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凤城旧事|辛亥无余子,申江泣敌人 胡聘臣(1873- 1931),原名胡廷珍,安徽省凤台县 在南京时,幸遇寿县曾做过清末宫廷侍卫的友人方小泉,方将其举荐给两江总督程文炳。

 

凤城旧事|辛亥无余子,申江泣敌人 

辛亥无余子 申江泣故人

胡焕亮

胡聘臣(1873- 1931),原名胡廷珍,安徽省凤台县大山镇马郢村人。幼时曾上过私塾,稍长随家人开过药店。他天生一副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由于看不惯家乡的一些恶俗, 经常爱打抱不平。1904年, 他只身到安庆、芜湖、 南京等地谋生。在南京时,幸遇寿县曾做过清末宫廷侍卫的友人方小泉,方将其举荐给两江总督程文炳。从此,胡聘臣便在程文炳麾下学习军事,办理文书以及机要工作,直到晋升为水师统领。

1911年武昌革命胜利,南北达成和议之后,南京军事由黄兴负责留守。这时,安徽各州县军政分府,形成了割据状态,皖督孙毓筠电请中央处置,孙中山与袁世凯皆命负责皖省军事的柏文蔚协助孙毓筠统一安徽政局。柏文蔚奉命后,即驰电庐州军政分府孙万乘、芜湖军政分府吴振黄和大通军政分府黎宗岳,晓以大义,劝他们早日取消分府,维护大局。孙万乘、吴振黄都是革命党人,接到柏文蔚的电报后,便先后取消了分府。唯有大通的黎宗岳是共和党,又有人从中挑拨,因而对柏文蔚的电报置之不理,继续向孙毓筠挑战,欲取而代之。此刻的胡聘臣是黎部的重要军官,他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积极响应柏文蔚的电报,使柏文蔚得以率部顺利进驻大通,避免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军事冲突。 关键时刻,胡聘臣率水师进驻安庆、芜湖,正式投奔了柏文蔚。后经柏文蔚改编黎部三千人,加上胡聘臣旧部,编成一个混合旅,胡聘臣被任命为旅长。此时,长江中下游兵力空虚,柏文蔚派代表面见海军司令萨镇冰,令胡聘臣部配合原有炮艇,分驻东、西梁山等地。从此,安庆地区长江两岸水陆土匪得以肃清。为感谢胡聘臣旅长,当地民众曾送他清官旗、万民伞等。

1913年,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辛亥革命形势逆转,粤、湘、赣、皖四省督被免职,柏文蔚退往南京,后来被迫东渡日本。此时,按照革命党人的安排,胡聘臣率部与袁系军阀进行了殊死搏斗,但终因众寡悬殊,失败后全部撒退,他借道大通和日本朋友林木森乘大轮避往上海。

当年,反动军阀倪嗣冲祸皖,疯狂杀害革命党人及其家属。胡聘臣的妻弟詹正香闻讯,连夜将胡聘臣的家小送往阚町。待詹正香返回时,发现其家已被本姓豪绅胡幼山带领反动武装抢掠一空,革命军埋藏其家地下的三十多支步枪和四箱子弹也全部被扒出抢走。次日,胡幼山又赶往硖山口詹正香家要人,发现胡聘臣家人不在詹家,竟气急败坏地把詹正香吊起来毒打一顿,直打得詹正香骨折腰伤,数月动弹不得。

1914年至1917年,胡聘臣在上海与张雨仁、余申甫等人一起,负责国民党第17区党部工作,积极推动组织发展,以壮大反袁力量。

1917年秋,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开始组织“护法之役”。胡聘臣得知消息后,立即带着柏文蔚的推荐信前往广州,被安排在总统府任职。1918年,总统府为整顿地方秩序,委派胡聘臣组织绥靖部队。1922年,陈桐明叛变,胡聘臣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率领所部多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战斗。1925年,胡聘臣又率部参加东征。在这次战役中,他脚部受伤,前往上海治疗。

