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前尘往事:阻碍大清改革的神秘力量

 

前尘往事:阻碍大清改革的神秘力量

文:屏营  

古人最爱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过,今天看来,与其说是看破、放下后的洒脱,不如说是无法破局者的自我抚慰。因为,环境固然是成事的限制条件,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破局者的勇气、隐忍、谋略与智慧。

1840年,古老的中国被西方的贸易诉求,以及随之而来的舰船火炮撕了一个口子。自那时起,一切事物都被烙上了“现代”与“古代”的烙印,既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更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困局。

无论开创与因循、国家与地方、公义与私利、盲目爱国与争夺私利,所有事物都在“现代”与“古代”两种力量的拉扯之下——即使明知对的事情,想要成事,也难上加难——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还需要隐忍、坚持,更需要智慧。

比如,修一条铁路,在“铁公基”驱动经济的今天,可能只需要解决资金、土地、规划等技术性问题,但在当时,别说技术、文化、认知的“闯关”,就算辛辛苦苦建好——只要圣旨一下,在铁路上跑的照样只能是马车。

因此有人说:我们的文明原来是一艘孤独行进的航船,突然在1840年之后遇到了西方这样的现代文明,对未来的迷茫、对他者的排斥可想而知,而“让火车替代马车”的艰难,其实正是这种仓皇失措的生动写照。

前尘往事:阻碍大清改革的神秘力量

 ▍修条铁路有多难

1872年,同治十一年。大清的洋务运动已经如火如荼的进行了十个年头,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新兴军工企业的订单供不应求、申报在上海创刊、京师同文馆已经陆续翻译出《万国公法》等一系列西学经典、第一批去美国留学的幼童也登上了轮船。

按理说作为工业化最核心的,起到血液循环作用的基础设施——铁路,在洋务大行其道的当时,应是水到渠成——当时无论洋商,还是洋务派官员都跃跃欲试。

但清政府的解决模式却是熟悉的“拆”字决:在这之前,清廷冒着不惜开罪洋人的后果,已经拆了两条了。

第一条被“拆”的铁路,由英国商人杜兰德出资在北京修造,这种风驰电掣的“铁家伙”,让京师的人劾为妖物,几乎酿成民变,清政府赶紧饬令军队拆毁了这条铁路。

同样一拆了之的,还有英国商人在开埠城市上海修造的一段铁路。这是由当时的怡和洋行,打着修一条“寻常马路”的幌子铺设的,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吴淞铁路。

清政府得知详情后非常恼火,上海道台称若强行修建铁路激起民变,他“将卧铁辙中听其轧死”,宁可让火车轧死,也要阻止火车的通行。

无奈,洋人只好将铁路卖给清政府。次年九月,铁路停运并被拆毁,铁轨和运营车辆等物全部运往台湾,沉入到“打狗港”之中……

洋人开建铁路如此艰难,尚且可以理解。但更滑稽的是,在中国第一条官方自建的唐胥铁路上,拉着运煤火车跑的,不是风驰电掣的火车头,而是骡马,理由是“为了避免扰动风水”。

修路的英国工程师一看觉得太荒诞了,火车是工业时代的动力,马匹是农业社会的动力,居然用骡马拉着火车皮,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因此嘲笑这条铁路是“马车铁路”。

造条铁路为什么这么难?读雷颐老师《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大致有三种原因:

◎顽固派官员将修建铁路意识形态化

顽固派官员根本不从“科学”、“技术”层面反驳修建铁路,而是将技术问题道德化、意识形态化,使主张修铁路者居于“崇洋媚外”的“道德劣势”。

他们把铁路说成是外国的“奇技淫巧”,说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惊动山神、龙王的不祥之物,会惹怒神灵,招来巨大灾难。

◎实务派官员担忧影响晚清稳定大局

实务派官员担心铁路破坏中国关隘险阻,使列强轻易的长驱直入,沿线被迫失业的船工、苦力、赤贫的农民,可能会再次发动太平天国、捻军那样起义,破坏好不容易稳定的地方局面。

◎中枢要做“不粘锅”,不愿承担责任

关于修建铁路与否,朝廷中枢始终都是一个旁观者。无论慈禧太后,还是当时中央主事者恭亲王,尽管明白建铁路是为“自强起见”,但却不愿承担可能带来的骂名。

当法国大使向恭亲王说明铁路线的重要性时,这位洋务运动的幕后总指挥只能无奈的回答说:“我完全懂得,我们步伐确实慢些,但我们没法着急。”

