秦皇島登陸,進攻山海關。1946年1月,沿錦承線大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