1921年,胡聘臣发妻因病在原籍病故。第二年,其母也不幸病逝。家中去电报催他返家。由于军务缠身,直到1925年他方得以抽身,从上海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旋即又转赴合肥与柏文蔚将军会晤。为动员第二师师长张克瑶参加北伐,柏文蔚派胡聘臣代表33军前往山东做张克瑶师长的工作,经过一番劝说,终得张克瑶应允,该师旋即调寿县整编。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排挤具有民主倾向的国民党左派。柏文蔚将军的33军被将介石改编为一个师,夺了兵权,只给了他一个“北路宣慰使”的空衔。后来,宣慰使署所办学兵团也被下令解散。

1928年,胡聘臣离开柏文蔚,回到皖中一带进行军事活动,得到豫军刘宝体军长的器重,委派他担任独立旅旅长。胡聘臣很快在独立旅建立了以江百川、薛世英、薛左棠为骨干的三个营,借以充实淮上倒蒋力量。此时蒋系反动军人何健所部由武汉向芜湖进发,大军压境之下,胡聘臣所部被迫撤退解散,胡本人被俘。何健将胡聘臣扣押在安庆监狱,后经柏文蔚、蔡公时电保,方得脱险。

胡聘臣的一生,大都在戎马倥偬中度过,为民主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1931年,胡聘臣病逝于上海,享年58岁,遗骸葬于上海郊区南翔公墓。柏文蔚将军在南京闻此噩耗后,寄去“辛亥无余子,申江泣故人”挽联一副,表达了对胡聘臣的高度评价与悼念之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何其鞏(1899年-1955年)[1],字克之,安徽桐城人.尹宽同学,冯玉祥秘书长

  何其鞏 [ 編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何其鞏 何其鞏 (1899年-1955年) [1] ,字 克之 , 安徽 桐城 人(今 安慶 樅陽縣 石磯青山人)。 中華民國 官員、 北平特別市 首任市長(也是 北京 歷史上的首任市長),後曾長期擔任 中國大學 代理校長。 目次 1 早年經歷 2 中年經歷 3 逝世 4 家庭 5 參考資料 6 相關條目 早年經歷 [ 編輯 ] 北伐 時期的何其鞏(Who's Who in China 4th ed., 1931) 何其鞏早年先後在桐城縣立中學、 安徽省立蕪湖甲種農業學校 學習,因參加學生遊行而被學校除名。 [2] 後來,他來到北京當教員,並擔任《正言報》記者。後入 國民軍 當上士文書。不久,1924年被 馮玉祥 派往 蘇聯 留學。1925年,他學習了 共產主義 理論後從 蘇聯 回國。1925年( 民國 14年), 馮玉祥 被任命為西北邊防督辦,何其鞏出任其秘書。不久升任秘書長,曾率西北軍代表團到蘇聯考察政治。歸國後任 綏遠都統 公署秘書長。 [3] [4] [5] 1926年(民國15年),馮玉祥被批為「赤化」而下野赴蘇聯之際,何其鞏作為其機要秘書隨同赴蘇聯。同年,馮玉祥歸國,舉行 五原誓師 ,何其鞏被任命為 國民聯軍 總司令部秘書長,隨軍經 潼關 入 河南 。1927年(民國16年)5月 北伐 之際, 國民聯軍 總司令部改組為 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 總司令部,何其鞏仍任秘書長。1927年6月,改任豫南行政長官兼民團軍軍長。其後,歷任 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 總司令部內防處處長、 中國國民黨河南省黨部 整理委員、 國民政府 顧問、中央政治會議 開封 分會委員等職務。1928年(民國17年)6月,何其鞏出任國民政府統治下的首任 北平特別市市長 。1929年5月8日後,他稱病不再上班。1929年,改任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 中年經歷 [ 編輯 ] 1931年8月,他回到家鄉 安徽省 任職,歷任安徽省政府委員、安徽省教育廳廳長、安徽省財政廳廳長。 [4] [6] [5] 《 民國名人圖鑑 》中的何其鞏照片 1933年5月,何其鞏出任 行政院 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翌月,出任華北區救濟委員會委員。 [4] [7] [5] 1934年,時任北平政務委員會秘書長何其鞏密呈條陳,建議 蔣介石