三大原因合力,不仅火车替代马车十分艰难,中国与文明接轨的道路,每一步都举步维艰。

前尘往事:阻碍大清改革的神秘力量

 ▍谋事在人,成事更在人

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提到革命和变法时曾说,比起革命,变法永远是最难的——革命者,是革他人之命,敌我分明、对象显著,手段单纯;而变法者,是变自己之法,对象不明、敌我难分,手段也要千变万化。

知易行难,知道一件事是对的并不难,但要真的在复杂的环境中克服重重阻力,抵达目标,却无比艰难,修铁路就是这样。

在强大的阻力面前,想让火车替代马车,不仅要有常识,还要有足够大的权力,但更需要谋略与韧性。

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这批晚清名臣,其实很早就认识到了铁路的价值,他们各有各的优势,论眼界无人胜过林则徐、论做官无人胜过曾国藩、论功业无人胜过左宗棠、论清誉无人胜过张之洞。

但这些政治资源充沛者,却无人成就此事,最终做成此事的,反而是很多地方都远不如他们的李鸿章。

甚至可以说,晚清铁路的修建与否,其实已经与李鸿章个人画上了约等号。

1872年,李鸿章第一次直接上奏,力陈火车的好处,中央不置可否。他赴京向恭亲王面陈,恭亲王无奈的说:这种大事,哪怕皇太后也不敢做主。李鸿章事后郁闷地说:“从此遂绝口不谈矣”。

尽管嘴上不谈,但李鸿章却在背后不断暗自努力,为了做成这件事,陆续做了四大布局:

◎串联督抚,建立协作系统,等待时机

在明面上,自直接上书遇阻,李鸿章便不再直接谈此问题,转而暗中“串联”其它督抚,等待时机。几年后,借中俄伊犁冲突一触即发之际,李鸿章迅速令地方督抚刘铭传上了一道折子——《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以俄国和日本为例,说明了铁路对于富国强兵的重要意义,雄辩地指出:“自强之道,则在于急造铁路。” 

这场争论席卷了几乎全国,吸引了无数地方实务派参与其中。因为要成事,就要让更多的人介入其中,卷入更多方面的价值,尽管有时看起来和这事无关,但往往反而是成事的关键。

◎策动舆论,进行“意识形态自卫”

反对修建铁路的最大阻力是“道义”“传统”“祖宗成法”,李鸿章通过舆论进行了一系列“意识形态的自卫”。

李鸿章心里清楚,其实一切根本的冲突都是意识形态的冲突。

雷颐老师在《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中写道:李鸿章针对保守派的观点一一击破,通过舆论反复宣传,一方面,论证现在修建铁路,与中国古代圣人刳木为舟、服牛乘马的本质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以济不通、以利天下。

另一方面,强调机器反而能使“人心由拙而巧,器用由朴而精,风尚由分而合”,而且,使用机器是“此天地自然之大势”,光靠聪明是无法遏止的。

◎“日进一卒”,不浪费每一次时机

由于反对派势力庞大,李鸿章知道修铁路不能成为国策推行,便在自己能够掌控的直隶地区,通过“土政策”借机施行。

在李鸿章的运作下,以为海军衙门供煤的名义,开始偷偷动工修建开平煤矿至胥各庄的铁路。一年后,等这条约十公里的铁路建成后,他才正式奏报清廷,并有意将其说成是“马路”——就是那条有名的“马拉火车”。

李鸿章做事的这个特点叫“日进一卒”,史书评价他“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只要他想干的事,即使没有一个人支持他,他也一步一步地往前拱,有机会就往前走一步,既不依靠伟大的规划,也不提什么伟大的设想。

但正是这样日进一步的迭代思维,让李鸿章把每一小步得到的结果,作为下一次的起点,逐渐逼近了自己的目标。

◎打通“上层路线”,请权威站台

为了推广铁路,李鸿章不遗余力。他一方面“暗渡陈仓”私下修建,一方面走上层路线——为了赢得慈禧太后的支持,李鸿章撺掇光绪皇帝,建议首先在西苑中修筑一条铁路,让慈禧太后体验一下乘坐火车的感觉——太后可以随时乘坐小火车游览北海。

结果,在太后体验后的当天,就批准了上一年冬天李鸿章关于“兴修津通铁路”的奏请。第二年,慈禧又批准了“兴建卢汉铁路”的奏请,随后,津浦铁路、京奉铁路、京张铁路相继兴工。

慈禧太后成了铁路的“代言人”,从此,大清国不再为“是否”修建铁路而争论,转移到为“如何”修建铁路吵闹了。

自1872年提出奏请,到慈禧1889年同意,中间整整17年。正如雷颐老师在《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里写道:“李鸿章要做官,又要做事,要维新,却首先要自保。读李鸿章,就是在读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凄凉晚景。”

