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烟雨故乡吊遗踪——纪念尹宽123周年诞辰

 

烟雨故乡吊遗踪——纪念尹宽123周年诞辰

  发表日期:2020年5月23日      作者:尹思放     【编辑录入:多声

                       
                      
往年的清明时候,我一如众布衣,要回家乡为逝去的先人扫墓,今年有疫情而耽搁。在祖父尹宽诞辰之际,一个微风细雨的傍晚,我来到他的墓前凭吊。

尹宽墓位于桐城市原石南乡双墩村太平冈(山),紧傍孔城至卅铺的县乡公路9公里碑处,占地面积不大,墓、墓圹、石阶、墓碑、文物保护标志碑,有些拥挤。墓碑上行楷“尹宽墓”三字,为桐城文物保护专家张泽国手书。1996年夏我和时任桐城文物保护部门负责人泽国先生认识,他谈到文物应保尽保的话题并提及尹宽墓,大气候对陈独秀、尹宽等党史人物的认识有反复,尹宽墓的保护尚未落实。我说1986年中央相关部门组织撰写出版中共著名党史人物传记,尹宽位列其中,撰写人还从北京过来釆访过我和姑妈尹龙珠,后因反自由化放下。泽国先生这次触动了我,时郎涛学兄在桐城市委书记任上,一次我去拜访,把全国党史界对党史人物尹宽的研究资料给他看。经文物保护部门推动,次年值尹宽100周年诞辰,桐城市政府将尹宽墓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其后做了修缮,安庆市政府后来也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细雨如烟,笼罩四野,墓碑如洗,孤寂无声,祖父长眠地下,早已化作白骨矣。他在中共历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和作用的,党史研究评论,他是代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参与了中共的创建活动,与蔡和森等建立了旅欧共产主义团体,这是中共成立前最早的几个党组织之一;他参与中共对大革命的领导,先后担任过中共山东省委、江浙区委、安徽临时省委的书记,参与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并经历了大革命的兴起、高潮和失败;他随陈独秀等组织了党内反对派,毕生坚信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推翻国民党独裁政权,是中共反对派四才子之一;他是中共早期领导层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祖父是贫苦农民的儿子,他在那个风起云涌时代中追寻,他的风华、足迹和传奇,尘封于代中国革命史中。他飞蛾扑火般地信仰、求索和献身,悲剧地演绎了那个时代中为改变中国、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人生。

祖父于1897年生于桐城石南乡,是祠堂族人供俸他读书及至远涉重洋追求马克思主义。就读安徽甲种第二农校时,深受在二农任教过的陈独秀以及高语罕等影响,五四时期成为学生运动领袖之一。1919年冬,22岁的祖父告别家乡,与湖南的蔡和森、蔡畅、李维汉、向警予以及福建的郑超等,乘坐盎特莱蓬号海轮赴法勤工俭学,从此献身理想,风云激荡。在去往法兰西的波涛无际汪洋之上,年轻的祖父吟诵着追潮者的愿景:"五四轰传救国声,少年展翅奋雄鹰。西风东渐新文化,胼胝当成革命人"。

 


 

·四运动时期的尹寬

 

祖父尹宽,又名硕夫。赴法后参与创立旅欧共产主义组织时期,化名石人,是否有故乡之子的寓意,现已无考。法国曾诞生过巴黎公社,是二十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的摇篮,尹宽与蔡和森等如痴如醉地研学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8月即组建了旅欧勤工俭学生第一个共产主义团体"工学世界社",宗旨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实行俄国式社会大革命"。中共正式成立后,按照国内要求,19228月,与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王若飞、李维汉、郑超、陈乔年、刘伯坚等一批年轻的共产主义者,又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与周恩来、赵世炎等5人组成中央执委会,周恩来任书记,赵世炎任组织,尹宽任宣传并主编《少年》和《共产主义通讯》。那时年纪尚小的邓希贤即邓小平,帮助刻写油印刊物。他们租住于巴黎13区戈德弗洛瓦街17号的小旅馆,这些先驱者后来引领着波澜壮阔改造中国的革命洪流,或头颅被戮、或理想跌宕、或领导国家。



