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总之,陈独秀祖父以上仍是“小户人家”,因为都是绅士们瞧不起的。163身高

 就陈独秀出生在什么样的人家的问题与张君同志商榷

郑超麟

(1994年11月4日)


  〔说明〕刊载于范用编《(现代稀见史料书系)郑超麟回忆录(下册)》,东方出版,2004年3月出版。


  张君同志将她提交江津会议的论文《陈独秀出生在什么样的人家》的一个副本寄给我看,我看了。她自谦,引古语“不贤者识其小者”。我却认为讨论的对象虽小,这篇论文却是重要的,至少对我来说是重要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本来接受胡适和章士钊的说法。胡适的说法、论文已引了。章士钊的说法,很少人引用,那是出于他做段执政的教育总长时办的《甲寅》上的一篇文章,那里的两句话,我至今记得,即说:“陈独秀,怀宁世家子,自幼读书有声。”

  可是,《实庵自传》发表后,我的看法改变了。陈独秀自已说:他出生于“小户人家”。他自己说自己的“出生”,难道会错吗?

  1942年陈独秀死讯传来上海后,汪孟邹要我写《陈独秀传》,他供给我陈独秀的早年的材料。我义不容辞,便拟了一个提纲,其中有一句“陈独秀出生于小户人家”,汪孟邹看了,不以为然,于是,我拿出《实庵自传》给他看,他没有话说,但心里仍不以为然。他的看法是与胡适、章士钊一致的。其实,陈独秀的所有老朋友都持这个看法。

  张君同志这篇论文才使我恍然大悟,原来陈独秀并非出生于“小户人家”。

  张君同志为这个多年争执的小对象不惜繁征博引,其中有许多别人难得看见的史料,她由此作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个精神是很可宝贵的,陈独秀一生有争执的事情很多,不仅有小的,也还有大的。这些问题,如果都能用张君同志这个精神去解决,那有多好!

  我们看见,自从《实庵自传》发表之后,胡适和章士钊的说法就没有人采用了。许多研究家都采用“小户人家”的说法,唐宝林的《年谱》和任建树的《传》不过照抄而已;李帆群的文章则补充以证据,吴晓的书则以此为基础而加以发挥,其至用《破屋春秋》作为他的书的副书名,好像陈独秀出生于“小户人家”,已经成为颠扑不破的定论了。

  读了张君同志论文之后,我明白:我错了,其他一切持“小户人家”说法的人,也都错了。

  原来,陈独秀并非出生于“小户人家”。

  张君同志的论据具见于她的论文,这里不重复了,读者可以直接看她的论文。

  但我在同意她的大结论(陈独秀并非出生于“小户人家”)之下,对于她的结论的某些部分仍有不同意见,此文同她商榷的只是这些不同的意见。

  在这个商榷之日,我没有拿出新的史料,我只要同她讨论《实庵自传》的本文。

  受了她的论文的启发,我重读了《实庵自传》这段话,因此体会出了陈独秀这段话的真正意义,原来陈独秀已经说了:他并非出生于小户人家!

  他在第一章临末时,详论了科举制度在旧社会的重大作用之后,便说了如下几句话:

  “我们这一门姓陈的,在怀宁本是个小户人家,绅士们向来是瞧不起的。全族中到我的父亲时才有一个秀才,叔父还中了举。”

  “小户人家”四字本来有几个意义,陈独秀用的“小户人家”究竟是什么意义呢?应当从这几句话体会出来。我们看他在这四个字之后立即说“绅士们瞧不起”的话,可见,他说的“小户人家”就是“绅士们瞧不起的”人家,那么它对面的“大户人家”就是绅士们瞧得起的了。绅士们怎样才能瞧得起?那就是能出秀才举人(能出进士翰林当然更好)。陈独秀出生前,他家里已经有秀才举人了,绅士们不必等得陈独秀17岁考取了秀才,早好多年就已瞧得起这户人家了。所以陈独秀不是出生在“小户人家”。

  如果能够正确理解陈独秀所用的“小户人家”的意义,那么就应当明白:他的祖父和大伯父虽然有“军功”,能“候补”几品的官,这一门姓陈的仍旧是绅士们瞧不起的,尤其在太平天国平定不久之后,“军功”是不值钱的,“候补”也只是空话。

