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凤城旧事|辛亥无余子,申江泣敌人 胡聘臣(1873- 1931),原名胡廷珍,安徽省凤台县 在南京时,幸遇寿县曾做过清末宫廷侍卫的友人方小泉,方将其举荐给两江总督程文炳。

 

凤城旧事|辛亥无余子,申江泣敌人 

辛亥无余子 申江泣故人

胡焕亮

胡聘臣(1873- 1931),原名胡廷珍,安徽省凤台县大山镇马郢村人。幼时曾上过私塾,稍长随家人开过药店。他天生一副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由于看不惯家乡的一些恶俗, 经常爱打抱不平。1904年, 他只身到安庆、芜湖、 南京等地谋生。在南京时,幸遇寿县曾做过清末宫廷侍卫的友人方小泉,方将其举荐给两江总督程文炳。从此,胡聘臣便在程文炳麾下学习军事,办理文书以及机要工作,直到晋升为水师统领。

1911年武昌革命胜利,南北达成和议之后,南京军事由黄兴负责留守。这时,安徽各州县军政分府,形成了割据状态,皖督孙毓筠电请中央处置,孙中山与袁世凯皆命负责皖省军事的柏文蔚协助孙毓筠统一安徽政局。柏文蔚奉命后,即驰电庐州军政分府孙万乘、芜湖军政分府吴振黄和大通军政分府黎宗岳,晓以大义,劝他们早日取消分府,维护大局。孙万乘、吴振黄都是革命党人,接到柏文蔚的电报后,便先后取消了分府。唯有大通的黎宗岳是共和党,又有人从中挑拨,因而对柏文蔚的电报置之不理,继续向孙毓筠挑战,欲取而代之。此刻的胡聘臣是黎部的重要军官,他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积极响应柏文蔚的电报,使柏文蔚得以率部顺利进驻大通,避免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军事冲突。 关键时刻,胡聘臣率水师进驻安庆、芜湖,正式投奔了柏文蔚。后经柏文蔚改编黎部三千人,加上胡聘臣旧部,编成一个混合旅,胡聘臣被任命为旅长。此时,长江中下游兵力空虚,柏文蔚派代表面见海军司令萨镇冰,令胡聘臣部配合原有炮艇,分驻东、西梁山等地。从此,安庆地区长江两岸水陆土匪得以肃清。为感谢胡聘臣旅长,当地民众曾送他清官旗、万民伞等。

1913年,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辛亥革命形势逆转,粤、湘、赣、皖四省督被免职,柏文蔚退往南京,后来被迫东渡日本。此时,按照革命党人的安排,胡聘臣率部与袁系军阀进行了殊死搏斗,但终因众寡悬殊,失败后全部撒退,他借道大通和日本朋友林木森乘大轮避往上海。

当年,反动军阀倪嗣冲祸皖,疯狂杀害革命党人及其家属。胡聘臣的妻弟詹正香闻讯,连夜将胡聘臣的家小送往阚町。待詹正香返回时,发现其家已被本姓豪绅胡幼山带领反动武装抢掠一空,革命军埋藏其家地下的三十多支步枪和四箱子弹也全部被扒出抢走。次日,胡幼山又赶往硖山口詹正香家要人,发现胡聘臣家人不在詹家,竟气急败坏地把詹正香吊起来毒打一顿,直打得詹正香骨折腰伤,数月动弹不得。

1914年至1917年,胡聘臣在上海与张雨仁、余申甫等人一起,负责国民党第17区党部工作,积极推动组织发展,以壮大反袁力量。

1917年秋,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开始组织“护法之役”。胡聘臣得知消息后,立即带着柏文蔚的推荐信前往广州,被安排在总统府任职。1918年,总统府为整顿地方秩序,委派胡聘臣组织绥靖部队。1922年,陈桐明叛变,胡聘臣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率领所部多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战斗。1925年,胡聘臣又率部参加东征。在这次战役中,他脚部受伤,前往上海治疗。

1921年,胡聘臣发妻因病在原籍病故。第二年,其母也不幸病逝。家中去电报催他返家。由于军务缠身,直到1925年他方得以抽身,从上海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旋即又转赴合肥与柏文蔚将军会晤。为动员第二师师长张克瑶参加北伐,柏文蔚派胡聘臣代表33军前往山东做张克瑶师长的工作,经过一番劝说,终得张克瑶应允,该师旋即调寿县整编。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排挤具有民主倾向的国民党左派。柏文蔚将军的33军被将介石改编为一个师,夺了兵权,只给了他一个“北路宣慰使”的空衔。后来,宣慰使署所办学兵团也被下令解散。

