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1924江浙戰爭 第二次江浙戰爭,1924年底

江浙戰爭 江浙戰爭,又稱齊盧戰爭、甲子兵災,是1924年中華民國江蘇督軍齊燮元與浙江督軍盧永祥之間進行的戰爭。這場戰爭實際上是直系軍閥與反直系軍閥勢力之間的一次重大較量,也是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導火索。 基本介紹 名稱:江浙戰爭 地點:江浙滬一帶 時間:1924年9月3日-10月13日 參戰方:江蘇方面軍、浙滬方面軍 結果:皖系軍閥勢力一蹶不振 主要指揮官:齊燮[xiè]元、杜錫珪、林建章、盧永祥 戰爭起因 1916年6月,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聲中憂憤而死。袁死後,其親手創建的北洋軍閥逐漸分裂為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故後,曹錕、吳佩孚當上了直系軍閥的新首領。1920年7月,曹、吳以反對段皖擅動干戈荼毒百姓、私訂密約賣國求榮為名,聯合奉系軍閥發動了直皖戰爭,將段祺瑞趕下了台。 直皖戰爭後,皖系軍閥隨著段祺瑞的倒台而分崩離析,一部分下野,另一部分改投了直系軍閥,只剩浙江督軍盧永祥與淞滬護軍使何豐林替皖系軍閥保住浙滬兩塊地盤。 上海為我國第一大商埠,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財稅收入也十分可觀,“每月光鴉片收入就能養活三師人”的兵力(1),令各界矚目。民國成立後,北洋政府在江蘇職官中特設上海鎮守使管理上海。1915年11月,上海鎮守使鄭汝成遇刺身亡後,北洋政府將上海鎮守使改為淞滬護軍使。何豐林上任後,惟盧永祥之命是從,浙、滬結成緊密的聯盟,浙盧繼續獨霸上海的財政收入,這就與盤踞江蘇的直系軍閥產生了嚴重的對立。 直皖戰爭中,段祺瑞曾命令盧永祥出兵直搗直系軍閥李純盤踞的江蘇。因盧深恐由此而失去對上海的控制權,不願輕啟戰端,江浙雙方才得以避免戰爭。直皖戰爭結束後,江浙雙方又因對上海的控制權險些刀兵相見,後受到國內外的雙重壓力,方平息下來。 1920年10月,蘇皖贛巡閱使兼江蘇督軍的李純暴死於任上,齊燮元繼任江蘇督軍。 齊燮[xiè]元擔任江蘇督軍後,繼承李純的衣缽,一心想將上海攫為己有,聲稱:“上海是我們江蘇的一部分,一定要奪回。”(2)而盧永祥則視上海為自己的經濟生命線,堅決不肯放手,遂反擊道:“上海是浙江的門戶,一定要保持。”(3)由此,蘇齊與浙盧一戰,勢已難免。 1922年4月,曾在直皖戰爭中並肩作戰的直、奉兩系軍閥因爭奪對北京政府的獨立控制權大起刀兵,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曹錕、吳佩孚攻擊奉張親日賣國而騙取了人民的同情與支持,一舉將奉系軍閥的勢力趕到了關外,從而獨掌北京政府。 第一次直奉戰爭期間,隨著直軍的步步勝利,齊燮元亦想乘機攻占上海。只是由於形勢的不利和民眾的反對,戰火才沒有燃起。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系軍閥趾高氣揚,曹錕更是意得志滿,急欲登上總統寶座。為能早日被選為大總統,一方面指使手下趕走了黎元洪,一方面則不惜使用金錢收買國會議員。曹之舉措遭到了全國各界的強烈反對。盧永祥深受直系軍閥的擠壓,為爭取全國輿論的支持,於1923年6月27日率先通電,反對曹錕賄選總統。 盧永祥的通電,得到了全國各派的積極回響,他們紛紛通電反對曹錕賄選。與此同時,各反直勢力雲集滬、杭,商討聯合反直事宜,滬、杭儼然已成反直活動的中心,浙盧與蘇齊及其直系軍閥已成水火不容之勢。雙方均知戰爭已迫在眉睫,因此調兵遣將意欲一戰。江浙紳士張謇、張一麐等人深知戰爭一旦爆發,兩省人民定遭塗炭。於是他們發起組織了“江浙和平協會”,奔走於寧、杭之間,進行弭兵運動。在他們的努力下,同時亦因蘇齊與浙盧準備尚不充分,同年8月19日,江浙雙方達成“江浙和平公約”(4)。這一公約由江蘇督軍齊燮[xiè]元、江蘇省長韓國鈞、浙江督辦盧永祥、浙江省長張載陽、淞滬護軍使何豐林簽字蓋章後發表。公約的簽定,使反直各派擬在上海召開國會、組織政府和召開各省聯席會議的活動破產,並使江浙形勢趨於緩和。 1923年10月10日,曹錕通過賄選登上總統寶座。12日,盧永祥發表通電,不承認曹的總統地位,並聲稱與北京政府斷絕一切聯繫,這就使曾為曹錕賄選籌措經費出大力氣的齊燮元與盧永祥矛盾更深,終因福建問題而觸發了江浙戰爭。 福建地區長久以來受到各派勢力的矚目。1922年10月,皖系軍閥徐樹錚在駐軍福建延平的皖系軍閥、中央第24混成旅旅長王永泉的支持下,成立了“建國軍政制置府”。徐聯合孫中山派兵驅走了依附直系的原皖系軍閥、福建督軍李厚基,委任王永泉為福建總撫。大總統黎元洪在吳佩孚的一再催促下,於10月下旬下令討伐徐樹錚。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11月初,徐離閩赴滬,建國軍政制置府隨之垮台。王永泉見大勢已去,為求自保,轉投直系。黎在直系軍閥的脅迫下,任命長江上游警備總司令、直系軍閥後起之秀的孫傳芳為福建督辦。孫採用種種手段,企圖將福建重新納入直系的勢力範圍,但因遭到地方實力派的阻撓,經營年餘一無所獲。1924年3月,孫藉助同屬直系的福建閩北護軍使周蔭人的大力支持終於厘定福建,將福建重新拉回到直系的懷抱。5月,北京政府一面為進圖廣東,一面也是為了酬謝周蔭人在征服福建的過程中曾出過大力,遂任命周為福建督辦,而將孫傳芳改任為閩粵邊防督辦,以圖廣東。由於廣東是孫中山與西南軍閥的地盤,孫傳芳的勢力根本進不去,而福建也容不下周、孫兩個軍閥的勢力,孫遂欲向浙江擴張勢力。 盧永祥深知浙江已成為直系軍閥下一個吞併的目標,為求自保,一邊拉攏奉系軍閥與孫中山為粵援,一邊將被孫、周從福建逐出的原福建漳廈護軍使兼福建第二師師長臧致平部與福建第三師師長楊化昭部共6000餘人收編(5)。盧收編臧、楊兩部,違反了“江浙和平公約”以及與安徽、江西分別簽定的“皖浙和平公約”和“贛浙和平公約”的有關規定,即不得容留、收編“客軍”。盧之做法,為直系軍閥挑起戰爭提供了口實。 