里亚萨诺夫,是祖父在党内第二个化名。国内革命日益兴起,迫切需要革命的领导者,受总书记陈独秀指示,尹宽与赵世炎、陈延年等22名旅欧共产党人,于19233月先后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这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创办的培养党的干部学校,曾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不少领导者。尹宽与中国班的50多名学员,虔诚地学习马克思与列宁学说,研究俄国革命实践,讨论中国革命问题。尹宽在法国时因钻研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而驰名,出席中共旅莫支部第一次会议,支部就以俄共著名理论家里亚萨洛夫称之,他即作为那一时期化名。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尹宽与会并同国内党的代表李大钊结识。列宁辞世,东大中国班在为列宁送葬决定译写一批马列主义文章,为国内党中央机关刊物出版列宁专号,尹宽撰写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几个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之基本条件和新经济政策》。及至大革命其后,尹宽写下了大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理论文章,中央刊物《向导》、《布尔什维克》也多有刊发.。纵观代中国革命,正是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继而研究和传播,唤起仁人志士们前仆后继,掀起了革命的狂澜。尹宽在后来担任中共江浙区委领导人时,给陈独秀的报告中说,一个革命的政党,理论素养不高,就潜伏着危机,党的领导干部应是出色的革命组织家,还应是革命的理论家,他创办了中共第一个党校为上海工人三次起义在思想上武装、培训干部,他和罗亦农兼职讲授马克思主义概论、列宁学说、辩证唯物论、经济学、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等问题。瞿秋白曾说,长子(尹宽个子高,在党内的绰号)有两个本领,会领导斗争,又会讲党的理论,是党的理论家和实干家。尹宽曾用的第三个化名为王竞博,大革命失败后,他受命组建中共长江特委和巡视、整顿安徽党的工作,那段时间他给中央的报告和请示多以此署名。三十年代中,他与孙冶方等人作中国农村社会性质大辩论,所发表的理论文章以王景波署名。


尹寬与周恩來、赵世炎、陈延年等在法國成立旅欧少年共产党的合影


尹宽作为职业革命家的生涯,始于19247月。他奉中共中央之召从莫斯科回到国内,在中央局工作了一个多月,即受命中央巡视员赴山东。陈独秀告诉他,山东的党员都能吃苦耐劳,缺乏的是革命理论和组织经验。尹宽深入山东各地基层党组织中,做基础性工作。在淄川、博山、青州、张店等地办党课夜校,培训党团员,在济南举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班,轮训党的骨干,在青岛举办工人讲习班,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发动工人运动。不久中央决定成立中共山东执行委员会,尹宽任书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人运动,青岛为当时中国产业工人集中的城市,中央又派去李慰农协助尹宽。李慰农也是一起赴法及旅欧党组织的骨干,尹宽任命李慰农为青岛市委书记,将市委机关秘密迁入产业工人集聚地四方村,与李慰农在一线领导工人斗争。日本人在青岛开有多家纱厂,四方大康纱厂工人在与资方争取权益的斗争中率先大罢工,全市各纱厂、各大工厂相继罢工斗争,胶济铁路工人、社会各界同时声援,工人运动历时22天,声震全国,日方纱厂最后同意工人运动要求。此时上海的产业工人运动也在兴起,青、沪工运斗争遥相呼应,渐至为党史上著名的五卅运动。尹宽领导青岛工运在党内产生了较大影响,陈独秀和中央看重他。中国革命之路也浸染着殷红的血,青岛工运中,李慰农被山东军阀张宗昌枪杀。1996年我在青岛开会时,曾去李慰农就义之地团岛凭吊。

随着大革命的波涛涌起,上海成为革命的中心和领导中心,19258月中央决定,将上海地方委员会改组为江浙区委,负责领导上海、浙江、江苏革命运动,任命尹宽为江浙区委委员、主席团成员、区委书记兼宣传部长。江浙区委组织上海工人先后举行三次大起义,把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大革命推向惨烈的高潮。第三次武装起义时,中央局直接参与领导,组成特别委员会,由陈独秀、赵世炎、周恩来、罗亦农、尹宽、彭述之、何松林、王亚璋8人组成。1927322日,数十万上海工人总罢工,工人武装夺取了上海,成立了市民联合政府。但共产国际及其代表信赖的国民党蒋介石,制造了4·12事件。尹宽在回忆录中说,411日晚他与周恩来、赵世炎被枪弹堵在宝兴路一所房子里,设法脱离后与特委会其它成员会合,12日组织万余工人夺回上海总工会,13日由上总组织数万工人在宝山路游行抗议蒋介石,尹宽与赵世炎、周恩来、顾顺章等也在游行队伍中,蒋介石命令军队开枪,宝山路血流遍地,随后共产党员和工运骨干被抓被杀,一片血雨腥风。416日,尹宽与罗亦农、赵世炎、周恩来以及中央刚派来的李立三、陈延年举行6人特别会议,认为中国革命和中共到了最严重时候,党必须改变目前策略,打击以蒋介石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由尹宽起草意见,联名致电党中央,在全党第一次提出"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不久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尹宽出席大会,他的江浙区委宣传部长职由周恩来接替。