  说这个人家“十二世业儒”,绅士们也是瞧不起的,业儒而考不取秀才,那只是“老童生”,只能当“教书匠”。

  家里有钱能捐什么前程,能聘先生来家教书,如果不出秀才举人,绅士们仍旧是瞧不起的。钱更多些,就被嗤为暴发户等等。

  总之,陈独秀祖父以上仍是“小户人家”,因为都是绅士们瞧不起的。

  其实,《实庵自传》说得明明白白,只怪我们读书不善体会而已。

  说陈独秀出生于书香世家,也是有根据的,如果不囿于绅士们的偏见,而实事求是看问题,那么“十二世业儒”还不是“书香世家”么?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张树侯(1886

树侯铁笔堪绝 发布时间:2019-05-22 作者: 时洪平 阅读次数:564[字体:大 中 小]   辛亥革命老人张树侯,早年追随中山先生革命,“走 杭州,客吉林,屡濒于危。”在家乡以革命思潮引导学生 曹蕴真、曹渊、方运炽、曹鼎等革命志士走上革命道路。 后弃政从文,在书画、篆刻艺术上享有盛名,有“铁笔” 之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有诗赞曰:天际真人张树侯, 东西南北也应休。苍茫射虎屠龙手,种菜论书老寿州。   张树侯(1886——1935),名之屏,安徽寿县瓦埠人。     追随中山 奔走革命   张树侯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开馆为业。自幼从父兄课读, 勤奋好学。不久,父去世,赖母和哥哥抚养成人。光绪十六年(1890) 25 岁时中秀才。目睹清廷腐败无能,国事日非,他放弃了科举考 试,萌发了革命抱负。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在家乡和孙毓筠等密谋革命,创办了 “强立学社”,传播革命思想。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安庆武备 练军学堂,与州人柏文蔚等取得联系。次年,得悉同盟会于东京 成立的消息,即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后为寿州豪绅孙 某侦悉,向州督周馥告密。周密令先暗杀郭其昌于狱中,然后逮 捕张树侯。幸为州人卞秉灿得悉相告,他立即潜逃。时郑赞丞、 李广缙在皖南筹办矿务局,他奔就之。清吏逮捕落空,下令通缉, 风声险恶。张树侯恐累及郑、李,乃潜逃杭州,依西湖韬光寺僧 人,隐伏暂避,化名为“尹其康”。至缉声稍懈,始返芜湖,任 皖江公学经学讲师,与吴旸谷结识。经吴介绍,参加同盟会。光 绪三十二年(1906)秋初,离开芜湖,与六安彭卓甫等同赴东北, 与柏文蔚等进行革命活动,后为吉林清吏达桂侦知,派人逮捕, 幸在州人胡殿甲的保护下脱险。他和卞秉灿等化装夜走吉延岗, 不能立足,乃潜越国境,到朝鲜清津投陈其顺处,办理文牍。后 动员陈起义,由于多种原因,结果使起义计划未能实现。   光绪三十三年(1907),回到家乡,在芍西学堂任教,仍以革 命思潮灌输学生。曹蕴真、曹渊、方运炽、曹鼎等革命志士都是 他的学生,深受他的影响而走上了革命道路。宣统元年(1909),张树侯离开芍西学堂,与郑赞丞同赴上海,寓李少川家,组织革 命机构,宣传革命。次年,与州人张汇滔、管鲲南等回寿,组织 力量,联络武装,为光复寿州做准备工作。1913 年袁世凯叛国, 倪嗣冲督皖,下令通缉张树侯,被逼入川。...