戰爭準備 軍閥都“擁有以個人為中心,並由私人關係結合起來的一支私人軍隊”(6),為了鞏固、擴張自己的勢力,每位北洋軍閥都擁有一支龐大的軍隊。 江蘇方面 ①陸軍情況 自齊燮[xiè]元繼任江蘇督軍後,為了奪取對上海的控制權,不斷擴充兵力。他以平定蘇、皖匪患為名,派江蘇憲兵司令馬孟驤赴山東之兗州、濟寧一帶招募新兵。 江蘇共有五師六旅,即中央第六師、中央第十九師、江蘇第一師、江蘇第二師、江蘇第三師、江蘇第二混成旅、江蘇第三混成旅、江蘇第四混成旅、江蘇第五混成旅、江蘇第六混成旅等。另有預備隊、憲兵、警察等,總兵力達到43500人。 ②海軍情況 江浙戰爭爆發前,蘇齊得到海軍總司令杜錫珪的大力支持。杜錫珪為支持蘇齊,親率長江艦隊(司令李君羲,下轄“海容”號巡洋艦、“定安”號炮艦等20艘軍艦)、閩廈艦隊(司令楊樹莊,下轄“應瑞”號巡洋艦、“通濟”號巡洋艦、“江元”號炮艦等9艘軍艦)和海軍陸戰隊混成旅奔赴江蘇參戰。 ③空軍情況 鑒於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直系空軍曾對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1923年8月,蘇齊成立了江蘇航空隊,尉遲良任隊長,顧榮昌任副隊長兼任教官,陳步洲任飛行教官,崔鈺、梁壁堂、鄒慶雲等任飛行員。裝備3架從英國購買的小型“維梅”式轟炸機,以南京小營演武廳為機場。江蘇航空隊的人員、飛機、器材和油料均由直系航空大本營——保定航空司令部直接調配,江蘇航空隊實際是直系保定航空司令部派駐南京的一個支隊。 由於尉遲良、顧榮昌均曾受過大型“維梅”式轟炸機的訓練,因此江蘇航空隊共有5人會開飛機,但飛機卻只有3架,顯然不夠用。於是向蘇齊報告,請求保定航空司令部調撥大型“維梅”式轟炸機。後經曹錕同意,將1架大型“維梅”式轟炸機調撥給江蘇航空隊。江浙戰爭爆發前夕,直系軍閥利用手中控制的北京南苑航空學校,命令該校教育長蔣逵組織中央臨時航空隊。任命蔣逵為中央臨時航空隊隊長,徐國一、米嘉禾、謝鳴皋等任飛行員,駕駛大、小“維梅”式轟炸機4架,前往江蘇協助蘇齊作戰。中央臨時航空隊駐紮蘇州,與江蘇航空隊組成統一指揮部,由原南苑航空教練所所長鮑丙辰任指揮官。這樣,蘇方空軍共有飛行員8人、轟炸機8架。 浙滬方面 ①陸軍情況 1924年7月,盧永祥容留臧致平、楊化昭兩部,並將臧部改編為浙江補充旅、楊部改編為中央陸軍第二十四混成旅(未被北京政府承認)。為防備直系軍閥從福建、安徽、江西等地進攻浙江,盧又將楊部改為浙江邊防軍,駐防浙江之常山、江山與開化地區,並任命楊為浙江邊防軍司令,臧為浙江督辦處總參議,負責督率、訓練浙江邊防軍。盧深恐浙江邊防軍兵力單薄,又將浙江補充旅調來增強其力量。臧致平為皖系軍閥中能征善戰之驍將,楊化昭則足智多謀,而臧、楊兩部均為久經戰陣的精銳之師,他們的歸附使盧永祥如虎添翼。浙滬原有四師三旅,即中央第十師、中央第四師、浙江第一師、浙江第二師、中央第六混成旅、浙江第一混成旅、浙江第二混成旅。自收編臧致平、楊化昭兩部後,又增兩旅(7),再加上警察、游緝隊、寧波炮台守衛、後備隊等,總兵力達到67200人。 ②海軍情況 當時,浙盧得到以林建章為領袖的滬海艦隊的擁護。林建章為幫助皖系軍閥保住浙滬地盤,派人策反“海籌”號巡洋艦、“建康”號驅逐艦、“永績”號炮艦、“靖安”號運輸艦、“辰”字號魚雷艇、“列”字號魚雷艇投向浙盧,為此特成立滬海艦隊,委任原海軍第一艦隊司令周兆瑞為滬海艦隊司令。 ③空軍情況 浙盧看到飛機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曾發揮作用巨大,為擴充自己的實力,於1922年從法國購買6架“BR14”式戰鬥轟炸機,並在杭州筧橋組建浙江航空教練所,委任著名飛行員朱斌侯為所長,招收學員進行飛行訓練。第二年,又在上海龍華開闢機場並建立3座機庫。1924年2月,正式成立浙江航空隊,由朱斌侯任隊長。 實力對比 單從陸軍人數上講,浙盧強於蘇齊,但浙盧有幾個不利條件: 第一 容留、收編臧致平、楊化昭兩部失信於天下人。本來,在江蘇、安徽、江西分別與浙江簽定的“公約”中,均規定不得容留、收編“客軍”。但浙盧為擴充自己的實力,拒不執行“公約”,執意收編臧、楊兩部,不僅遭到蘇、皖、贛及其他直系軍閥的反對,亦受到浙江人民的拒絕(8)。浙盧的所作所為,首先在道義上失去了人心。 第二 浙盧為打破直系軍閥的包圍,積極聯合奉系軍閥與孫中山,結成浙、奉、粵“反直三角同盟”(以下簡稱“同盟”)。但奉系軍閥孤懸關外,遠水解不了近渴;孫中山在廣東受到陳炯明的騷擾亦無法派兵援浙,“同盟”起不到什麼實際作用。 第三 浙江處於江蘇、安徽、江西、福建的包圍之中,而上述四省均為直系軍閥所統治,江浙戰爭一旦爆發,浙盧將受到四面攻擊。 第四 內部不穩。時任浙江全省警務處長的夏超手中掌握著大量的武裝警察(共10800人)。這些武裝警察裝備精良,實力相當雄厚。“夏超雖然是一個不滿四尺的矮子,但他雄心勃勃,時時有取盧而代之的野心”(9)。浙盧對夏超有如芒刺在背,不得不增加護衛部隊加以提防,這無形之中就削弱了自己的實力。 第五 部下為泄私憤而暗中通敵。時任浙江第二師炮兵團長的張國威,與孫傳芳曾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同學,兩人私交不錯。張原兼任浙江測量局長,因浙盧欲安插自己的親信,藉故革去張的兼職,張因此對浙盧十分不滿。在江浙戰爭開戰前夕,張奉派把守浙、閩之間的險要——仙霞嶺。張為報復浙盧,私將仙霞嶺浙軍布防圖獻給孫傳芳,使孫部得以順利入關,將浙盧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態勢(10)。 第六 海、空軍力量薄弱(已如前述,不再贅言)。 雙方結盟 基於上述原因,浙盧在未戰之前就已呈敗象。隨著形勢的發展,江浙雙方均知戰爭不可避免,為此,雙方加緊進行準備。 江蘇方面 齊燮元自知單靠江蘇一省兵力,無法攻占浙滬,於是向吳佩孚求援。吳原就認為直、皖兩系同出於北洋正統,現面臨奉系咄咄逼人的態勢,擬聯合皖系共抗奉系。因此,一面授意各省直系軍閥在段祺瑞六十歲生日時通電祝壽意在“和皖”,一面嚴令蘇齊不得輕舉妄動。後由於段皖已決定聯奉抗直,同時也垂涎於上海的富足,遂決心助蘇攻浙。1924年8月,吳連電豫、皖、鄂等省的直系軍閥,命令他們派兵助蘇。三省軍閥皆想“分一杯羹”,紛紛同意,蘇齊力量大增。