祖父出国前在家乡成婚并育有子女,置身于革命洪流中,家乡家庭遥不可及,祖母是老式小脚女人,艰难地劳作田头以养活孩子们,祖父自1919年去国离家,8年后祖母才盼到他的身影。那是192710月,尹宽作为中央巡视员被派往安徽,祖父在12月巡视安庆及皖北途中回家和祖母团聚,此后又历10年才回到祖母身边。尹宽在安徽工作一年多,革命正处于失败后的低潮中,他主持了安徽党的工作,并担任了安徽临时省委的书记。八十年代有安徽党史研究文章指出,尹宽在皖"实行左倾盲动主义,热衷农民暴动"。时8·7会议后新的中央政治局,提出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指示全国各地举行农民暴动。尹宽在安徽应当执行中央的方针及要求,但未绝对化,如对皖北特委领导的阜阳四九暴动,省临委是反对的。上世纪80年代我在省档案馆看到以硕夫签名的安徽省临委两次发往皖北特委的指示,明确指出起义条件不成熟、必须停止,时因交通所阻,文件送达时暴动已发生并失败,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等人已头颅落地。从尹宽往后的思想脉络看,建立工人苏维埃,较于农民苏维埃,更接近他于那个时代改变中国的政治愿景与路线。

尹宽在中共领导层的革命家生涯,不久出现重大转折,他成为中共党史上一个重大事件的重要人物之一,政治命运随之改写。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停止了陈独秀总书记职务,党的领导阶层在痛苦中思索,高级干部中对失败的原因及其责任,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尹宽已回到中央了,有一个曾在他领导山东工作时的青年党员王平一,刚从莫斯科东大毕业回国,带回俄共领导人托洛茨基谈中国革命的一批文件和文章,送给尹宽看。尹宽被托氏观点吸引了,便找来曾任中宣部长和顺直省委书记彭述之、曾任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曾任北京地委和湖北省委书记刘伯庄、湖南省委书记何资深、中央机关报编辑郑超麟一起研究。关于中国革命问题,托氏说国民党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党,中国革命必须坚决反对资产阶级和退出国民党;早在4·12事件前托氏即指出国民党领袖是要背叛革命的,在4·12后又指出所谓国民党左派汪精卫也要屠杀工农的。托氏针对中国革命已经失败,提出了"两革命间"的策略问题,以准备第三次大革命,并指出斯大林、布哈林及第三国际指导中国党的错误。尹宽等接着又把托氏的文字送给陈独秀看,一起激烈讨论,陈也接受了托氏对中国革命的意见。于是由陈独秀致中央公开信,阐述中国革命问题,尤其指出当前农村武装暴动的盲动路线错误,尹宽等人又随陈独秀发起在中共党内的辩论并对抗中央路线。不久后中共中央相继开除陈独秀、尹宽等这批老共产党人的党籍。尹宽与陈独秀、彭述之三人旋即共同起草了并有81人签名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抨击共产国际和党中央的"机会主义路线",接着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即中国托派,在纲领中提出"明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准备工人阶级走向第三次中国革命"。尹宽与陈独秀等中国托派们在反对中共路线的同时,继续顽强地进行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斗争,但等待他们的是被捕入狱。尹宽先后两次被国民党特务抓获,第一次入狱后,快要病死之时,被托派沪东区委营救,第二次和陈独秀一起关押于南京,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国民党释放政治犯,他与陈独秀幸得出狱。

 