詳述事變經過及其幕後策動者

詳述事變經過及其幕後策動者 https://blog.bnn.co/hero/xsj1/108_1.shtml 武漢三鎮光復後,兩湖軍事告一段落,十六年春國民革命軍大軍沿平漢線北伐。當此時際,共黨利用國軍掩護,假借國民黨名義,企圖控制湘鄂贛三省地區,並以湖南長沙爲赤化中心基地,共酋毛澤東、李維漢、夏曦、易禮容、郭亮、滕代遠等乘機竊踞湖南省黨部及工會農協等機關積極活動,在都市組織總工會及工人糾察隊,在各縣鄉普遍組織農民協會、農民自衛隊,密令黨徒滲進各人民團體,並組織婦女隊、少年先鋒隊,人數在數十萬以上,武器以梭標短棍爲主,步槍短槍亦不在少數,慫恿地痞流氓爲急先鋒,利用貧苦無知的民衆,藉打土豪劣紳名義,製造階級鬥爭,復用糧食集中政策,箝制人民,仰其鼻息,並從事勾引軍隊叛變,以期顛覆政府機關,橫行無忌,社會騷然,路人側目,莫敢與抗。 我三十五軍軍長何鍵(字芸樵)接到部隊及家鄉連篇累牘的報告,對共黨種種暴行深惡痛絕,對人民所受水深火熱的痛苦有清晰而同情的瞭解,遂加強反共的決心,在漢口發表「何謂革命何謂反革命」一文,有透徹的分析,曾與友軍多方連系,並對我輩部屬有嚴密防範提高警覺的訓示。 十六年五月共黨稱紅色五月,五一、五三、五四、五七、五九,連續在小吳門外協操坪,糾集工人糾察隊、農民自衛隊及各種各色人民團體,每日兩三萬人高呼口號,遊行示威,並在教育會坪成立人民法庭,審判土豪劣紳,請長沙進士葉德輝寫聯語,葉書上聯:「農運宏開,稻粱菽麥黍稷,盡皆雜種。」下聯「會場廣闊,馬牛羊雞犬豕,都是畜牲。」聯語十分詼諧,但駡得太露骨,遂被共黨槍決,其他軍界聞人李佑文、學界鉅子俞秩華相繼被害者,不勝枚舉。一向安居樂業的湖南社會,從此到處騷動,禍亂不已,人人自危,談共色變。 軍部參議余湘三與軍長何芸公爲保定軍校第三期同學,兼爲醴陵同鄉,向爲芸公負機要責任,啣命來湘,策動反共事宜,四月中旬抵長沙與有關方面密談多次,當時駐防長沙的部隊,有北伐軍前敵總指揮部警衛團團長周榮光、第八軍教導團團長李仲任、第三十六軍補充團團長張敬兮、三十五軍教導團團長王東原及第三十三團團長許克祥(由袁祖銘殘部所收編者)共五個團,無高級機構,周、許兩團駐四十九標,本團駐五十標,隔坪相望,乃商定先從連絡部隊入手。因我與周團長有師生之誼,乃先與周密商,以...

前尘往事:胡适与鲁迅兄弟的恩恩怨怨

  前尘往事:胡适与鲁迅兄弟的恩恩怨怨 2021年1月19日 上午10:49 胡适、鲁迅、周作人都是中国文化界的顶级人物,胡、鲁应属于最高级别的,周稍差了点儿。他们都值得尊重,都是大师。但生活在风雨飘摇、政治变幻无常的时代,像这些文化大师也免不了带有太多的政治色彩。但剥掉他们种种本性之外的迷幻外衣,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们各自为人的本性与特点。 胡适、鲁迅、周作人的交往,始于1918年,他们同在北大,从相识到友好,并成为知己朋友。倡导新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很有共同语言,特别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新科学与民主。他们密切配合,互相呼应。有时胡适首先发难,鲁迅紧紧跟上,有时两人同时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某一问题作深入的剖析。胡像个帅,鲁像个将,而周作人自嘲,他只是有时敲敲边鼓而已。三人关系应该是不错的。 胡适对周家兄弟是真心喜欢,他一生可能说得最多的赞扬的话就是对周家兄弟了。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以后,胡适便给予热烈的赞赏与高度的评价,称誉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胡适在日记中还写道:“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豫才(鲁迅)兼有赏鉴力与创作力,而启明(周作人)的赏鉴力虽佳,创作较少。”胡适是最早认识鲁迅小说的价值的人之一。他对于鲁迅前期杂文也表示了极大的赞赏。如《随感录·四十一》关于“学学大海”、“摆脱冷气”、“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段寓意深刻的话,胡适说,看了这段文字,感动得“一夜不能好好的睡,时时想到这段文章”。另外,胡适曾经想做一部《中国小说史》,一直放在心里。几年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了,胡适对此不是心怀嫉妒,而是报以热情的夸奖,认为“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精力。” 胡适对周家兄弟一往情深,1926年胡却遭到周家兄弟的一次莫名其妙的绝交。胡适与周家兄弟在办《新青年》时,有过意见分歧,但只是很小的摩擦,没什么结仇的事。1926年5月,鲁迅、周作人和陈源在《晨报》发生激烈笔战。当时徐志摩正主编该报副刊版,劝了几次无效后,停登双方文章。胡作为大家的朋友,出于好意给周家兄弟写了封劝说信,言词恳切,劝双方停打此无意义的笔仗。没想到,周家兄弟从此与胡绝交。鲁迅此后再也没有和胡适来往了。周作人则于1929年主动与胡和好。胡适为此在回周作人的信里对周家兄弟写了一段很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