1924年8月16日,蘇齊在南京召開秘密軍事會議,宣布對浙盧用兵。會上決定成立“討逆軍”,齊自任總司令,劉玉珂為總參謀長,兵分三路進攻浙滬:第一路司令宮邦鐸,下轄中央陸軍第六師、中央陸軍第十九師、江蘇第二師、江蘇第三師、江蘇第四混成旅以及湖北第五混成旅,主攻上海;第二路司令陳調元,下轄中央第二十四師、江蘇第一師、江蘇第二混成旅、江蘇第五混成旅和河南第三混成旅,防守宜興;第三路司令王普,下轄安徽第三混成旅、安徽第五混成旅,主攻浙江廣德。 此外,孫傳芳在得到同屬直系的江西督理蔡成勛的支持下,於福建建甌組織閩贛聯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委任盧香亭為攻浙前敵總指揮,並與蘇齊遙相呼應。閩贛聯軍下轄中央第二師、中央第九混成旅、中央第十混成旅、中央第十一混成旅、中央第二十四混成旅、福建第一混成旅、福建第四混成旅、江西第三混成旅,主攻仙霞嶺,以拊浙省之背。 浙滬方面 皖系軍閥明白,浙滬一旦有失,則皖系無立足之地,於是,徐樹錚、吳光新等皖系骨幹齊聚上海,召集馬良、曲同豐等皖系舊將到滬開會。會上,徐、吳命令馬、曲等人“各自暗中招集舊部,編練新軍兩師,以備援助浙江”(11)。浙盧為裝備新軍,“飭(上海)製造局限二十日內,製造炮彈二萬發”(12)。同時,浙盧請徐趕赴奉天,向奉張請求一旦江浙發生戰事,派兵出關牽制敵軍。奉張認識到浙江問題關係到“同盟”生存與否的大問題,因此派其親信楊毓珣赴杭向浙盧表示:江浙如果爆發戰爭則一定派兵入關協助,並先匯30萬元接濟浙盧。與此同時,孫中山亦認為“救浙江、上海即以存粵”(13),因此決定一旦江浙開戰,即派兵北伐。江浙問題實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大影響。 自恃身後有強大援軍的浙盧,面對直系軍閥的步步進逼,不甘示弱,積極整軍備戰。1924年8月24日,浙盧在杭州召開軍事會議,研究抵禦直系軍閥進攻問題。會上決定成立浙滬聯軍,盧自任總司令,兵分三路抗拒直系:第一路司令何奉林、副司令臧致平,下轄中央第十師、中央第六混成旅、浙江補充旅、衛隊團防守滬寧鐵路;第二路司令陳樂山、副司令楊化昭,下轄中央第四師、浙江邊防軍進攻江蘇宜興;第三路司令張載陽、副司令潘國綱,下轄浙江第一師、浙江第二師,據守仙霞嶺。 經過雙方台前幕後的緊張部署,1924年9月3日,江浙戰爭終於爆發了。 戰爭經過 1924年9月3日上午10時,江浙戰爭在江蘇宜興打響了第一槍。蘇軍首先挑起了戰火。蘇軍原想一鼓作氣攻占浙江長興,不料卻遭到浙軍的頑強抵抗,進攻受阻。浙軍及其大炮埋伏在長興附近的山裡,距宜興不過三十里,炮火能直接轟擊駐紮在宜興平原地區的蘇軍;而蘇軍的大炮轟擊浙軍時,因浙軍駐于山中效果不大,雙方處於膠著狀態。 同日上午11時,江浙雙方又在滬寧鐵路方向交戰。上午10時,駐江蘇黃渡的蘇軍首先向浙軍開槍挑釁,但浙軍伏於工事內一槍未發。蘇軍以為浙軍怯戰,遂於11時發起攻擊。浙軍使用機槍、大炮予以還擊,擊斃蘇軍四五百人。蘇軍大懼,各部紛紛向後潰退,浙軍乘勢向安亭方面追擊。下午5時,占領安亭。 鑒於蘇齊首先挑起江浙戰爭,9月3日,浙盧發表“出師電”,指責蘇齊“意欲破壞治安,環境陳兵,意圖一逞”,表示“所有浙滬地方以及地方人民,自不能不力籌捍衛,以竭盡軍人應有之天職,以維持地方永久之治安”(14)。由於蘇齊是在曹錕的支持下發動江浙戰爭的,9月3日,浙盧又發表“聲討曹錕通電”。在通電中將曹形容為“神奸巨蠹”,指責曹“既逐東海於前,復驅黃陂於後”;“臨城一案,舉國引為奇恥,四鄰屢有責言……交涉結果,媚外求榮”;“竟敢作公然賄選之舉,醜聲四播,國民蒙羞。”通電最後表示“永祥等分屬軍人,責在衛國……殲彼元惡,罔治脅從,為國除奸,何與致幸,為民前驅,寧計成敗”(15)。  由於浙盧將矛頭直指曹錕,9月4日,曹下達“對浙討伐令”,聲稱:“本大總統為戢暴安民起見,實萬難聽其譸幻,徒苦吾民。盧永祥、何奉林均著褫奪官勛,並免去本兼各職,由齊燮元督率部隊,相機剿辦。”(16) 江浙戰爭爆發後,雙方主要在宜興、滬寧線、嘉定、瀏河、青浦五個方向展開激戰。宜興方向:戰爭爆發後,蘇軍進攻受阻,延至5日,浙軍反擊,攻至距宜興僅十餘里處,蘇軍大潰,並有三營兵力譁變。7日,浙軍進占蜀山。蘇齊急調安徽第五混成旅增援,終於擋住了浙軍。之後,雙方相持於蜀山與宜興之間。滬寧線:沉寂兩天后,至6日晚,兩軍在安亭激戰,雙方飛機亦趕來助戰,但終因勢均力敵,兩軍遂處於膠著狀態。嘉定方向:9月3日晚,蘇軍進攻嘉定西門,守軍抵擋不住,形勢岌岌可危。4日,浙軍楊化昭部6個營奉命增援。5日,雙方發生激戰。6日,蘇軍繼續猛攻,但楊部為能征慣戰之師,沉著迎戰,終將蘇軍擊退,兩軍於是在嘉定附近對峙。瀏河方向:9月4日下午,蘇軍發動攻擊,浙軍開炮予以抵禦。下午5時,浙軍抵敵不住蘇軍的猛攻,退守羅店,瀏河落入蘇軍手中。是日晚8時,蘇軍乘勝進攻,浙軍急調楊化昭部主力增援才穩住了陣腳。5日凌晨3時,蘇軍派300名敢死隊衝鋒,不料陷入重圍,全軍覆沒。蘇軍見狀急忙收縮,浙軍趁機追擊,並進占瀏河。此後蘇軍援兵趕到並反攻數次,均被浙軍擊退。6日晨,浙軍發布總攻擊令,迫使蘇軍撤至原防地。青浦方向:9月5日,蘇軍由安亭兵分兩路,一路進攻距離安亭6里的泗港口,另一路進攻泗港口西南的白鶴鎮。至6日下午3時,雙方激戰於青浦北十餘里的孔宅。由於浙軍的拚死抵抗,蘇軍未取得任何重大進展,之後,兩軍保持對峙態勢。總之,戰爭初期,雙方雖傾盡全力,“而兩軍始終各保防線,戰事初無進步焉”(17)。 就在江浙雙方呈現膠著狀態時,1924年9月8日形勢發生了突變。這一天,閩贛聯軍由於張國威貢獻了布防圖,輕易占領了仙霞嶺並於16日攻下江山、18日進占衢州。原來,江浙戰爭爆發後,閩孫故意沒有採取統一步驟發動進攻,而是靜觀時局的變化,試圖等到江浙雙方兩敗俱傷時再動手,以收漁人之利。當他看到江浙雙方殺得難解難分,浙軍的主力被蘇軍牽制住時,突然出兵,從側後殺入浙江。閩孫的出現,使浙盧與滬何極為恐慌,他們知道浙滬聯軍無法抵擋蘇齊與閩孫的兩面夾擊。面對此情此景,浙盧認識到浙江是保不住了,因此決定放棄浙江退保上海。他認為只要保住了上海,憑藉上海的物力與財力,今後還能東山再起。為此,9月18日,浙盧攜帶大批細軟逃入上海。浙軍群龍無首,蘇軍趁勢進攻,相繼占領嘉興、長興等地。同時,蘇方海軍也密切配合陸軍,從長江炮轟駐守瀏河的浙軍,致使浙軍向瀏河以南敗退(18)。