在当时抗战形势下,中共与托派和解机会出现,中共中央派叶剑英、博古、董必武会见了陈独秀等,安排陈独秀及中国托派回到党内事宜。这时在延安的王明与康生为打击毛泽东的中央,炮制陈独秀托派为日本间谍案。康生在解放日报发表长文《铲除日寇暗探民族公敌的托洛茨基匪徒》。"陈独秀即使不是日本间谍也应该说成是日本间谍", 据张国焘回忆录记载,时王明在党内作如是说王明晚年在回忆录中也明确称自己阻止了"毛泽东允许托陈集团的成员全部恢复党籍"。对于王明、康生的诬陷,陈独秀大为愤怒,去了四川江津,英雄末路、越五年贫病而死。尹宽回到桐城故乡。

 


 

大革命時期的尹宽


祖父一生中出现了一段安宁的时光,远离血雨腥风,挥别风云跌宕,息隐田园的祖父致力乡村教育,开办文化补习社,家乡的土地上又现他行走着的高高身影,乡亲们接纳他,也仰视他,后桐城师范学校还聘请他担任校长四年多,学校位于桐城文庙内。桐城党史办多年前给我一份尹宽致桐师学生赠言手抄件,那是19487月他为桐师第二届毕业生同学录写的序,"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两句古语现在很恰当地摆在诸君的面前。所谓毕业只是在学校制度上代表某个历程,真正学的开始还是毕业后从事所学的时候"。"理论是过去行动经验的结晶,现成的理论必须通过新的行动证验才有活的意义,在学校所获得的书本知识,对于事业至多只有着手的帮助,必须从实践中躬身体验,时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并研究其解决方法,这样才可以获得真的知识,这样的学是无境的"。有了桐师校长的俸禄,祖父将乡下草屋改建为四间土木结构瓦房,还垒建了一个小花园,这是他生命中第一次和唯一拥有的财产,他还撰书一对联张挂在书房:千年田地换百主,几间房屋住一生。

 

隐于家乡的祖父,并未与时代激流及政治理想远离,中国托派内部分裂,1948年底他出席了多数派"中国革命共产党"成立大会,继1935年担任过托派中央领导后,第二次成为托派中央成员,任中常委、宣传部长,并在上海大学做教授。中国托派们执着于,唯有工人阶级方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但中国革命精进的实践离他们的理想日益遥远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正在走向成功。尹宽最后选择再回家乡,做了一个农民。当新中国成立之际,托派中央及领导层撤往香港,尹宽与郑超麟拒绝其中央要求,未离大陆而成为托派领导层中的殉道者,1950年秋,尹宽在家乡田间被拘,不久郑超麟也被捕。

尹宽被监禁于上海,历15年,家乡、妻子和子女,成了长长的遥望。中国托派曾是国民党政权的敌人,中苏两党的特殊关系又使之为中共的异已,祖父一生中经历着国共两党的狱囚岁月。监禁上海后他寄诗安慰祖母,"多番离别多番会,几度危亡几度存","并无好日曾经过,尚望强身再向前"。祖母生日,他以诗言情,"养儿不必为防老,有女无家也可依。遥念寿辰多感慨,心怀哪得与诗携"。他甚至在信中抚慰祖母"还家应有日"。据说祖父被监禁后,曾有职居中共高位、旅欧建党及大革命时的老友会见过他,希望他认识错误,争取他为政府工作,祖父却不愿发表反省声明,丧失了最后的政治和解与回归机会。1962年,大革命失败日即4·12之际,人民日报刊发吴玉章纪念赵世炎的文章,他阅后写诗八首,追忆述怀。
少年力强志气豪,示威运动涌如潮。四一二时君领导,宝山路上旗飘飘。

无风无雨天地昏,夜深惊醒响枪声。朝来得悉夜间事,犹把敌军当友人。

君为烈士炳千秋,故我依然在狱囚。三十余年长已矣,悲歌感慨不能休。
赵世炎,还有罗亦农、陈延年等,这些和他共同领导过大革命的杰出革命家,青春之花早已凋落在昨天,于大革命失败后相继被杀,托派队伍中也有诸多坚定革命者壮烈倒下,"不少故人难复活,尚余今我得偷生","一代英才无后果,只留叹息给吾曹",曾经的风云漫卷、潮起潮落尹宽唯有赭衣瘐病的喟叹。

