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潘赞化1885年出生在天津,安徽桐城西乡

 

潘赞化

 语音 编辑 讨论2 上传视频
潘赞化,字赞华,号世璧,晚号仰聃,于1885年出生在天津,安徽桐城西乡(今桐城市潘家楼)人,现代知名人士、诗人。潘赞化是《新青年》早期撰稿人之一。 [1]  其代表作品有《兴登堡元帅》,《法国名将霞飞将军》等。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
潘赞化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885年
逝世日期
1959年
职    业
诗人
主要成就
辛亥志士,先后参与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北伐战争。
出生地
天津 [2] 
信    仰
三民主义
代表作品
《兴登堡元帅》,《法国名将霞飞将军》等

人物生平

编辑 语音
潘赞化(1885-1959年),张知行将军的表兄。祖父曾官居天津知府,但父母早逝,他由慈祥的伯母戴氏拉扯大。
1901年,其兄潘缙华在安庆陈独秀交好,倡导革命,组织社团,年方十六七岁的潘赞化热心参与,奔走其间。稍后,潘缙华被清廷通缉,其兄带着赞化逃往日本,适逢孙中山先生在东京组织兴中会,潘氏兄弟均加入了兴中会。躲了一阵,见风声小了,兄弟俩又回到了安庆。兄在徐锡麟主管的巡警学堂任总教习,赞化在安徽陆军小学堂从事教学工作。
1907年7月6日,鉴湖女侠秋瑾的战友徐锡麟在安庆组织反清起义失败,清政府疯狂搜捕革命党人,潘赞化因同情和支持徐锡麟起事,被迫再次东渡日本。直到辛亥革命时才回国,投奔新军柏文蔚部。1912年安徽都督柏文蔚派潘赞化担任芜湖海关监督,那时的财政部由北洋军阀控制,潘赞化不愿把关税上交财政部,而是汇寄到上海同盟会。不久,中山先生巡视芜湖,接见了潘赞化,赞扬了潘的义举。
1913年,新任安徽都督倪嗣冲,免去潘赞化芜湖海关监督一职。潘携玉良寓居上海。此间他资助革命党人倒袁,与乡友陈独秀过从甚密。1915年,云南蔡锷通电讨袁,潘赞化赴滇参加讨袁活动,云南起义无疑给袁世凯以毁灭性一击。潘因此获“云南起义纪念章”之殊荣。
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宣言护法,潘赞化又去广州在孙中山先生麾下,参加护法之役。受孙中山之命入川东、鄂西,宣慰柏文蔚、黎天才、蓝天蔚、王天纵等军,由鄂西而问道至重庆返皖。 [3] 
1927年,北伐军抵达长江流域,柏文蔚出任国民革命军33军军长,委潘赞化为副师长。潘作战勇敢,指挥有方。
1928年至1937年间,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农矿部技士,实业部技正,科长等职 [4]  。
1937年抗战爆发,他同仇敌忾,奔走呼号,前往平凉、兰州、西安一带积极宣传团结抗日。后辗转流寓四川江津,出任国立九中总务长兼国文教员。在江津又重逢生活穷困潦倒的陈独秀,潘不忘乡谊和友情,经常带学生去看望独秀老人,还从经济上给陈以接济。
1943年 [3]  ,因与九中校长邵华意见不合,毅然从九中离职。(当时邵华在九中掀起白色恐怖 [5]  。)
1945年任桐城县临时参议会副议长。其间桐城孟侠中学校长并在故乡练潭潘家楼创办木崖、黎阁小学。潜心教育工作,为家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直到1947年迁居安庆,解放后,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工作勤勉,深受敬重。1959年病逝于安庆,终年75岁,著有《二明亮轩诗集》印行传世。 [3] 