蘇方空軍亦派出四架轟炸機連日轟炸浙軍,使浙軍銳氣大減(19)。面對蘇方陸海空立體式進攻,浙軍大敗,紛紛逃向上海。至9月底,浙江戰火熄滅。 北京政府在浙盧離杭赴滬後,任命孫傳芳為閩浙巡閱使兼浙江督辦,夏超為浙江省長,齊燮元兼淞滬護軍使。蘇齊、閩孫均達到各自的目的。 占領浙江後,蘇、閩兩支大軍齊向上海殺來,並分別於1924年10月4日、8日、10日和13日相繼占領金山衛、松江、青浦、龍華,逼近上海。浙盧、滬何見大勢已去,遂於10月13日發表通電,自解兵權。當日上午,盧永祥、何奉林、臧致平、楊化昭等人逃入上海租界。浙軍餘部推皖系徐樹錚為總司令,欲繼續作戰。10月15日,徐樹錚被上海租界工部局軟禁,至此,江浙戰爭以蘇勝浙敗而告終。 戰爭影響 江浙戰爭雖限於東南一隅,但卻產生了重大的政治影響。當時,直系軍閥獨掌北京政府,並極力推行“武力統一”政策,對各系軍閥都構成了威脅。為共抗直系 ,浙、奉、粵結成了“同盟”。奉、粵積極支持身為盟員的盧永祥,並警告曹錕、吳佩孚不要幫助齊燮元挑起戰爭。曹、吳為本系私利,決定援助蘇齊,試圖拔掉“同盟”在東南地區的根據地。不料此舉卻觸發了火藥桶,並最終導致了直系軍閥的垮台。 1924年9月4日,即江浙戰爭爆發的第二天,孫中山在廣州大元帥府召開會議,宣布“援浙即以存粵”,決定誓師北伐。其北伐計畫首先進攻江西,待到攻克江西後,順江而下占領安徽,以後與浙滬聯軍會師於南京,再沿津浦路北上,聯合奉軍直搗北京,推翻直系軍閥的統治。第二天,孫又發表“申討曹錕吳佩孚令”,號召廣東人民“蹈厲奮發,為民前驅,掃除軍閥,實現民治”(20)。 1924年9月4日,為回響浙盧反直,張作霖以“同盟”為理由,向直系軍閥宣戰,同時發表“討伐曹錕通電”,斥責曹“賄買議員,豢養牙爪,以竊大位,以禍鄰疆”,表示“作霖為國家計,為人民計,仗義誓眾,義無可辭。謹率三軍,掃除民賊”(21)。 1924年9月9日,段祺瑞亦發表“討曹通電”,指斥曹“不知國家人民為何物,禮義廉恥為何事”,“復令四省攻浙,排除異己,連累無辜,貪一己之尊榮,造彌天之罪孽,倒行至此,豈能倖存”。同時號召“海內賢豪,一時袍澤,必能當仁不讓,見義勇為,著劉琨之先鞭,放范滂之攬轡,出民水火,勿任淪胥。”22) 1924年9月15日,張作霖發表致曹錕電,形似最後通牒,聲稱:“今年天災流行,饑民遍野,弟嘗進言討浙之不可,足下亦有力主和平之回答;然墨瀋未乾,戰令已發,同時又進兵奉天,扣留山海關列車,杜絕交通,是果何意者?足下近年為吳佩孚之傀儡,致招民怨;武力討伐之不可能,征諸蘇軍之連敗而可明。弟本擬再行遣使來前,徒以列車之交通已斷,不克入京。因此將由飛機以問足下之起居,枕戈以待最後之回答。”(23)同時組織鎮威軍,自任總司令,統轄十七萬大軍殺進山海關。第二次直奉戰爭終因江浙戰爭而爆發了。 江浙戰爭歷時40天,給江浙兩省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戰爭爆發後,戰區內的人民扶老攜幼顛沛流離,深受戰亂之苦。江蘇省農會在致國務院的電文中說:“江浙戰事,軍隊所過,村鎮為墟,人民奔走遷移,顛連失業,富而貧、貧而死者,不知凡幾,而江南戰區如宜興、崑山、嘉定、太倉、松江、青浦等縣則尤甚。”(24)嘉定、青浦、松江、太倉同鄉會在致國務院的電文中說:“江浙發生戰禍,兩省受創彌深,就蘇論列,尤以嘉定、青浦、松江、太倉四邑為最重,或全鎮被毀,或搶劫一空,或轉徙流離,莫名慘狀。……總之工商輟業,農夫逃亡,六十年來,元氣銷亡盡矣。”(25)瀏河兵災善後會在致內務部的呈文中說:“江浙興戎,以瀏河為戰場,相持歷四十晝夜,人民生命財產始厄炮火,復遭淫掠,加以海軍時時開炮遙擊,故房屋焚炸獨多。如學校、廟宇、商店、教會、善堂、醫院,以及長途汽車,盡遭兵劫……合市被炮火全毀之房產,計一百五十四戶,共一千五百二十九間,炮彈炸壞房屋約三千三百餘間,綜計損害斷在七十七萬元以上。而屋內之財物不與焉。夫商民等罹茲戰禍,誰為為之,敦令致之。使居戶則流亡在外,無家可歸。商店乃屋宇無存,不能復業,其慘痛之情,勢難自己。”(26)面對此等慘境,時人慨嘆道:“在這一幕大凶劇之中,江浙人民所受奸淫擄掠妻離子散家敗人亡的痛苦,豈是十年廿載所能恢復?”(27) 歷史意義 江浙戰爭,不僅是控制江浙的北洋軍閥為爭權奪利而進行的一場戰爭,而且是整個直系軍閥與反直系軍閥勢力之間進行的一次重大較量,並預示著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即將來臨。同時,這次戰爭也使皖系軍閥自直皖戰爭以後又受到一次沉重的打擊,從此以後,皖系軍閥勢力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直皖戰爭後,控制著北京中央政權的直系軍閥控實行賄選與"武力統一",遭到全國各方面的反對。皖系浙江督辦盧永祥首先發出不承認曹錕為總統的通電,並和奉天的張作霖、廣東的孫中山結成反直三角同盟。吳佩孚為了擊破反直三角同盟,除在北方以重兵嚴防奉軍入關以外,在南方則利用孫傳芳進入福建,與陳炯明勾結起來壓制孫中山,以直系的江蘇督軍齊燮元奪取浙江,消滅盧永祥。1924年9月初,齊軍向盧軍發動進攻,江浙戰爭爆發。至10月12 日,盧永祥在孫傳芳和齊燮元的南北夾擊下,通電下野,逃往日本。江浙戰爭遂告結束。 注釋 (1)(2)(3)馬葆珩:《孫傳芳五省聯軍的形成與消滅》,《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八輯。 (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三輯,軍事(三),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第142頁。 (5)佚名:《閩浙陣中日記》,榮孟源、章伯鋒主編:《近代稗海》第六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 (6)李新:《軍閥論》,《史學月刊》1985年第1期。 (7)(8)古 孫:《甲子內亂始末紀實》,榮孟源、章伯鋒主編:《近代稗海》第五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 (9)馬葆珩:《齊盧之戰紀略》,杜春和等編:《北洋軍閥史料選輯》(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6月出版,第137頁。 (10)慎予:《漸變始末記》,章伯鋒主編:《北洋軍閥》第四卷,武漢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第861頁。 (11)同(4),第167頁。 (12)同(4),第150頁。 (13)(20)同(4),第178頁。 (14)章伯鋒主編:《北洋軍閥》第四卷,武漢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第868頁。 (15)《民國日報》1924年9月11日《臨時特刊》。 (16)《政府公報》1924年9月8日。 (17)丁文江:《民國軍事近紀》,載榮孟源、章伯鋒主編:《近代稗海》第六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第384頁。 (18)李世甲:《我在舊海軍親歷記》,載《福建文史資料》第一輯。 (19)蔣逵:《舊中國航空界見聞》,載《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七輯。 (21)同(7),第315頁。 (22)同(4),第878-879頁。 (23)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第579頁。 (24)同(4),第221頁。 (25)同(4),第222-223頁。 (26)同(4),第224頁。 (27)和森:《軍閥戰爭之一幕》,載《嚮導》第八十七期,第707頁。 第二次江浙戰爭 第二次江浙戰爭,1924年底,直系軍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失敗,皖系段祺瑞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下令免去直系齊燮元蘇、皖、贛三省巡閱使職,改派盧永祥為蘇、皖宣撫使。1925年1月,盧永祥在奉軍張宗昌部支持下,進兵滬、寧線。齊燮元、孫傳芳組成浙、滬聯軍,於14日出兵蘇州。17日起,兩軍大戰於丹陽、無錫間。25日,齊燮元敗退上海,旋赴日本,所部由孫傳芳接管。2月3日,孫與張宗昌簽訂江浙二次和約,相約“浙軍退松江,奉軍退崑山,上海永不駐兵”。 齊燮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齊燮元 Qi Xieyuan2.jpg 齊燮元(《中國名人錄》第三版, 1925) 出生 1885年4月28日 大清 逝世 1946年12月18日 中華民國南京 職業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齊燮元(1885年4月28日-1946年12月18日)[1],原名齊英,字撫萬,號耀珊,順天府寧河縣(今屬天津市)人,中華民國政府軍寧武上將軍(直系)。1937年參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後改制為華北政務委員會)。 目錄 1 生平 1.1 直系要人 1.2 親日政府的活動 2 參見 3 注釋 4 參考文獻 生平 東方雜誌第二十二卷第三號上刊登的《東南問題之再燃》中的齊燮元照片 直系要人 齊燮元早年先後在天津武備學堂、陸軍大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後入北洋第6鎮,開始軍事生涯。1913年(民國2年)起,歷任陸軍第6師第12旅旅長、江西將軍署參謀長、陸軍第6師師長。 1917年(民國6年),張勳復辟失敗後,皖系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直系齊燮元隨直系要人李純赴江蘇省。直系齊燮元任江蘇督軍參謀長兼江寧鎮守使、蘇皖贛三省巡閲副使。為應對孫中山的護法軍政府,皖系段祺瑞主張「武力統一」。直系馮國璋主張「和平統一」。10月,皖系段祺瑞決定派兵赴湖南省討伐護法軍政府,直系李純及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陳光遠要求段祺瑞停止行動。此後,皖系段祺瑞被迫取消討伐南方軍,並且卸任國務總理。 1920年(民國9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直系李純參戰 。戰後,皖系勢力大大削弱。7月22日,譚延闓發表「還政於民」、「湘人自治」的通電,表示要「順應民情」,實行民治,「採民選省長制,以維湘局」。為對抗直系,保持地盤,浙江盧永祥、廣東陳炯明等南方軍閥響應。皖系盧永祥通電主張「各省自定省憲,實現地方自治」,在浙江成立「省憲起草委員會」,推行一省自治 。此後江蘇省內反李純的輿論高漲,省內外的逼迫使李純精神不振。10月12日,李純在南京自殺。齊燮元繼任江蘇督軍兼蘇皖贛三省巡閱使,成為直系的重要領導人。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戰敗,張作霖挾「東三省議會」推舉自己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並宣布東北自治。6月,皖系盧永祥宣告浙江自行廢督,自己改任浙江善後督辦。得到了南方各地方軍閥的支持響應。此時中央北京政府由直系掌控。盧永祥與何豐林為了保持浙江、上海地盤,與張作霖、孫中山聯絡,結成「三角反直同盟」。 1923年(民國12年)齊燮元被授予中華民國政府軍寧武上將軍稱號。 1924年(民國13年)直系稱上海本屬江蘇轄區。但當時上海已成為商業稅收要地,皖系盧永祥不願放棄。9月3日,直系江蘇督軍齊燮元為占領上海和皖系浙江善後督辦盧永祥之間爆發了江浙戰爭。9月4日,在東北自治但軍力日漸強大的張作霖致電北京,痛斥曹錕。9月15日奉軍張作霖向直軍宣戰,自任總司令,分兵三路入關。總統曹錕任命吳佩孚為討伐軍總司令,分兵三路迎擊奉軍。9月20日,孫傳芳被任命為閩浙巡閱使兼浙江軍務督理。10月,齊燮元在孫傳芳的支援下擊敗浙江善後督辦盧永祥。此後江蘇、浙江為孫傳芳、齊燮元、盧永祥三人勢力鼎立。10月直系馮玉祥接受張學良建議,背叛吳佩孚。