1928年,胡聘臣离开柏文蔚,回到皖中一带进行军事活动,得到豫军刘宝体军长的器重,委派他担任独立旅旅长。胡聘臣很快在独立旅建立了以江百川、薛世英、薛左棠为骨干的三个营,借以充实淮上倒蒋力量。此时蒋系反动军人何健所部由武汉向芜湖进发,大军压境之下,胡聘臣所部被迫撤退解散,胡本人被俘。何健将胡聘臣扣押在安庆监狱,后经柏文蔚、蔡公时电保,方得脱险。

胡聘臣的一生,大都在戎马倥偬中度过,为民主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1931年,胡聘臣病逝于上海,享年58岁,遗骸葬于上海郊区南翔公墓。柏文蔚将军在南京闻此噩耗后,寄去“辛亥无余子,申江泣故人”挽联一副,表达了对胡聘臣的高度评价与悼念之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张树侯(1886

树侯铁笔堪绝 发布时间:2019-05-22 作者: 时洪平 阅读次数:564[字体:大 中 小]   辛亥革命老人张树侯,早年追随中山先生革命,“走 杭州,客吉林,屡濒于危。”在家乡以革命思潮引导学生 曹蕴真、曹渊、方运炽、曹鼎等革命志士走上革命道路。 后弃政从文,在书画、篆刻艺术上享有盛名,有“铁笔” 之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有诗赞曰:天际真人张树侯, 东西南北也应休。苍茫射虎屠龙手,种菜论书老寿州。   张树侯(1886——1935),名之屏,安徽寿县瓦埠人。     追随中山 奔走革命   张树侯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开馆为业。自幼从父兄课读, 勤奋好学。不久,父去世,赖母和哥哥抚养成人。光绪十六年(1890) 25 岁时中秀才。目睹清廷腐败无能,国事日非,他放弃了科举考 试,萌发了革命抱负。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在家乡和孙毓筠等密谋革命,创办了 “强立学社”,传播革命思想。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安庆武备 练军学堂,与州人柏文蔚等取得联系。次年,得悉同盟会于东京 成立的消息,即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后为寿州豪绅孙 某侦悉,向州督周馥告密。周密令先暗杀郭其昌于狱中,然后逮 捕张树侯。幸为州人卞秉灿得悉相告,他立即潜逃。时郑赞丞、 李广缙在皖南筹办矿务局,他奔就之。清吏逮捕落空,下令通缉, 风声险恶。张树侯恐累及郑、李,乃潜逃杭州,依西湖韬光寺僧 人,隐伏暂避,化名为“尹其康”。至缉声稍懈,始返芜湖,任 皖江公学经学讲师,与吴旸谷结识。经吴介绍,参加同盟会。光 绪三十二年(1906)秋初,离开芜湖,与六安彭卓甫等同赴东北, 与柏文蔚等进行革命活动,后为吉林清吏达桂侦知,派人逮捕, 幸在州人胡殿甲的保护下脱险。他和卞秉灿等化装夜走吉延岗, 不能立足,乃潜越国境,到朝鲜清津投陈其顺处,办理文牍。后 动员陈起义,由于多种原因,结果使起义计划未能实现。   光绪三十三年(1907),回到家乡,在芍西学堂任教,仍以革 命思潮灌输学生。曹蕴真、曹渊、方运炽、曹鼎等革命志士都是 他的学生,深受他的影响而走上了革命道路。宣统元年(1909),张树侯离开芍西学堂,与郑赞丞同赴上海,寓李少川家,组织革 命机构,宣传革命。次年,与州人张汇滔、管鲲南等回寿,组织 力量,联络武装,为光复寿州做准备工作。1913 年袁世凯叛国, 倪嗣冲督皖,下令通缉张树侯,被逼入川。...