个人生活

编辑 语音

救护孤女

1913年潘赞化出任芜湖海关监督期间曾为青楼女子张玉良赎身,并结成夫妇,张玉良为感其恩遂改姓潘。潘赞化见张玉良聪颖慧质;对绘画有特殊爱好和天赋,遂为其延师授教,悉心培养。1920年 [6]  ,潘玉良考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又在潘赞化的资助下赴法国留学,先后在里昂中法大学、巴黎国立美专习画,与徐悲鸿同窗。民国14年,复游学于意大利国立罗马美术学院油画班、雕塑班。1928年初归国,相继任上海美专西画系主任,国立中央大学油画教授,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名动画坛。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潘玉良再度旅法,其画作多次在法国、瑞士、意大利、希腊、比利时等国巡回展出,法国政府及博物馆、英国皇家学院均有珍藏。其中巴黎国立现代美术馆收藏她的雕塑作品有《张大千头像》和水彩画《浴后》。西方画坛誉其为绘画、雕塑两艺齐名的艺术家。1959年,潘玉良接受巴黎大学授予的“多尔烈”奖,由巴黎市长亲自为她颁奖。1977年7月,潘玉良病逝巴黎,葬于巴黎市公墓,碑刻汉字“潘玉良艺术家之墓”。1984年,安徽省博物馆将潘玉良的遗作4000余件自巴黎运回,其中部分作品曾在桐城县博物馆展出。

陶塘兵变

1913年,孙中山先生发动倒袁的“二次革命”,柏烈武(柏文蔚字烈武)密谋响应,但柏氏手下芜湖驻军龚振鹏反叛,将柏烈武的计划密报袁世凯的手下大将段祺瑞。并在芜湖发动“陶塘兵变”,逮捕都督府秘书长陈独秀,险些将他枪决。这种险恶政治氛围,是日日风声鹤唳、夜夜草木皆兵,潘玉良为防止龚振鹏夜间密捕潘赞化,每夜不睡觉,手执手枪为潘赞化警戒。
晚年潘赞化回忆这段往事,称之为(潘玉良)“参加革命”,诗云:“长街民变逼陶塘,鼎革清廷兵马荒;九道门前勤护卫,持枪值宿小戎装。” [3] 

人物轶事

编辑 语音

《新青年》撰稿

潘赞化也是《新青年》杂志早期的撰稿人之一,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后,陈独秀即向潘赞化约稿,潘赞化欣然领命。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愈演愈烈之时,潘赞化以“潘赞”的笔名,接连在《青年杂志》第一卷第四和第五期上发表了《德国军神——兴登堡元帅》、《法国名将——霞飞将军》两篇介绍一战中德、法两国名帅的人物传记。在向国人科普时政的同时,也在字里行间向国内青年宣传着立志报国的思想。他在《霞飞将军》一文中开篇即言:“方今欧洲列强,开有史以来未有之战局。而疆场之上,必有有史以来未有之人物,运筹决策于其中也。……俾吾辈青年有所式焉。”而在文章结尾处,又激励道:“有雄心而又习于辛劳则种种艰巨皆莫能阻”。整个两篇文章,行文流畅,气势不凡,给人以振聋发聩之感,具有《新青年》杂志的一贯风格。 [1] 

诗词泄愤

潘赞化身高体魁,长髯拂胸,举止潇洒。与僧尼、居士交往甚密,主张儒、释、道三元合一。行为怪异,乡人称为“桐城怪杰”。善诗,九·一八事变后,目睹国土沦丧,常以诗愤世,寓意禅林。他曾在佛教胜地九华山作七律一首寄陈独秀,诗云:“匈奴未灭不为家,卅载风尘两鬓华。故国已成俎上肉,时贤相厄眼中沙。白霜公子啁天水,赤铁道人练雪花。宇宙原来一桎梏,心藏丘壑自烟霞。”陈接诗后,亲笔草书条屏,真迹今藏桐城文化馆。 [4] 

我的祖父潘赞化(2)

  孙中山先生后来到芜湖还约见了潘赞化,并赞赏、表扬了潘赞化的义举。孙中山先生发动倒袁的“二次革命”,柏烈五密谋响应,但柏氏手下芜湖驻军龚振鹏反叛,将柏烈五的计划密报袁世凯的手下大将段祺瑞。并在芜湖发动“陶塘兵变”,逮捕都督府秘书长陈独秀,险些将他枪决。这种险恶政治氛围,是日日风声鹤唳、夜夜草木皆兵,潘玉良为防止龚振鹏夜间密捕潘赞化,每夜不睡觉,手执手枪为潘赞化警戒。