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包圍總統府,解除吳佩孚的職務,監禁總統曹錕,宣布成立「國民軍」,修改了清室優待條件,擁皖系段祺瑞成立臨時執政府。皖系段祺瑞將直系江蘇督軍齊燮元免職。10月28日,由平泉、冷口入關的奉軍張宗昌部,攻占灤州,截斷了榆關直軍的退路和榆關-天津之間的交通線,直軍紛紛潰退。31日,奉軍占領了榆關和秦皇島,繳獲直軍的槍枝達3萬餘件。直軍主力喪失殆盡。10月31日到11月2日,馮玉祥先後攻占了楊村和北倉,並俘虜了北上援助吳佩孚的魯軍旅長潘鴻鈞。吳佩孚率殘部2000餘人由塘沽登艦南逃。1924年12月,奉系的張宗昌繼續南下攻擊齊燮元。齊燮元和孫傳芳組成「江浙聯軍」進行抵抗。不久,皖系段祺瑞任命孫傳芳為浙江督辦。孫傳芳遂拋棄齊燮元。齊燮元陷於孤立而發表下野宣言,流亡日本。 1925年(民國14年)10月,反奉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江蘇督軍楊宇霆開始向孫傳芳發動攻擊。孫傳芳擁吳出征。吳佩孚在漢口組織十四省討賊聯軍。齊燮元在湖北省復出,被吳佩孚任命為十四省討賊聯軍副司令。 1926年(民國15年)4月,奉系的張宗昌北上從馮玉祥的國民軍手中奪取北京。奉系張作霖隨即在北京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直系吳佩孚再次向奉系的張作霖呼籲恢復法統,但是未得響應。6月28日,直系與奉系在北京講和,直系參與由奉系控制的北京政府。 1927年(民國16年)初,奉系張宗昌又南下援助孫傳芳抵抗北伐軍,並在上海屠殺工人學生。張宗昌後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中被挫敗,率殘部逃回山東。北伐軍在安徽,上海等地接連獲勝。直系的原勢力範圍主要在華北、華中。且直系秉持反蘇立場 。這使得蘇聯支持的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廣州國民政府,把直系列為北伐的首要目標。北伐時期直系的實力已大不如前,後被北伐軍擊潰。齊燮元敗於蔣介石的北伐軍,被迫二次下野。 督理湖北軍務兼省長陳宴請英國退還庚款委員團攝影[莊士敦、胡適、齊燮元、威靈頓、陳嘉謨、安德森夫人、蘇希爾、葛福、王景春、丁文江、勞之常、劉晉、王世堉、洪鍾美、夏昌熾、沈子良、陳介、王毅靈、曾務初、王光] 親日政府的活動 齊燮元 (『最新支那要人伝』1941年) 1928年(民國17年)4月在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四大集團的合攻下,奉軍戰場失利。6月3日,奉系張作霖撤出北京,乘火車返回東北奉天。6月4日火車被日本關東軍炸毀。1928年12月29日奉系軍閥將原來懸掛的北京政府的五色旗換成蔣介石國民革命軍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1930年(民國19年),為爭奪中央統治權,汪精衛聯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攻擊蔣介石。閻錫山任命齊燮元為江北招撫使。閻軍兵敗後,齊燮元三次下野,逃入天津英租界。後來遷往北京隠居。 1931年(民國20年)9月,日本關東軍占領東北三省。奉軍撤出東北。吳佩孚遷居北京。齊燮元聘請吳佩孚為齊的「特高顧問」,每月領「車馬費」數千元。 1932年(民國21年)在日本關東軍的策劃下,滿洲「建國」,並稱「滿蒙非支那」。溥儀出任滿洲國「執政」。吳佩孚通電聲討,痛斥日本"偽稱滿洲獨立國,實即為日本附庸,陽辭占領之名,陰行掠奪之實。"同年,流亡日本的張宗昌標榜「抗日」返回山東,企圖再起,後被馮玉祥部下刺殺。 1935年(民國24年)部分原北京政府要員聯合日本人策劃搞華北自治,請吳佩孚復出。吳佩孚道:"自治者,自亂也。"加以拒絕。 1937年(民國26年)7月,日軍攻克北京,天津。11月攻克太原。12月13日攻克南京。12月14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於北京成立,恢復五色旗為國旗。齊燮元參與,任臨時政府京津衛戍司令,兼任治安總署督辦、清鄉總署督辦、議政委員會常務委員。吳佩孚仍在北京居住,但拒絶復出。 1939年(民國28年)11月24日吳佩孚吃羊肉水餃時,被硬骨渣塞住鑲有金牙套的牙縫裡。日本牙醫發現鑲著金牙套的牙早已腐爛變質,且有嚴重齲病。因牙周發炎,引起疼痛,所以將牙拔掉。掉牙後感染,左齶腫脹疼痛。吳家人找了3個中醫進行治療,但沒有治好。後來又找了德國醫生,德醫史蒂福斯讓馬上輸血並手術,但吳不同意。12月4日,吳家不知能否治好,開始準備後事。齊燮元與最初的日本醫生來看望吳。日本醫生也建議動手術,吳佩孚也不同意,但在齊燮元等人一再請求下,吳決定試試。日本醫生在吳腮部下方開刀引流膿腫。吳佩孚過世。後世猜測,吳可能死於「路德維希咽峽炎」。吳家人認為是日本醫生藉手術暗殺吳佩孚,並連夜乘船逃往重慶。 1940年(民國29年)3月,臨時政府與國民黨汪精衛方面達成妥協,併入汪兆銘(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改制為華北政務委員會。齊燮元任該委員會委員兼治安總署督辦。此後,齊燮元組織華北綏靖軍,任該軍總司令部總司令。他還兼任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43年(民國32年)吳佩孚的老部下杜錫鈞在取得蔣介石國民政府同意後,打入華北政務委員會內部。2月9日,華北政務委員會將懸掛的五色旗更改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同月,齊燮元任諮議會議副議長。11月11日,齊燮元被免去常務委員、內務總署督辦、治安總署督辦、華北綏靖軍總司令,第四次下野。杜錫鈞接替齊燮元任華北綏靖軍總司令。 1945年(民國34年)8月,齊燮元以漢奸罪被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政權)逮捕。 1946年(民國35年)12月18日,齊燮元在南京雨花台被槍決。年62歲(滿61歳)。