19659月政府将尹宽送回故里养病,祖父在生命的夕阳行将坠落之时,终能与祖母及家人团聚不再分离。乡亲们爱护他,不久到来的文革,祖父未受冲击,在人生的余光里,呼吸着家乡田畴陌上自由的空气。儿时的我与祖父牵着手在村边的太平冈漫步,有时整个下午一起坐在面西南的冈脚一个固定地方,晒太阳至日落,不久这个让他喜欢和享受日光的地点成了他的埋骨之地。1967711日,祖父脑溢血弥留数小时后,和家人,和他的世界告别,从此在家乡长眠。关于尹宽之死,后来一些研究或文宣中多有讹传,2001年桐城市党史办以正式文件上报省党史办厘清,"尹宽因病逝世,终年71岁"。

暮色渐渐漫过来,斜风细雨中的尹宽墓愈现落寞。乡间公路东侧有祖母的坟茔,祖父墓与之相距百米,他与祖母生前因离多而守望,黄土掩白骨仍是分离相望着。故乡年年岁岁依然有风吹过,有雨飘落,祖父所执着的已随他遁于天国,并消弭于无形矣,祖父的遗踪我又何须寻觅。历史是什么,胡适等先贤的名言,此刻在我脑际闪过,历史终会还给历史,历史终将埋葬历史,历史尘埃深处,那些曾经鲜活的身影,莫不如是。


 上一篇:安庆市举办清明祭扫陈独秀墓园活动
 下一篇:黄浦两处重要红色遗迹完成修缮启动布展 年内开放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历史的反思——陈独秀研究剪[95954]
 · 独立高楼风满袖[87258]
 · 笨也是鞭子——兼怀陈研前辈[82070]
 · 立志报国,投身革命[81063]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彪炳史迹:安徽历史20件大事

彪炳史迹:安徽历史20件大事 1.春秋战国,老子庄子哲学思想,影响中土。 2.战国末期,楚国王城寿春保卫战失败,楚国亡国。 3.秦末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起义,掀起推翻秦帝国的序幕。 4.砀郡公刘邦,推翻暴秦建立大汉帝国。 5.汉末三国,曹操父子结束大汉帝国。周瑜鲁肃协助建立吴国。 6.唐末朱温推翻大唐帝国。 7.元末韩三林刘福通起义,朱元璋推翻蒙元,建立大明帝国。 8.清晚期,安徽捻军起义,击杀满清蒙古亲王僧格林钦,策应太平天国起义。 9.破灭太平军、捻军,李鸿章淮军崛起。 10.桐城派文学,引领大清文坛。 11.吴越刺杀满清出洋五大臣,震慑大清权贵。 12.清末徐锡麟安庆起义,打痛满清各级官吏。 13.安庆马炮营新军起义,为革命党找到新军起义这一制胜关键。倪映典发起广州新军起义。 14.柏文蔚率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伐第一军北伐,停战后担任安徽都督,招募陈独秀担任秘书。 15.段祺瑞协助袁世凯,创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四造共和,建立皖系政府。 16.陈独秀创立岳王会、中国共产党,为推翻民国打下基础。 17.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引领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派别。 18.杨振宁作为中国人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19.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私下写血书分田单干,开创了中国农村制度变革的序幕。 20.安徽芜湖傻子瓜子,开创中国雇工超过7人的限制,为城市工商业发展闯出新路。 (敢为天下先,敢立敢灭,不畏强权) 澳门周成 注: 1.老子, 生於東周的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今属安徽临泉县,一说河南 周口市鹿邑县。 2.砀郡,刘邦为大秦(原楚地)砀郡沛县丰邑人。刘邦以沛公出山,以砀郡公领兵西进灭秦封汉王。砀郡郡治砀山县今属安徽,沛县今属江苏。