彪炳史迹:安徽历史20件大事

彪炳史迹:安徽历史20件大事 1.春秋战国,老子庄子哲学思想,影响中土。 2.战国末期,楚国王城寿春保卫战失败,楚国亡国。 3.秦末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起义,掀起推翻秦帝国的序幕。 4.砀郡公刘邦,推翻暴秦建立大汉帝国。 5.汉末三国,曹操父子结束大汉帝国。周瑜鲁肃协助建立吴国。 6.唐末朱温推翻大唐帝国。 7.元末韩三林刘福通起义,朱元璋推翻蒙元,建立大明帝国。 8.清晚期,安徽捻军起义,击杀满清蒙古亲王僧格林钦,策应太平天国起义。 9.破灭太平军、捻军,李鸿章淮军崛起。 10.桐城派文学,引领大清文坛。 11.吴越刺杀满清出洋五大臣,震慑大清权贵。 12.清末徐锡麟安庆起义,打痛满清各级官吏。 13.安庆马炮营新军起义,为革命党找到新军起义这一制胜关键。倪映典发起广州新军起义。 14.柏文蔚率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伐第一军北伐,停战后担任安徽都督,招募陈独秀担任秘书。 15.段祺瑞协助袁世凯,创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四造共和,建立皖系政府。 16.陈独秀创立岳王会、中国共产党,为推翻民国打下基础。 17.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引领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派别。 18.杨振宁作为中国人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19.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私下写血书分田单干,开创了中国农村制度变革的序幕。 20.安徽芜湖傻子瓜子,开创中国雇工超过7人的限制,为城市工商业发展闯出新路。 (敢为天下先,敢立敢灭,不畏强权) 澳门周成 注: 1.老子, 生於東周的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今属安徽临泉县,一说河南 周口市鹿邑县。 2.砀郡,刘邦为大秦(原楚地)砀郡沛县丰邑人。刘邦以沛公出山,以砀郡公领兵西进灭秦封汉王。砀郡郡治砀山县今属安徽,沛县今属江苏。

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五次啟用第十三軍番號,由國民革命軍第88師(前國民革命軍警備第2師、師長孫元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89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3師改名、師長湯恩伯、中央軍系統)、國民革命軍第4師(前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中央軍系統)合編,軍長錢大鈞,參謀長李祖植。該部隊後來投入長城戰役。 民國二十二年(1933)1月,錢大鈞卸任十三軍軍長,代理軍長由湯恩伯出任,隨後88師因任務結束調離,十三軍隨後即以第4師、第89師為主。 七七事變後,十三軍編入傅作義的第七集團軍,參加平綏線抗戰的南口防禦戰役 軍長湯恩伯 副軍長鮑剛 第4師,師長王萬齡 第89師,師長王仲廉 1937年10月,平漢路北段作戰,湯恩伯升任第20軍團長。第20軍團轄湯恩伯〔兼〕第13軍、關麟征第52軍、周碞第75軍、王仲廉第85軍。後鮑剛升任第13軍軍長。1938年初,張軫任軍長。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38年6月,湯恩伯升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張軫接任第20軍團長,王仲廉接任第13軍軍長。該軍轄: 第23師:師長李必蕃 第110師:師長吳紹周 新編第35師:師長王勁哉。不久改稱第128師 1939年初,第23師與第85軍的第89師對調,第128師改隸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第89軍第193師改隸第13軍。第13軍在桐柏山區游擊。 1940年1月,張雪中任軍長。1930年4月,第193師該隸新編第2軍,新編第1師改隸13軍。 1942年下半年,第110師與第85軍第4師對調。1942年7月30日,張雪中升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第85軍副軍長石覺代理13軍軍長。 1943年初第110師改隸第85軍,第89軍第117師改隸第13軍。 1943年5月,第13軍: 軍長石覺 副軍長吳紹周、王毓文、王公亮、舒榮 參謀長張純璽 第4師:師長蔡劍鳴 第89師:師長舒榮(兼任) 第117師:師長劉漫天 1944年5月,13軍參加豫湘桂會戰的豫中會戰。 1944年9月,第117師改隸暫編第一軍,新編第八軍暫編第16師改隸第13軍。 1944年底,第13軍奉命調往貴州,守貴陽。 1945年2月,暫編第16師被裁減,第九軍第54師改隸第13軍。1945年4月至5月,該軍參加湘西會戰和收復桂林之戰。 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1日13軍在秦皇島登陸,進攻山海關。1946年1月,沿錦承線大舉