  晚年潘赞化回忆这段往事,称之为(潘玉良)“参加革命”,诗云:“长街民变逼陶塘,鼎革清廷兵马荒;九道门前勤护卫,持枪值宿小戎装。”

  1916年,袁世凯撕下共和的面具,正式复辟帝制。潘赞化马上离开上海同李烈钧、方声涛入云南连络“成城学校”的同学唐继尧、蔡锷起义讨伐袁世凯,并宣布云南独立。这就是史称的“护国军”。潘赞化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部参议。

  “护国军”凯旋,潘赞化得到蔡锷手刻的“云南起义”的德制银打簧表一只,作为纪念返回上海。后来潘玉良1937年第二次赴法,潘赞化将此珍贵的纪念品送给潘玉良,潘玉良在离世前又嘱托友人王守义将此表带回,交给我们。这只表不仅是潘赞化参与革命的见证,更是两位老人半个世纪的旷世奇恋的见证。

  此后,北洋军阀混战连年,孙中山在广州宣言护法,潘赞化又去广州在孙中山先生麾下,参加护法之役。受孙中山之命入川东、鄂西,宣慰柏文蔚、黎天才、蓝天蔚、王天纵等军,由鄂西而问道至重庆返皖,1926年参加北伐,柏文蔚任三十三军军长,潘赞化任暂编第三师副师长与军阀张敬尧在安徽境内作战。1927年北伐胜利,定都南京,潘赞化回农矿部任技士科长。

  9·18事变后,潘赞化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满,有段时间隐居九华山,自取法号为“仰聃”。1937年,因国民政府内迁至重庆,潘赞化也随之去重庆。1938年,重庆的国民政府解散实业部,潘赞化不再在实业部就职。

  此时,内地大批流亡学生也云集重庆,其中有不少安徽流亡学生处于失学的境地。潘赞化同其他安徽同仁发起“安徽旅川公学”,后改名为“国立九中”,潘赞化任总务长。1943年,潘赞化因与九中校长邵华意见不合离职,由重庆江津步行四十余天行程两千多里,回到家乡桐城,从事教育,以期开发民智。在此期间,潘赞化创办“孟侠中学”,以纪念桐城籍的辛亥革命烈士吴樾(吴樾字孟侠);重新开办因日寇入侵而停办的,为纪念祖父潘黎阁的“黎阁小学”和纪念先祖潘江(字木)的“木”小学;并创办“北园农场”,以改善畜种。解放后,潘赞化全家移居安庆,由章士钊推荐就任“安徽省文史馆”首任馆员。

  纵观潘赞化一生,他自16岁被陈独秀带领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开始,到74岁去世,按潘赞化自己的说法:“自辛亥以来凡四十年,排满、讨袁、护国、护法、北伐、抗日诸役,无役不从,无场不在,自问平生唯景仰孙中山先生思想外,未曾慕名位、声势而与背叛先生者同流合污,除以自己所学食俸薪外,其他毫无所取也。”

  在经济上,他是“所食俸薪,其他毫无所取”,他早期的活动费用靠的是祖传下的一些田地,出租他人至陆续变卖,到最后变卖殆尽。后期费用除他自己的俸禄外,还要靠方氏夫人苦心经营陪嫁的“妆租田”的收入来支撑他。

  他对自己的评价应该说是很贴切、中肯的。看他的经历,在官场总是“浅辄即止”,除了在南京较为稳定的几年职员生活,他的生活一直是动荡的。他从未利用他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积累广泛的“人脉资源”为自己谋求稳定的、薪禄丰厚的官职。

潘玉良:​从雏妓变身名画家,因丈夫一句承诺,她在法国苦等40年 

“长街民变逼陶塘,鼎革清廷兵马荒;九道门前勤护卫,持枪值宿小戎装。”

