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庭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徐庭瑤 徐庭瑤.jpg 徐庭瑤 暱稱 國軍裝甲兵之父 出生 1892年 大清安徽省廬州府無為縣 逝世 1974年12月16日(82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中正區三軍總醫院 國籍 中華民國 效命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軍種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svg 中華民國陸軍 服役年份 ? - 1952年 軍階 二級上將 部隊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 統率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 參與戰爭 第一次國共內戰 長城戰役 桂南會戰 崑崙關戰役 泗縣戰役 徐庭瑤(1892年-1974年12月16日),安徽無為縣人,字月祥,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被稱為國軍「裝甲兵之父」[1]。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出身。獲頒青天白日勳章。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在原籍安徽省無為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1952年自請退役,1974年於三軍總醫院逝世。 經歷 1933年長城抗戰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部分將領在1942年冬的重慶補拍合影。前排左起黃杰、徐庭瑤與杜聿明,後排左起劉嘉樹、鄭洞國與邱清泉。 國民革命軍第3師團長 獨立第4師副師長 第1師師長 第4師師長 1932年5月參予國軍對蘇維埃區第四次圍剿(以鄂豫皖區為主) 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軍長。這個軍本身就是為參加長城抗戰而組建起來的。下轄第2師、第25師和第83師,曾參與長城戰役。 第八軍團總指揮 訓練總監部交通輜重通信兵學校教育長 機械化學校教育長 新編第十一軍軍長 第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 國防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 裝甲兵司令(1949年春),蔣緯國任副司令兼戰車第一團團長,鮑熏南任戰車第二團團長。拱衛京滬。 東南軍政副長官1950年 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 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 注釋 徐庭瑤將軍 參考文獻 國民革命軍,師史總攬. 知兵堂. 2008年6月. 分類:1892年出生1974年逝世國民革命軍將領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第1屆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中國國民黨黨員台灣戰後安徽移民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友無為人徐姓 1933年2月,以劉戡第八十三師、黃杰第二師、關麟徵第二十五師和騎兵第一旅、砲兵第四團合編重建為第十七軍(中央軍)參加長城抗戰,軍長徐庭瑤。[5][6];長城戰功,援助宋哲元部,劉戡晉升為第九十三軍軍長兼第八十三師師長,率部駐守密雲。[5] 1933年3月11日,第二十五師師長關麟徵負傷,杜聿明代理師長。長城抗戰結束後駐北平。1935年5月,軍長徐庭瑤轉調職,軍番號第5次撤銷。[5]
第五次啟用第十三軍番號,由國民革命軍第88師(前國民革命軍警備第2師、師長孫元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89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3師改名、師長湯恩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中央軍系統)合編,軍長錢大鈞,參謀長李祖植。該部隊後來投入長城戰役。 民國二十二年(1933)1月,錢大鈞卸任十三軍軍長,代理軍長由湯恩伯出任,隨後88師因任務結束調離,十三軍隨後即以第4師、第89師為主。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參加平綏線抗戰的南口防禦戰役 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4師,師長王萬齡 第89師,師長王仲廉 1937年10月,平漢路北段作戰,湯恩伯升任第20軍團長。第20軍團轄湯恩伯〔兼〕第13軍、關麟征第52軍、周碞第75軍、王仲廉第85軍。後鮑剛升任第13軍軍長。1938年初,張軫任軍長。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38年6月,湯恩伯升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張軫接任第20軍團長,王仲廉接任第13軍軍長。該軍轄: 第23師:師長李必蕃 第110師:師長吳紹周 新編第35師:師長王勁哉。不久改稱第128師 1939年初,第23師與第85軍的第89師對調,第128師改隸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第89軍第193師改隸第13軍。第13軍在桐柏山區游擊。 1940年1月,張雪中任軍長。1930年4月,第193師該隸新編第2軍,新編第1師改隸13軍。 1942年下半年,第110師與第85軍第4師對調。1942年7月30日,張雪中升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第85軍副軍長石覺代理13軍軍長。 1943年初第110師改隸第85軍,第89軍第117師改隸第13軍。 1943年5月,第13軍: 軍長石覺 副軍長吳紹周、王毓文、王公亮、舒榮 參謀長張純璽 第4師:師長蔡劍鳴 第89師:師長舒榮(兼任) 第117師:師長劉漫天 1944年5月,13軍參加豫湘桂會戰的豫中會戰。 1944年9月,第117師改隸暫編第一軍,新編第八軍暫編第16師改隸第13軍。 1944年底,第13軍奉命調往貴州,守貴陽。 1945年2月,暫編第16師被裁減,第九軍第54師改隸第13軍。1945年4月至5月,該軍參加湘西會戰和收復桂林之戰。 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1日13軍在秦皇島登陸,進攻山海關。1946年1月,沿錦承線大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