遺囑:「齊燮元為忠愛國家之人,不期為忌者所害,望我同胞及家屬其共鑒之。」「國事變幻非常,同胞總以忠愛國家為本,不可因我忠愛國家所得之結果,致不肯為也,其以國家為權利之爭者,國家可亡,民族可滅,而政權不可舍者,燮元死為厲鬼,亦必以此物為敵也。言不及私,如是而已。」 參見 江浙戰爭 齊燮元故居 注釋 >『最新支那要人伝』作生於1879年。本條目根據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 増訂版』、來新夏等『北洋軍閥史』作生於1885年4月28日。 參考文獻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齊燮元 來新夏等. 北洋軍閥史 下冊.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1. ISBN 7-310-01517-7.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劉壽林等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最新支那要人伝. 朝日新聞社. 1941.   中國(北京政府) 前任: 李純 江蘇督軍 1920年10月 - 1924年12月 (至1921年9月為署理) 繼任: 韓國鈞(江蘇督辦)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28.svg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前任: (創設) 治安總長 1937年12月 - 1940年3月 繼任: (廢止)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Nanjing (Peace, Anti-Communism, National Construction).svg 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政權) 前任: (創設) 華北政務委員會 治安總署督辦 1940年3月 - 1943年11月 繼任: (廢止) 前任: 王揖唐 華北政務委員會 內務總署督辦 1943年2月 - 11月 繼任: (廢止) [顯示]閱論編 北洋將軍府上將軍 [顯示]閱論編 江蘇行政長官(1912年至今) [顯示]閱論編 南京市市長 [顯示]閱論編 中華民國 北洋政府巡閱使 分類:1885年出生1946年逝世北洋將軍府上將軍江蘇都督巡閱使與大日本帝國合作的中國人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軍事人物直系人物直軍將領被處決的中華民國人寧河人齊姓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五次啟用第十三軍番號,由國民革命軍第88師(前國民革命軍警備第2師、師長孫元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89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3師改名、師長湯恩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中央軍系統)合編,軍長錢大鈞,參謀長李祖植。該部隊後來投入長城戰役。 民國二十二年(1933)1月,錢大鈞卸任十三軍軍長,代理軍長由湯恩伯出任,隨後88師因任務結束調離,十三軍隨後即以第4師、第89師為主。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參加平綏線抗戰的南口防禦戰役 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4師,師長王萬齡 第89師,師長王仲廉 1937年10月,平漢路北段作戰,湯恩伯升任第20軍團長。第20軍團轄湯恩伯〔兼〕第13軍、關麟征第52軍、周碞第75軍、王仲廉第85軍。後鮑剛升任第13軍軍長。1938年初,張軫任軍長。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38年6月,湯恩伯升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張軫接任第20軍團長,王仲廉接任第13軍軍長。該軍轄: 第23師:師長李必蕃 第110師:師長吳紹周 新編第35師:師長王勁哉。不久改稱第128師 1939年初,第23師與第85軍的第89師對調,第128師改隸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第89軍第193師改隸第13軍。第13軍在桐柏山區游擊。 1940年1月,張雪中任軍長。1930年4月,第193師該隸新編第2軍,新編第1師改隸13軍。 1942年下半年,第110師與第85軍第4師對調。1942年7月30日,張雪中升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第85軍副軍長石覺代理13軍軍長。 1943年初第110師改隸第85軍,第89軍第117師改隸第13軍。 1943年5月,第13軍: 軍長石覺 副軍長吳紹周、王毓文、王公亮、舒榮 參謀長張純璽 第4師:師長蔡劍鳴 第89師:師長舒榮(兼任) 第117師:師長劉漫天 1944年5月,13軍參加豫湘桂會戰的豫中會戰。 1944年9月,第117師改隸暫編第一軍,新編第八軍暫編第16師改隸第13軍。 1944年底,第13軍奉命調往貴州,守貴陽。 1945年2月,暫編第16師被裁減,第九軍第54師改隸第13軍。1945年4月至5月,該軍參加湘西會戰和收復桂林之戰。 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1日13軍在秦皇島登陸,進攻山海關。1946年1月,沿錦承線大舉

孙立人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4-01-06 10:06:39