詳述事變經過及其幕後策動者

詳述事變經過及其幕後策動者 https://blog.bnn.co/hero/xsj1/108_1.shtml 武漢三鎮光復後,兩湖軍事告一段落,十六年春國民革命軍大軍沿平漢線北伐。當此時際,共黨利用國軍掩護,假借國民黨名義,企圖控制湘鄂贛三省地區,並以湖南長沙爲赤化中心基地,共酋毛澤東、李維漢、夏曦、易禮容、郭亮、滕代遠等乘機竊踞湖南省黨部及工會農協等機關積極活動,在都市組織總工會及工人糾察隊,在各縣鄉普遍組織農民協會、農民自衛隊,密令黨徒滲進各人民團體,並組織婦女隊、少年先鋒隊,人數在數十萬以上,武器以梭標短棍爲主,步槍短槍亦不在少數,慫恿地痞流氓爲急先鋒,利用貧苦無知的民衆,藉打土豪劣紳名義,製造階級鬥爭,復用糧食集中政策,箝制人民,仰其鼻息,並從事勾引軍隊叛變,以期顛覆政府機關,橫行無忌,社會騷然,路人側目,莫敢與抗。 我三十五軍軍長何鍵(字芸樵)接到部隊及家鄉連篇累牘的報告,對共黨種種暴行深惡痛絕,對人民所受水深火熱的痛苦有清晰而同情的瞭解,遂加強反共的決心,在漢口發表「何謂革命何謂反革命」一文,有透徹的分析,曾與友軍多方連系,並對我輩部屬有嚴密防範提高警覺的訓示。 十六年五月共黨稱紅色五月,五一、五三、五四、五七、五九,連續在小吳門外協操坪,糾集工人糾察隊、農民自衛隊及各種各色人民團體,每日兩三萬人高呼口號,遊行示威,並在教育會坪成立人民法庭,審判土豪劣紳,請長沙進士葉德輝寫聯語,葉書上聯:「農運宏開,稻粱菽麥黍稷,盡皆雜種。」下聯「會場廣闊,馬牛羊雞犬豕,都是畜牲。」聯語十分詼諧,但駡得太露骨,遂被共黨槍決,其他軍界聞人李佑文、學界鉅子俞秩華相繼被害者,不勝枚舉。一向安居樂業的湖南社會,從此到處騷動,禍亂不已,人人自危,談共色變。 軍部參議余湘三與軍長何芸公爲保定軍校第三期同學,兼爲醴陵同鄉,向爲芸公負機要責任,啣命來湘,策動反共事宜,四月中旬抵長沙與有關方面密談多次,當時駐防長沙的部隊,有北伐軍前敵總指揮部警衛團團長周榮光、第八軍教導團團長李仲任、第三十六軍補充團團長張敬兮、三十五軍教導團團長王東原及第三十三團團長許克祥(由袁祖銘殘部所收編者)共五個團,無高級機構,周、許兩團駐四十九標,本團駐五十標,隔坪相望,乃商定先從連絡部隊入手。因我與周團長有師生之誼,乃先與周密商,以...

前尘往事:胡适与鲁迅兄弟的恩恩怨怨

  前尘往事:胡适与鲁迅兄弟的恩恩怨怨 2021年1月19日 上午10:49 胡适、鲁迅、周作人都是中国文化界的顶级人物,胡、鲁应属于最高级别的,周稍差了点儿。他们都值得尊重,都是大师。但生活在风雨飘摇、政治变幻无常的时代,像这些文化大师也免不了带有太多的政治色彩。但剥掉他们种种本性之外的迷幻外衣,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们各自为人的本性与特点。 胡适、鲁迅、周作人的交往,始于1918年,他们同在北大,从相识到友好,并成为知己朋友。倡导新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很有共同语言,特别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新科学与民主。他们密切配合,互相呼应。有时胡适首先发难,鲁迅紧紧跟上,有时两人同时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某一问题作深入的剖析。胡像个帅,鲁像个将,而周作人自嘲,他只是有时敲敲边鼓而已。三人关系应该是不错的。 胡适对周家兄弟是真心喜欢,他一生可能说得最多的赞扬的话就是对周家兄弟了。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以后,胡适便给予热烈的赞赏与高度的评价,称誉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胡适在日记中还写道:“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豫才(鲁迅)兼有赏鉴力与创作力,而启明(周作人)的赏鉴力虽佳,创作较少。”胡适是最早认识鲁迅小说的价值的人之一。他对于鲁迅前期杂文也表示了极大的赞赏。如《随感录·四十一》关于“学学大海”、“摆脱冷气”、“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段寓意深刻的话,胡适说,看了这段文字,感动得“一夜不能好好的睡,时时想到这段文章”。另外,胡适曾经想做一部《中国小说史》,一直放在心里。几年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了,胡适对此不是心怀嫉妒,而是报以热情的夸奖,认为“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精力。” 胡适对周家兄弟一往情深,1926年胡却遭到周家兄弟的一次莫名其妙的绝交。胡适与周家兄弟在办《新青年》时,有过意见分歧,但只是很小的摩擦,没什么结仇的事。1926年5月,鲁迅、周作人和陈源在《晨报》发生激烈笔战。当时徐志摩正主编该报副刊版,劝了几次无效后,停登双方文章。胡作为大家的朋友,出于好意给周家兄弟写了封劝说信,言词恳切,劝双方停打此无意义的笔仗。没想到,周家兄弟从此与胡绝交。鲁迅此后再也没有和胡适来往了。周作人则于1929年主动与胡和好。胡适为此在回周作人的信里对周家兄弟写了一段很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