这“持枪值宿小戎装”的便是潘玉良,于1913年被潘赞化赎身,纳为妾室,而这一年,又因为芜湖驻军龚振鹏反叛,“陶塘兵变”发生,陈独秀都险些在这时候被枪毙,潘玉良则担心龚振鹏闯进来,把潘赞化逮捕走,因此手持手枪为潘赞化警戒。

潘赞化晚年回忆此事,也是颇为动容,不过此时他与潘玉良是地隔两方,潘赞化待在中国安徽,潘玉良则是旅居法国。潘赞化在写给潘玉良的最后一封信上写道:

“来信预告美展有成功之望,将实现你之积45年之理想,当祝当贺!你要回国,能在有生之年再见,当然是人生快事。不过虑及目前气温转冷,节令入冬不宜作长途旅行,况你乃年近六旬的老媪,怎经得长途颠簸和受寒冷,还是待来春成行为好……”

1959年,潘玉良荣获多尔利奖,潘玉良便把他与巴黎市长的合照寄给了潘赞化,背面则写道:获巴黎大学多尔利奖,此系授奖时与巴黎市市长留影。赞化兄惠存。

不过信寄出后却是了无音讯,直到法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驻法大使馆的人过来探望华人潘玉良,潘玉良这才知道潘赞化于1959年7月已离开了人世,顿感五雷轰顶,两人再无相见的可能。

“长街民变逼陶塘,鼎革清廷兵马荒;九道门前勤护卫,持枪值宿小戎装。”

这“持枪值宿小戎装”的便是潘玉良,于1913年被潘赞化赎身,纳为妾室,而这一年,又因为芜湖驻军龚振鹏反叛,“陶塘兵变”发生,陈独秀都险些在这时候被枪毙,潘玉良则担心龚振鹏闯进来,把潘赞化逮捕走,因此手持手枪为潘赞化警戒。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五次啟用第十三軍番號,由國民革命軍第88師(前國民革命軍警備第2師、師長孫元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89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3師改名、師長湯恩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中央軍系統)合編,軍長錢大鈞,參謀長李祖植。該部隊後來投入長城戰役。 民國二十二年(1933)1月,錢大鈞卸任十三軍軍長,代理軍長由湯恩伯出任,隨後88師因任務結束調離,十三軍隨後即以第4師、第89師為主。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參加平綏線抗戰的南口防禦戰役 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4師,師長王萬齡 第89師,師長王仲廉 1937年10月,平漢路北段作戰,湯恩伯升任第20軍團長。第20軍團轄湯恩伯〔兼〕第13軍、關麟征第52軍、周碞第75軍、王仲廉第85軍。後鮑剛升任第13軍軍長。1938年初,張軫任軍長。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38年6月,湯恩伯升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張軫接任第20軍團長,王仲廉接任第13軍軍長。該軍轄: 第23師:師長李必蕃 第110師:師長吳紹周 新編第35師:師長王勁哉。不久改稱第128師 1939年初,第23師與第85軍的第89師對調,第128師改隸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第89軍第193師改隸第13軍。第13軍在桐柏山區游擊。 1940年1月,張雪中任軍長。1930年4月,第193師該隸新編第2軍,新編第1師改隸13軍。 1942年下半年,第110師與第85軍第4師對調。1942年7月30日,張雪中升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第85軍副軍長石覺代理13軍軍長。 1943年初第110師改隸第85軍,第89軍第117師改隸第13軍。 1943年5月,第13軍: 軍長石覺 副軍長吳紹周、王毓文、王公亮、舒榮 參謀長張純璽 第4師:師長蔡劍鳴 第89師:師長舒榮(兼任) 第117師:師長劉漫天 1944年5月,13軍參加豫湘桂會戰的豫中會戰。 1944年9月,第117師改隸暫編第一軍,新編第八軍暫編第16師改隸第13軍。 1944年底,第13軍奉命調往貴州,守貴陽。 1945年2月,暫編第16師被裁減,第九軍第54師改隸第13軍。1945年4月至5月,該軍參加湘西會戰和收復桂林之戰。 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1日13軍在秦皇島登陸,進攻山海關。1946年1月,沿錦承線大舉