第二十一章 “三大主義”陳獨秀于1915年6月中旬從日本返回上海,住在法租界嵩山路吉誼里21號樓

  第二十一章 “三大主義”   陳獨秀于1915年6月中旬從日本返回上海,住在法租界嵩山路吉誼里21號樓一樓一底磚木結构的樓房,和闊別一年、患病咯血的妻子高君曼團聚在一起。20日,老朋友亞東圖書館經理汪孟鄒為陳獨秀等設宴洗塵。   9月15日,由陳獨秀主撰的《青年雜志》出版。陳獨秀在二次革命失敗后,苦苦的沉思、求索,所獲結論是: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這是他辦雜志的原因。   1916年9月1日,陳獨秀將雜志名稱改為《新青年》。陳獨秀在自己辦的雜志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便擂響了思想解放運動的戰鼓。他“涕泣陳辭”,寄希望于活潑之青年,呼喚青年“自覺其新鮮活潑之价值与責任”,號召青年“奮其智能,力排陳腐朽敗者以去”。他提出6項標准,即: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陳獨秀6項標准的主線是科學与民主。所謂科學,既包括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和哲學,重在提倡科學精神,尊重科學規律。所謂民主,它的對立面便是封建專制,科學与民主是檢驗一切政治、法律、倫理、學術以及社會風俗、人們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唯一准繩,凡違反科學与民主,哪怕是“祖宗之所遺留,圣賢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會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1916年秋冬,陳獨秀以《新青年》為陣地,積极發動了文學革命。這場革命的主將是陳獨秀,急先鋒便是留美學生胡适。   胡适名洪騂,字适之,安徽績溪人。早年肄業于上海中國公學,接触新學,信奉進化論。1910年赴美國,先后就讀于康乃爾大學和哥侖比亞大學,從學于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獲博士學位。   陳、胡兩人并不相識,但不謀而合,都在思考中國文學的改革問題,因此一經書信來往,便成了好朋友。   陳獨秀同胡适建立聯系,是通過老朋友汪孟鄒的幫助。汪与胡是同鄉,1915年10月6日,汪孟鄒寫信并寄《青年雜志》一冊給胡适,告訴他這個雜志是皖人陳獨秀主編,并向他約稿。12月13日,汪再次寫信給胡适,重申陳獨秀約稿之懇切。1916年2月3日,胡适寫信給比他大12歲的陳獨秀說:“今日欲為祖國造新文學,宜從輸入歐西名著入手,使國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觀摩,然后乃有自己創造之新文學可言也。”   胡适認為,國語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而白話則是一种活語言,白話不但不鄙俗,而且甚优美适用。...

柏文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陈其美电促柏文蔚南下,主持长江流域的起义工作。同月22日,柏从东北到达上海。过了两天,黄兴也从香港抵沪。这时袁世凯指挥的北洋军队正在猛攻汉口

 柏文蔚自述 Paperback – Aug. 1 2011 https://www.amazon.ca/%E6%9F%8F%E6%96%87%E8%94%9A%E8%87%AA%E8%BF%B0-%E6%9F%8F%E6%96%87%E8%94%9A/dp/B0064YWVXA 论柏文蔚与孙中山的关系 http://www.cqvip.com/qk/83014x/199101/1002612834.html 柏文蔚研究会 https://www.baike.com/wiki/%E6%9F%8F%E6%96%87%E8%94%9A%E7%A0%94%E7%A9%B6%E4%BC%9A?view_id=76mirtg1v2g00 柏文蔚与安徽“二次革命” 民国了·安庆(3)柏文蔚造谣孙毓筠吸食鸦片,请总统让他当都督 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history/53amzg8.html https://kknews.cc/history/53amzg8.html 柏文蔚与陈独秀、李大钊的交往 https://new.qq.com/omn/20200909/20200909A0KWZ400.html?pc 1920年4月,柏文蔚把这处房子提供给陈独秀居住,至1922年10月陈搬出,虽仅有短短两年多时间,但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南陈北李”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两位代表性人物,在后浪推前浪的中国民主革命浪潮中,柏文蔚与他们风云际会,并结下深厚友情,携手奋斗,谱写了一段难忘的篇章 柏文蔚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在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与中国共产党的两位主要创始人“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在民主革命的进程中与他们携手前行。 修葺一新的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大门 (资料图片) 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 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安徽寿县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中国民主革命初期的重要军事将领及政治活动家。 柏文蔚于1900年入安徽武备学堂,1905年入江苏新军,在南京任第九镇三十三标二营管带,秘密加入同盟会,从此成为一名坚定的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党人。辛亥革命爆发后,任第一军军长等军职,立下军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15日授柏为陆军左将军加大将军衔。随后,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