能改变历史的只有一种人

我们知道,思想必须要超前,要领先时代,要不断发现正确的事——天道、天理,但解决现实难题,即成事,除了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更重要的,是正确做事的智慧。

因此,从古至今,只有一种人能改变历史,那就是既不跟历史叫板,也不跟现实较劲,知道未来的方向,还能日拱一卒。事实上,所有的变革者,既不能以变革名义开历史倒车,也不可能拿着一张理想的蓝图,为改天换地而毕其功于一役,只能顺应历史大势,因势利导的不断成事。

李鸿章曾自嘲自己是“一生风雨裱糊匠”,面临着“舟大而水小”的困局,时代环境能给他提供的舞台已经败落,动几下就要搁浅。但正是在这样的困局中,李鸿章推着中国走上了现代化进程的第一步,不仅仅是铁路,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许多项“第一”与李鸿章直接相关:

第一支完全由洋枪装备的部队;

第一支独立的洋炮部队;

第一家大型综合军工企业;

第一个译书机构;

第一个语言和工程技术学校;

第一次公派留学生;

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

第一个电报局;

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

第一支近代远洋海军;

第一部海军军制;

第一面中国近代国旗;

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厂;

第一个海军基地;

……

李鸿章一生中 ,许多今日认为大势所趋的事情,在发轫之时都曾遇到今人难以想象、无法理解的反对——就像那个“马拉的火车”。正是这个杂交的怪物,将旧的文化传统戳了个窟窿,使古老的中国透进了一丝近代的空气。西方的“用”在增大的同时,中国的“体”便在减少,不到一年蒸汽火车就奔驰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换句话说,环境固然是一切人做事的很重要的约束条件,但人在与环境博弈成事的同时,事实上也在改造着环境——铁路这项最适合中国的运输方式,不就在李鸿章之后,被袁世凯继承下来,被孙中山继承下来,到今天,如流穿梭的高铁,承载着我们追赶世界的背影。

前尘往事:阻碍大清改革的神秘力量
李鸿章

李鸿章曾形容他所处的时代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或许比当年更充满惊涛骇浪。

重温李鸿章“把马车变成火车”的这段历史,无意为早已被脸谱化的李鸿章说好话,只因剧变的时代,亟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成事智慧。

近些年,“李鸿章热”之所以持续不减,不仅因为读懂李鸿章,是读懂晚清四十年真实历史的一把钥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样本:身处巨变时代的我们,在现有条件下想负重前行,到底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智慧。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彪炳史迹:安徽历史20件大事

彪炳史迹:安徽历史20件大事 1.春秋战国,老子庄子哲学思想,影响中土。 2.战国末期,楚国王城寿春保卫战失败,楚国亡国。 3.秦末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起义,掀起推翻秦帝国的序幕。 4.砀郡公刘邦,推翻暴秦建立大汉帝国。 5.汉末三国,曹操父子结束大汉帝国。周瑜鲁肃协助建立吴国。 6.唐末朱温推翻大唐帝国。 7.元末韩三林刘福通起义,朱元璋推翻蒙元,建立大明帝国。 8.清晚期,安徽捻军起义,击杀满清蒙古亲王僧格林钦,策应太平天国起义。 9.破灭太平军、捻军,李鸿章淮军崛起。 10.桐城派文学,引领大清文坛。 11.吴越刺杀满清出洋五大臣,震慑大清权贵。 12.清末徐锡麟安庆起义,打痛满清各级官吏。 13.安庆马炮营新军起义,为革命党找到新军起义这一制胜关键。倪映典发起广州新军起义。 14.柏文蔚率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伐第一军北伐,停战后担任安徽都督,招募陈独秀担任秘书。 15.段祺瑞协助袁世凯,创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四造共和,建立皖系政府。 16.陈独秀创立岳王会、中国共产党,为推翻民国打下基础。 17.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引领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派别。 18.杨振宁作为中国人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19.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私下写血书分田单干,开创了中国农村制度变革的序幕。 20.安徽芜湖傻子瓜子,开创中国雇工超过7人的限制,为城市工商业发展闯出新路。 (敢为天下先,敢立敢灭,不畏强权) 澳门周成 注: 1.老子, 生於東周的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今属安徽临泉县,一说河南 周口市鹿邑县。 2.砀郡,刘邦为大秦(原楚地)砀郡沛县丰邑人。刘邦以沛公出山,以砀郡公领兵西进灭秦封汉王。砀郡郡治砀山县今属安徽,沛县今属江苏。