孙立人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4-01-06 10:06:39

孙立人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4-01-06 10:06:39 浏览次数:28 次 【字体:小 大】 孙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字抚民,号仲能,原籍安徽省舒城县(今肥西县),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山南。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赴美留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后又考入弗吉尼亚西点军校,攻读军事。1928年回国,1932年调财政部税警总团任第2支队上校司令兼第4团团长。 曾率领38师(新1军)在印度兰加接受全副美式装备以及训练,战斗力极强,后入缅甸与日军作战,新1军在历时两年的第2次缅战中,共击毙日军3个联队长以下3万3千余人,伤日军7万5千余人,俘虏大尉以下323人。缴获大炮186座,战车67台,汽车552台,攻取公路646英里。新1军伤亡1万7千人。没有任何其他一个中国军的战绩能和新1军相比。 1937年10月,孙立人率部参加凇沪抗战。在蕴藻浜一线的阻击战中身先士卒,负伤13处。次年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财政部成重组税警总团,孙立人晋级少将总团长,率部迁移到贵州都匀练兵。经过两年严格的训练,这支非正规部队成为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之一。1941年12月,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隶属于第66军,孙立人任少将师长。 1942年2月,中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4月,孙立人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派113团团长刘放吾率团星夜驰援。18日凌晨,孙立人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113团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1个大队,解了7千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1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10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之后,蒋介石给他颁发了四等云麾勋章。罗斯福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帝国司令”勋章,孙立人是第一个获得这种勋章的外籍将领。 仁安羌战后,新38师掩护英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中国远征军副司令官杜聿明拒绝了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
岳王会与“安庆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1-09-08 00:00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张卫强 查看:23936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岳王会在安庆起义中发动了“千余人之众,所聚徒党,皆系素练之兵,所执枪弹,皆系最精之器”。安徽的新军,马、炮两营全体参加了,其他   1905年,柏文蔚在位于芜湖的安徽公学任体操教习,陈独秀也在公学兼课,两人遂相约暑期访游皖北。归来后,柏文蔚遂于陈独秀、常恒芳等联络安徽公学中先进学生,成立岳王会。   岳王会的意思是崇拜岳王精忠报国的精神,地址在当时芜湖的关岳庙。参加组织的,最初有30多人,第一次开会在芜湖关帝庙宣读誓约。并在芜湖租了两间屋子,作为联络点。岳王会的大部分领导者同时接受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主要领导成员除陈独秀外,都参加了同盟会,一般会员也算集体加盟了。但岳王会的组织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1905年10月,柏文蔚应南京赵声之请,去新军第九镇充任三十三标第二营前队队官。冬天,常恒芳赴安庆任尚志学堂训导主任。由此岳王会就分成了三部:在芜湖的为总会,由陈独秀为总会长,南京、安庆为两分部,由柏文蔚和常恒芳任分部长。   1907年,安庆徐锡麟事件发生后,芜湖成为清廷各级衙门特别关注的重点,在重重监视之下,许多党人感到难以容身,纷纷离开芜湖。陈独秀也在这时东渡日本“苦读英文”,岳王会芜湖总会从此无人主持了。   岳王会的重心此后转移到了安庆。安庆是安徽的省治所在地,革命运动早有基础。1905年安徽开始筹办新军,武备练军停办,原来的练军成员,改组为新军第二标第三营,俗呼老三营。薛哲、倪映典、熊成基等在练军停办以后,则赴南京入南洋陆师学堂及炮兵速成学堂等校继续深造。留在老三营的有薛子祥、范传甲等。常恒芳一到安庆,就“感到他们革命情绪都很高”。他说:“我们把原来的岳王会又拿出来了……仅二三十个干部,于是我们又成立一个外围组织叫维新会,其中像老三营的人,大概都在里面,岳王会起了领导的作用。”早在岳王会于芜湖成立之初,安庆就设有分部,其基础就是原先的同学会。常恒芳来安庆后,又建立了外围组织,巩固了岳王会的领导地位。   1906年秋,安庆督练公所成立步、马、炮、工、辎五种弁目训练所。老三营的人员均分编入所训练。当时岳王会感到革命非有武力不行,便确定新军为主要的争取对象,大力在其中发展会员。为了加强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