孙立人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4-01-06 10:06:39 浏览次数:28 次 【字体:小 大】 孙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字抚民,号仲能,原籍安徽省舒城县(今肥西县),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山南。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赴美留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后又考入弗吉尼亚西点军校,攻读军事。1928年回国,1932年调财政部税警总团任第2支队上校司令兼第4团团长。 曾率领38师(新1军)在印度兰加接受全副美式装备以及训练,战斗力极强,后入缅甸与日军作战,新1军在历时两年的第2次缅战中,共击毙日军3个联队长以下3万3千余人,伤日军7万5千余人,俘虏大尉以下323人。缴获大炮186座,战车67台,汽车552台,攻取公路646英里。新1军伤亡1万7千人。没有任何其他一个中国军的战绩能和新1军相比。 1937年10月,孙立人率部参加凇沪抗战。在蕴藻浜一线的阻击战中身先士卒,负伤13处。次年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财政部成重组税警总团,孙立人晋级少将总团长,率部迁移到贵州都匀练兵。经过两年严格的训练,这支非正规部队成为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之一。1941年12月,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隶属于第66军,孙立人任少将师长。 1942年2月,中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4月,孙立人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派113团团长刘放吾率团星夜驰援。18日凌晨,孙立人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113团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1个大队,解了7千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1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10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之后,蒋介石给他颁发了四等云麾勋章。罗斯福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帝国司令”勋章,孙立人是第一个获得这种勋章的外籍将领。 仁安羌战后,新38师掩护英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中国远征军副司令官杜聿明拒绝了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

潘赞化1885年出生在天津,安徽桐城西乡

  潘赞化   语音   编辑   讨论 2   上传视频 潘赞化,字赞华,号世璧,晚号仰聃,于1885年出生在天津,安徽桐城西乡(今桐城市潘家楼)人,现代知名人士、诗人。潘赞化是《新青年》早期撰稿人之一。  [1]    其代表作品有《兴登堡元帅》,《法国名将霞飞将军》等。 人物关系 纠错 妻子   潘玉良       中文名 潘赞化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885年 逝世日期 1959年 职    业 诗人 主要成就 辛亥志士,先后参与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北伐战争。 出生地 天津  [2]   信    仰 三民主义 代表作品 《兴登堡元帅》,《法国名将霞飞将军》等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个人生活 ▪   救护孤女 ▪   陶塘兵变 3   人物轶事 ▪   《新青年》撰稿 ▪   诗词泄愤 人物生平 编辑   语音 潘赞化(1885-1959年),张知行将军的表兄。祖父曾官居天津知府,但父母早逝,他由慈祥的伯母戴氏拉扯大。 1901年,其兄潘缙华在 安庆 与 陈独秀 交好,倡导革命,组织社团,年方十六七岁的潘赞化热心参与,奔走其间。稍后,潘缙华被清廷通缉,其兄带着赞化逃往日本,适逢孙中山先生在东京组织 兴中会 ,潘氏兄弟均加入了兴中会。躲了一阵,见风声小了,兄弟俩又回到了安庆。兄在 徐锡麟 主管的巡警学堂任总教习,赞化在 安徽陆军小学堂 从事教学工作。 1907年7月6日, 鉴湖女侠 秋瑾 的战友徐锡麟在安庆组织反清起义失败,清政府疯狂搜捕革命党人,潘赞化因同情和支持徐锡麟起事,被迫再次东渡日本。直到辛亥革命时才回国,投奔新军 柏文蔚 部。1912年安徽都督 柏文蔚 派潘赞化担任芜湖海关监督,那时的财政部由 北洋军阀 控制,潘赞化不愿把关税上交财政部,而是汇寄到上海同盟会。不久,中山先生巡视芜湖,接见了潘赞化,赞扬了潘的义举。 1913年,新任安徽都督倪嗣冲,免去潘赞化芜湖海关监督一职。潘携玉良寓居上海。此间他资助革命党人倒袁,与乡友陈独秀过从甚密。1915年,云南蔡锷通电讨袁,潘赞化赴滇参加讨袁活动,云南起义无疑给袁世凯以毁灭性一击。潘因此获“云南起义纪念章”之殊荣。 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宣言护法,潘赞化又去广州在孙中山先生麾下,参加护法之役。受孙中山之命入川东、鄂西,宣慰柏文蔚、黎天才、蓝天蔚、王天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