【安徽记忆】 忆我的外公尹宽

  【安徽记忆】 忆我的外公尹宽 2017-03-02 09:23:14 来源:  慢步烟火人间    举报 0 分享至 外公尹宽1897年出生于原石南乡雪池村一户农民人家。 其父亲尹宏谱忠厚老实、勤劳俭朴,人称“尹好人”,母亲笪氏是同村人,于外公8个月时死于肺结核病。外公还有一位姐姐,初为人妇之时,不幸早逝。 曾外祖母死后,曾外祖父没有再娶,他白天忙于农活,晚上为儿女洗衣浆衫,除此之外,他还编织箩筐等竹器,用以卖钱补贴家用。 在曾祖父的辛勤劳作支撑下,外公8岁时入私塾读书。由于他聪颖好学,当时尹氏家族的族长和族中的头面人物,都对外公的前途十分看好,感叹:“有益(外公原名)将来必成大器。” 外公青年时期,族人筹钱给外公继续深造。外公在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党校读书时,与进步教师高语罕交厚,受其影响, 积极投身了五四运动 。 1919年,他又在高语罕的帮助下,赴法国勤工俭学,也就是在此期间,结识陈独秀、周恩来、郑超麟等年轻的旅欧马克思主义者, 并于1922年6月与 周恩来 、赵世炎、李慰农、杨士彬等十八名代表,在巴黎成立“少年共产党”。 差不多也就是从这开始,外公的人生与政治密切相关 。 (赴法留学时的外公) 而外公的政治生涯,我也是从母亲口述及书籍资料中才得以了解:外公1923年署名“石生”主编《少年》杂志,连续发表《在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等文章;1924年,从莫斯科东方大学结业回国,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共中央日常事务。1925年,领导建立发展山东的中共党、团组织,开展 响应上海五卅运动的爱国群众斗争 。8月调任由地委扩大的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主持区委整顿党、团组织,加强对上海总工会和共青团区委的领导。 少年共产党笫二次大会集体照部分,后排左二为外公尹宽 1927年2月,外公继续被选为中共上海区委(江浙区委)主席团委员,仍任宣传部部长。2月23日,中共中央与上海区委合组的特别委员会和宣传委员会成立,任特委委员,宣委负责人。参与上海工人第一、二、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领导。 1927年2月,外公参加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暴动最高领导机关特别委员会,与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李立三、陈延年等人致电中共中央,提出“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 。“四·一二”大屠杀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并出...

鲍汝澧(1908—1971年)字岷东,寿县东津人。幼读私塾,及长务农。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入伍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方振武部

鲍汝澧(1908—1971年)字岷东,寿县东津人。幼读私塾,及长务农。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入伍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方振武部。出师北伐,辗转于湖北、河南一带,与军阀吴佩孚部激战,屡立战功,升任连长。14—26年,任国民党军四十四师少校营长,后任独立四十六旅营长。27年调国民党军一一○师,参加台儿庄战役,因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升任为少校团长。同年,部队调至武汉,守卫在桐柏山麓御敌,与日本侵略军作战,大败日军。该师非蒋嫡系,于29年(公元1940年)被摘去兵权,编为十六师。他虽任少将步兵指挥官,但无军队,责其单人匹马去河南鹿邑招兵买马。次年,组成挺进四纵队,任少将总司令,开赴河南漯河等地整训。31年编为独立第一旅,任旅长。33年,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原。他受命守卫郑州,阻击日本侵略军。战斗开始,因汤恩伯部不战南撤,鲍旅为求生存坚持抗日,部队由黄河岸转战至密县一带,迂回击敌,历经一周,后乘隙东进,过京汉铁路以东,经扶沟、沈邱一带,南渡沙河,经上蔡、西平,暗越京汉路,在嵖岈山与日军激战,双方伤亡不少。同年秋到达滇平,与上级接通关系后,杀回豫西。是年底,改编为六十二师,任少将师长。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受命驻防河南陕县。不久队伍被解散,复以通共之罪名,拘捕西安受审,囚居二年余,后经张轸电保释放。1949年5月,在武汉上游金口镇随张轸部起义。7月,正式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十一军二一二师任师长。1950年10月至1952年7月,任湖北省大冶军分区司令员,兼任二一二师师长。秋,大冶军分区撤销,调湖北军区司令部待分配。1953年9月,任湖北军区干校第一副校长。1955年3月,任湖北省水产局副局长。1958年5月,任湖北省参事室参事。1971年1月病逝。 来源:http://60.166.6.242:8080/was40/detail?record=257&channelid=13955&back=-1 【打印正文】 上一条:张克瑶 [ 2014-03-20 ] 下一条:没有了!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新闻热线:0564-3936627 3284422 纠错热线电话:0564-3936625 3284022 广告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